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黄梅戏
原名“采茶戏”、“花鼓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之一。它以美妙动听的曲调,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浓郁清新的生活气息,深受全国人民和海外人士的喜爱,成为全国新兴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后与民间歌舞相结合。清道光年间,传入安庆、怀宁、宿松、望江一带,汲取了民间音乐、岳西高腔、青阳腔及徽调的演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故又称“怀腔”,成为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
黄梅戏唱腔以抒情见长,韵味丰醇,优美动听。唱腔分平词和花腔两大类:平词是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于大段抒情与叙事;花腔大多是民间歌谣与小调。在表演艺术上,注重从生活中提炼程式,既能表现动作的内容,朴实平易,一看就懂,又能抒发人物细致的思想感情。伴奏主要乐器是高胡,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后又组成中西混合乐队。著名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舫等。他们演出的《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等剧目,脍炙人口,在民间广为流传。
黄梅戏传统剧目习称36大戏,72小戏,实际上约有200多个。1949年以后,除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以外,还创作了一批新的剧目,并深受好评。1953年初,周恩来总理在上海看了黄梅戏演出后,认为清新活泼,生动有趣,回京后向首都文艺界推荐。同年3月初,毛泽东主席视察长江,路过安庆,接见当地领导时,希望他们关心这一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1953年10月,由安徽省黄梅剧团和安庆市黄梅戏演员组成“赴朝慰问演出队”,第一次把黄梅戏带到国外。在全国及华东戏曲会演中,黄梅戏曾多次获奖。剧目《天仙配》、《朱门玉碎》、《慈母泪》等曾拍成电影,《遥指杏花村》、《柯老二入党》则被拍成电视连续剧。
黄梅戏以安庆为中心迅速发展。合肥及安庆市均有黄梅剧团、黄梅戏剧学校,农村有业余剧团。江苏、湖北、福建、江西、吉林、浙江等省也成立了专业黄梅剧团。
二、徽剧
古称“徽调”、“二黄调”,安庆一带则称“乱弹”,是安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徽剧的渊源是“徽池雅调”,即徽州腔、青阳腔与乱弹交流融合,在发展过程中受昆曲影响,逐渐演变成为徽剧。
清乾隆年间,徽剧著名艺人高朗亭把徽剧带到当时全国商业中心之一的扬州。扬州是戏剧“雅部”与“花部”的集中地。徽剧吸收诸家之长,很快超过其它剧种,获得“色艺最优”的称誉。高又带领徽剧“三庆班”到京城演出,深受宫廷和广大观众的喜爱。接着,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又相继进京,称“四大徽班进京”,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较大影响。后来,徽剧逐渐吸取汉剧、昆腔之长,发展成为京剧。徽剧的著名演员程长庚成为京剧的鼻祖。徽剧对南方各省戏剧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其嫡派有句容的徽戏、浙江的婺剧、江西的赣剧;受其影响的有湖南的湘剧、云南的滇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以及淮剧、黄梅戏等。徽剧对中国南北戏曲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清代乾隆年间至抗日战争前夕,安徽省有60多个徽戏班社,演出地点遍及长江两岸、淮河南北。其中庆升班活动时间长达两百年之久。一些班社庞大至百人以上。除大的班社外,还有半职业的“鬼火班”(农闲聚唱,农忙散去,故称鬼火)和业余的“昆腔会”。徽剧的传统剧目据载有1404个。
