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安徽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旅游资源具有类型多、品位高、知名度大、南北风格不同等特点。 安徽的主要旅游资源类型有自然、人文和社会三大类。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名山、名水、名洞、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人文旅游资源包含宗教建筑、宗祠与牌坊建筑及古民居与其他古建筑、墓葬、古遗址、故居、石刻、纪念地、纪念馆与博物馆,古村名镇以及园林等,社会旅游资源有民俗和地方文艺两种形式。 安徽现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158处地县级风景名胜区。有歙县、亳州、寿县三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4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处,地、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1000多处。此外,安徽还建立多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森林公园2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 总体上讲,安徽风景名胜众多,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南部地区以名山胜水著称,山河秀美,令人称奇叫绝;北方以文物古迹见长,人文景观别具特色。 如此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与安徽复杂的地理环境、地理条件以及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联。安徽在地质上具备多种不同性质的构造单元,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台地)、平原兼备,江河纵横,湖泊星布。江南多为重峦叠嶂的山区,如黄山、九华山、齐云山、清凉峰、牯牛降等,被誉为皖南大花园中的“五朵金花”。江淮之间为绵延起伏的丘陵,如琅琊山、八公山。淮北则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由于山体的岩性组成不同,景观也不相同。花岗岩山体大多呈现出悬崖陡壁、孤峰擎天、石柱林立的景观,如黄山、天柱山、天堂寨等。在皖南屯溪盆地边缘,由于有紫色和红色砂岩、砂砾岩存在,造成深谷、峰林等地形,发育着具有丹霞地貌的齐云山。 安徽皖南山地北部,由于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加之这一地区温暖湿润,因此成为著名的溶洞发育带,塑造了光怪陆离的地下景观:石钟乳、石笋、地下河以及种种神奇的溶洞,如广德太极洞、宣州龙泉洞等。 南北过渡地带的特征和地质、地形上的差异,给安徽带来了生物的多样性。这里有相当数量的国内外珍稀植物,如连香树、黄山松、黄山梅、明党参、天竺桂、八角莲、天麻等,都被列为国家保护植物。珍稀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扬子鳄、短尾猴、穿山甲、中华鲟等,分属国家一、二级稀有保护动物。这是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也是建立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前提条件。 安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早在三四十万年以前,安徽境内就有古人类聚居。殷代,江淮之间出现了国家。春秋时期,曾有皖、巢、舒、宿、萧等国。战国时期,楚国兼并诸小国,建都寿春(今寿县),占有安徽大部分土地,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安徽地处南北要冲,江淮咽喉,有丛山为屏,有江河为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曾爆发过多次气壮山河的战争。如楚汉相争、项羽兵败的古战场垓下,秦晋“淝水之战”的八公山,南宋刘钅奇大破金兵的顺昌(今阜阳)。清末,太平军、捻军、义和团、辛亥革命中的革命党人也在安徽多次同清军作战。安徽还是皖南事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战场。古今历次战争,在安徽留下许多供人凭吊、瞻仰的遗迹。 安徽是老子、庄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等众多历史名人的故乡。历代皖籍名人在安徽留下了故居、墓茔、宗祠、牌坊、园林等,成为人们观光、凭吊、游览的胜迹,如蒙城的庄周故里、涡阳的老子故里、淮南的刘安墓、亳州的曹氏宗族墓群、合肥的包公祠及包公墓园、凤阳的明皇陵及中都城,以及吴敬梓、黄宾虹、陈独秀、冯玉祥、胡适、张恨水、王稼祥、张治中故居等。安徽名山胜水吸引了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或漫游,或寓居,或从仕,不仅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墨迹,也留下了许多可供观赏凭吊的胜迹,如宣城的谢月兆楼、采石矶的太白楼、琅琊山的醉翁亭、和县刘禹锡的陋室、贵池杜牧所吟咏的杏花村等。 “天下名山僧占多”。安徽山清水秀,吸引了僧尼道人多来卓锡布道或建寺立观,因而安徽名山胜水间留下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宗教建筑群,如全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九华山寺庙,被誉为“江南小武当”的齐云山宫观。安庆的迎江寺、芜湖的广济寺、天柱山的三祖寺、合肥的明教寺等,均年代久远,规模恢宏。 皖南诞生了独领风骚数百年,执中国明清商界之牛耳的徽商。徽州商人以其雄厚的实力大兴土木,或建房,或修祠,或筑路,或铺桥,给今天留下了许多古建筑,如黟县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屯溪老街、潜口明宅、绩溪胡氏宗祠等。 生活在山明水秀环境里的安徽人民,世世代代,在劳动中创作了多种戏剧、音乐、舞蹈,形成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