目录
第一节 沿革
建国初期,城乡合作事业发展迅速,各级供销社各类人员都十分缺乏。为了解决当务之急,皖南合作总社于1949年创办第一期干部训练班,学员60人,学期一个月。次年,又举办业务干部训练班,学员116人,学期40天,由合作总社领导任教。训练内容是学习政策、业务和经济理论两期共培训176人。1951年,皖南合作总社,委托皖南行政干校代训学员85人,其中调训35人,招训(县招收保送的)50人,训练期5个月。政治课与业务课的比例为2∶3,学员毕业后回原单位分配工作。此后,该社又与行政干校合办一期培训班,学员440人,其中,调训104人,招训335人。培训期、政治课与业务课的比例,以及毕业生的去向等均与前同。该班培训中途,因故迁出干校至合作总社河南临时仓库,由总社自行组织教学。 1950年11月,皖北合作总社举办第一期干部轮训班,学员100名,学期3个月,主要学习社务、业务。不久,干训班改为皖北合作干校。自干校成立至次年10月,共培训干部393人。与此同时,滁县、六安、阜阳、宿县、巢湖、安庆等六个专区,及萧县、太湖等县社,也先后举办培训班。据统计,1951年下半年共培训1950人,其中,调训819人,招训1131人。 1951年10月,皖南合作干训班与皖北合作干校合并为皖南北合作干校(后改为安徽省合作干校)。校址在合肥市庐江路西段,即皖北合作干校校址。由皖南北区合作总社主任梁绪修兼任校长,下设秘书科、组教科、学员根据不同专业,分为若干学习队。 1952年,在全国合作总社“积极提高现有干部,大量培养新干部”的方针指导下,省合作总社要求各专区办事处一律开办训练班。全省教育工作由省合作总社人事处管理,经费从各级供销合作社税后盈余分配中提取5%,作为教育基金。是年,省社系统计划培训干部5306人,实际完成(含在训数)4730人,占计划的89%。次年,为提高教学质量,省社决定停办各专区训练班,以充实省合作干校。是年,共培训干部6358人,其中,业务干部547人,基层社主任377人,生产干部112人,组导干部193人。 1954年,省社决定,芜湖、阜阳、蚌埠3个办事处的训练班继续开办。省合作干校以基层社主任为训练重点,结合培训各种专业干部。是年,共培训1019人,其中,基层社主任728人,生产干部71人。加上专、县举办的训练班,该年度全省共培训3204人,其中毕业2212人,跨年度毕业的992人。次年,因缺乏师资等原因,上述3个办事处的训练班中停办了2个。 1956年,根据全国总社的部署,省社制订了《1956~1962年干部教育工作规划(草案)。要求在7年内,对基层社主任以上的各级领导骨干轮训一遍。省社恢复蚌埠、阜阳两个专区的训练班。为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职工教育,省社向全省推行巡回教学制度。是年,原计划训练24980人,其中,省干校和专区训练完成计划的28.6%;县社训练8721人,完成计划的63%;全省总共训练11918人。未能完成计划的原因:一是计划数字偏大,有冒进情绪;二是对实际问题估计不足,原计划安庆、六安两专区开设训练班,终因校舍、师资等问题未能开办;三是教学力量不足,芜湖、蚌埠、阜阳3所专区训练班,每期可容纳学员750人,但仅有教学人员10人,不能适应训练工作的需要。据年末统计,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有省属干部学校4所,地、县两级供销合作社干训班50个。自1949年至1956年约培训干部、职工25000人次。之后,省社和省商业厅合并,《规划》未能落实。 1961年,恢复省供销合作社。次年,系统内的干部轮训工作逐步开展。全省共培训48期,计2924人,其中,基层领导骨干207人,专业人员597人,一般业务人员2120人。1963年,省社设置宣传教育处,管理全省供销系统的职工宣传教育工作。是年,省社开办干部训练班。当时,干训班没有固定地址,没有编制,没有专职教员,工作人员都是由机关临时抽调,教职工、学员的思想均不稳定。1963年至1965年,省社干训班曾先后借用银行学校、大蜀山省人民公社干校、省教育学院、安徽财贸学院、省财贸钢厂等处办班,组织教学相当困难。据1963年上半年统计,省社系统共培训39期,计2001人。省社干训班1963年共培训两期,每期3个月。第一期分基层社主任、财会、仓储、农资等4个班,计291人;第二期亦为4个班,其中,基层社主任118人,业务股长41人,物价股长39人,县社公司经理34人,计233人;两期合计为524人。第二期学员报到后,因基层要开展“四清”运动,训练班提前结束,实际学习18天。 1964年7月,成立省供销合作商业学校,经费由教育基金支出。因省社干训班要扩大干训范围,故专区不再开办训练班。次年又成立巢湖供销合作商业学校。是年春,省社系统接收650名退伍军人,省社干训班借用安徽财贸学院校舍进行训练。是年夏,省社干训班正式定位于现址(原省交通学校校址)。年末统计,有29个县成立了职业学校,其中,有9所职业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教育。与此同时,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要求,全省供销社系统成立29所职业学校,其中9所实行半工半读。“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上述学校全部停办。 1976年省财经学校(校址在蚌埠)划给省供销社,改为“安徽省供销商业学校”,每年举办一期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是县供销社业务骨干和基层社主任,每期60人左右。与此同时,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市、县供销社开办各种训练班。1978年,省供销商业学校改为商学院隶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是年,经省革委会批准,建立省供销社干部训练班。1979年11月至次年6月,全省供销社系统举办20天以上的各种训练班共565期,培训人数29400人,占应培训人数的22.8%。 1980年,阜阳、宿县、滁县、六安、巢湖、安庆、徽州、宣城等8个地区供销社成立干校或干训班;灵璧、怀远、定远、滁县、霍山、六安、怀宁等13个县供销社成立供销职工学校;49个县供销社举办各种类型的训练班;106个基层供销社建立业余学校。是年,省社干训班举办经济管理师资班,此后又举办2期师资班,共培训199人。这些人员,对充实和提高地、市、县的教学力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198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安庆地区供销商业学校(后改为池州供销学校)。为了解全省供销社系统职工的文化素质,1983年11月,省社组织系统内人才情况的调查,计有各类专门人才4263人,占省社系统现有固定职工的4.21%,其中,大学本科毕业占0.37%,大专毕业占0.3%,中专毕业占2.4%。 1983年,省社设置教育处。省社干部培训班更名为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干部学校。1984年,省社干校与合肥供销商业学校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是年,国家对经理(厂、矿长)实行统一考试,省社干校自本年起,连续3年举办国家统考对象培训班,共培训175人。经考核,有2人不及格,其余均及格,其中,2人达国优,12人达省优。1985年,安徽省合肥供销商业学校更名为安徽省合肥供销学校。 据1985年统计,自1979年以来,省社干训班(干校)共举办培训班25期,培训各级干部和技术人员2078人。1986年,在庐江、霍山2县供销系统开展对职工进行中级业务技术培训试点,至1988年在全省推开。1986~1988年安徽省供销社系统干部培训学校概况详见表11—2—1。 1988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有全日制中专2所,职工中专学校1所。省、地两级供销干部学校12所、职工学校4所,各县供销社均没有培训班。自1980年至1988年,全省供销系统共培训各级各类人员约12万人次。省属2所全日制中专开始招收委培生,在干校设立成人中专班,招收系统内在职职工,进行学历教育。 1986~1988年安徽省供销社系统干部培训学校概况统计表 表11—2—1 ![]() 注:省供销社干校与合肥供销学校是一套机构,其概况此表未作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