徽剧的声腔形式可分为乱弹、高腔、昆曲三大类,其中乱弹占主要位置,有西皮、二簧、吹腔、拔子、平板、花腔、杂调等调式。西皮、二簧为主调,有正、反、缓、速等不同唱法,或高亢,或悲愤,善于表达复杂的情绪,以胡琴伴奏,曲牌有200多支。高腔属青阳腔,一唱众和,原为锣鼓伴奏,现改用丝弦。昆曲已安徽化,多演武戏,唢呐与锣鼓齐奏,气氛热烈。锣鼓经约百首,配合演员唱、念、做、打。表演特点是重排场,讲对衬,要求服饰富丽,角色齐全,动作强烈鲜明,朴实粗犷,开打炽烈,武功表演出众,强调平台和高台武功,有不少特技和绝招,如爬杆、滚灯、顶碗、矮子步、辫子功等。有的演员表演高台武功,能从7张桌子上翻身而下,一般的也要翻3张桌子。徽剧还讲究身段、亮相的优美。如在《水淹七军》中,关羽和周仓观书姿态优美,且不断变化,反复更新。徽剧还注重集体表演,通过群歌齐舞,制造热烈的舞台气氛。
建国以后,徽剧获得新生。1956年秋,安徽省徽剧团成立,1958年参加全省第二届戏曲会演,演出《水淹七军》、《齐王点马》、《磨房相会》等剧。1959年4月,赴京汇报演出,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戏剧名家欧阳予倩、梅兰芳等人的赞誉,首都各大报刊发表数十篇介绍文章。1961年春,应邀赴上海公演,获得好评。1964年,自编现代戏《渡江第一船》,参加全省现代戏会演。近几年来,又整理、排演了《百花赠剑》、《白蛇传》、《临江会》等传统剧目,创作排演了《吕布与貂蝉》、《情义千秋》等戏,参加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观摩演出,并赴香港等地公演,受到海内外专家及观众的好评。
三、庐剧
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因合肥古称庐州,故于1955年改今名。相传,庐剧有约200年的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早期多演于地摊,以三小戏为主。初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在发展中吸收了阜南嗨子戏,寿县、凤阳的端公戏,无为的徽剧及肥东、巢湖等地门歌的唱腔和剧目。有些班社又分别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并受其影响,逐渐发展成庐剧。
庐剧的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大类。主调有“二凉”、“三七”、“寒腔”、“神调”、“老生调”、“老旦调”、“丑调”等,是演唱本戏和折子戏的主要唱腔,也是表现不同行当的专用调,擅长叙事抒情,缠绵动人。花调是小戏的固定曲调,多为民间小调,轻松明快,用于演唱生活小戏。唱腔的特点是:不断用假声演唱,称“小嗓子”;演唱中邦腔吆台,即演唱到一定时候由场上和场后演员齐声帮唱,其声高亢,借以烘托剧情,煊染气氛;庐剧的每一行当,都有一至几个特有的唱腔,别的行当则不能用。庐剧在流行中受不同地区人民的语言、生活和欣赏习惯的影响,其唱腔艺术上分为东、中、西三路,各具特色。东路以芜湖、当涂为中心,唱腔柔和委婉;中路以合肥、巢湖为中心,唱腔细腻;西路以霍山、六安为中心,唱腔高亢粗犷。庐剧在表演艺术上有歌有舞,生动活泼,在唱完一段之后,随着打击乐器伴奏起舞,舞姿优美,花样翻新。庐剧的伴奏原来只用打击乐器,建国以后才增加丝弦、弹拨乐器。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习称“满台锣鼓半台戏”。庐剧行当是分工后又兼代别行,如老生兼代花脸,小丑兼代老旦彩旦等。
庐剧的剧目有200余个,分本戏、折子戏和花腔小戏。本戏,包括连台剧,以公案、爱情及家庭悲欢离合为主要内容,如《秦雪梅》、《休丁香》等。折子戏多为从本戏中抽出具有独立性的精彩部分,如《花园扎枪》、《打芦花》等。花腔小戏则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爱情为主要内容,以及部分闹剧和讽刺喜剧,如《讨学钱》、《借罗衣》等。庐剧不少剧目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
庐剧在旧社会倍遭摧残,发展缓慢。1949年以后,在表演艺术、剧目整理及创作、培养新演员方面都有明显成绩和进步。现有专业剧团30多个。除整理、演出传统剧目外,还排演了《梁祝》、《宝莲灯》、《白蛇传》和现代戏《罗汉钱》、《刘胡兰》等,在表演、音乐、舞台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程红梅》、《妈妈》等剧目曾参加会演和赴京演出。《借罗衣》还搬上了银幕,涌现出王本银、丁玉兰、武克英、孙邦栋、鲍志远、李道周等知名演员。
四、皖南花鼓戏
流行于皖南山区宣城、广德、郎溪、宁国一带的地方戏。约在100多年以前,淮北民间花鼓和河南灯曲流入皖南,汇合当地民间歌舞,后又吸取了徽剧等戏剧的艺术营养演变而成具有皖南乡土风味的地方戏曲。
清同治年间,皖南地区的节庆灯会和赛灯活动促进了花鼓戏的形成和发展,由“玩彩灯”到“打五件”(大锣、鼓、拨、竹板、小锣五种乐器)、“地摊子”和犹如雨后春笋的“四季班”,形成东路、西路和以丑角闻名的不同流派,以及花旦、苦衫子(青衣)、彩旦、小生、三生(兼衰生)、丑、草脸(兼花脸)等八大角色。演唱范围也由皖南山区扩展到江苏高淳、溧水和浙江长兴一带,深受群众喜爱,有“花鼓一来,洗脚穿鞋”之说。
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100多个,习称“大戏42本,小戏87个”,另有残本20余个,其中有《吴一文卖钱》、《假报喜》等。内容多反映农民及手工业者的生活,通俗、活泼,具有喜剧色彩。唱腔分主腔和花腔,演唱还用帮腔,一唱众和。主腔用于演大戏,分淘腔、四平、北扭子、悲腔四类,四腔又各有正、反、数、快、连、垛等不同唱法,用以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富有表现力。花腔已记谱的有78曲,有特定锣鼓伴奏,一戏一曲,具有民歌韵味。表演时用白扇子、红手巾、彩色腰带做道具,边歌边舞。表演程式有挑竹帘、理花、摸刘海、理衣襟等,通称“二十四摸”。表演方法分文演、武演、冷演、热演。文演细腻优美,武演泼辣明快,热演风趣活泼,冷演沉着稳健。
在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对皖南花鼓戏迭加迫害,以“花鼓淫戏,诲奸诲盗”的罪名禁演。艺人们只好邀请京、徽剧演员同台演出,打着京剧或徽班旗号,实则演出花鼓戏。新中国建立以后,皖南花鼓戏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开始,郎溪、宁国、广德、宣城等县相继成立了花鼓戏剧团,皖南花鼓戏从此进入城市。1954年开始对剧目和音乐进行发掘、整理,演出了《当茶园》、《扫花堂》、《假报喜》等戏。1988年,芜湖地区建立了皖南花鼓戏剧团,开办了艺校,培养人才。全省现有专业剧团5个,民间半职业和业余剧团40个。专业演员由原来不足30的老艺人,发展到300多人,演出了《姐妹皇后》、《羯鼓惊天》等有影响的剧目。
五、泗州戏
俗称“拉魂腔”,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据考证,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约有200年的历史。泗州戏流行于淮北及淮河沿岸地区,因其在泗县、灵璧一带流行最广,老艺人最多,故称“泗州戏”。由于深受当地人民喜爱,过去,每逢麦收之后,都要请泗州戏班子来唱戏,以庆丰收。其唱腔和表演有十分迷人的魅力,被人们誉为“拉魂腔”。有民谣:“拉魂腔,拉魂腔,不怕我不听,就怕你不唱”。
泗州戏源于苏北海州。当时,海州流行两种曲调,一是太平调,一是猎户腔,后由民间艺人邱、葛、张三人收集整理并加以发展,成为原始的“拉魂腔”。此后,张在苏北,葛到山东,邱到安徽淮北传艺。故泗州戏和山东柳琴戏、江苏淮海戏为同一剧种在不同地区形成的不同流派。早期的泗州戏为只有一、两个演员的民间说唱,至太平天国年间才发展到有七、八个人粉墨登场,并增加了柳琴和梆子。安徽的拉魂腔原无女演员,约在1901年前后才增加了女演员。在淮北流传过程中,又吸收了淮北的赶号子、秧歌小调、妇女哭腔、花鼓小调等,丰富了唱腔和表演艺术,逐步形成现在的泗州戏。
泗州戏的唱腔属板腔体,有幽板、慢板、数板、二行板、垛板、紧板、五字紧板等。但唱腔却千变万化,演唱自由,不受伴奏约束,可较好发挥演员才能,艺人称之为“怡心调”。女腔的变化尤为丰富,委婉优美,健康朴实。唱词和说白常用大量谚语、歇后语和农民口语,显得生动形象,朴实风趣。过门采用民间曲牌,伴奏以拨弦乐器为主。表演艺术具有明快、粗犷、朴实的特色。台步、身段方面有淮北花鼓灯的风格。“压花场”是表演艺术的基础,有整鬓、拔鞋、提领、整袖、旋风式、燕子拔泥、百步大战、浪子踢球等身段和步法。如神话小戏《打乾棒》中,张四姐追场就运用了四台角、旋风式。她在每次追赶中,都来个突然回旋,能把百折裙旋开象一蓬大伞,形似风摇杨柳,状如出水芙蓉。小丑的表演也极有风趣。艺人多半是农民出身,熟悉农村生活,表演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这是泗州戏表演艺术的一大特色。泗州戏的传统剧目有近400个,代表剧目有《拾棉花》、《提马》、《井台会》等,其中《拾棉花》曾在华东戏曲会演中获一等奖,并被搬上银幕。
早在民国30年(1941年),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府曾开办民间艺人训练班,集中泗州戏艺人受训,后编入淮北大众文工团分队,用泗州戏形式演出一些新内容的节目,为抗战服务,深受群众欢迎。1949年以后,泗州戏进入城市,除整理排演传统剧目外,还创作了《结婚之前》、《两面红旗》等现代戏。到北京演出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亲临观看。
六、淮北花鼓戏
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因其发源于淮北,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也以花鼓为主乐器,故有此名。流行地区主要在安徽省的砀山、萧县、宿县、阜阳、灵璧、泗县、蒙城、涡阳、蚌埠、淮南、寿县等淮河以北广大地区,还旁及徐州、曹州、开封、邳县等邻近省份县、市。
淮北花鼓戏迄今约有一二百年的发展历史。初为自娱性的民间小型歌舞,后来吸收了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同时编唱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逐渐发展到由唱短段到唱长段,由一人表演到两人表演,并配备生、旦、净、丑等行当,组建了职业班社,演唱《小包公》、《秦雪梅吊孝》等大戏。
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近200个,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3花园会》等,内容多反映当地人民生活、劳动、习惯,运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淮北花鼓戏的唱腔,以说唱为主,兼有咏唱。唱腔分为两大类:一类用于演出整本戏的板腔体,如“平板”、“寒板”等类唱腔,叙述性强,变化灵活;另一类是曲牌体,用于演出“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黑驴段》等,唱腔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结构比较严谨。表演艺术方面,在身段、动作、眼神上有其独特风格,粗犷、奔放、朴实而又诙谐,表现出淮北劳动人民热情爽朗、豪放强悍的性格。
1954年,宿县成立了淮北花鼓戏剧团。各地均组织力量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改革唱腔和表演,培养青少年演员。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摸花轿》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七、淮上花鼓灯
发源并流行于安徽淮河流域的综合性民间歌舞艺术。它集舞蹈、歌唱、说唱、锣鼓于一体,既是人们自娱的工具,又是可供他人欣赏的歌舞艺术。因主要伴奏乐器为锣鼓而得名。流行于安徽的凤台、怀远、颍上、淮南、蚌埠以及阜阳、宿县、六安部分地区。
花鼓灯源于何时,尚无定论。据《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从宋代就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凤台、怀远一带。”又据老艺人记忆,清光绪以前花鼓灯艺术即很完整,并有很多著名艺人和较好的班子。花鼓灯来自农民在劳动中的创造,吸收了秧歌、凤阳锣鼓、说唱等民间艺术,并借鉴于武术、杂技、古典舞蹈而逐渐形成。开始只用于农闲时农民自娱,后逐渐用于喜庆丰收、节庆及庙会,以后出现了职业性的班社。
花鼓灯的舞蹈分《大场》(群舞)、《小花场》(双人、三人舞和四人表演的《双花场》),以及舞蹈与武术、杂技相结合的《上盘鼓》、《中盘鼓》等。表演起来,千姿百态,蝶飞蜂舞。清代剧作家孔尚任有《舞肩词》赞道:“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枝乱似云。”歌唱的《花鼓歌》,有独唱、对唱、统唱、齐唱等不同形式。曲调有《花鼓词》、《兰花调》、《柳调》、《衰调》等10多种,有的轻快优美,有的哀怨抑郁,富有抒情性及乡土气息。歌词内容有情歌、叙事歌、抗日歌及打浑斗趣的岔伞歌等。小型戏曲一般是在舞蹈和歌唱后演出,所以称为“后场”。传统剧目有《四老爷坐轿》、《推小车》、《王小楼卖线》、《小货郎》、《小黑驴》等,多反映农村生活和情趣,富有喜剧色彩。锣鼓以大锣、大钹、花鼓、小锣组成,不仅能敲击节奏,烘托气氛,而且能用轻、重、疏、密的鼓点,长、短、扬、抑的音量,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除伴奏用的锣鼓点外,还有单独演奏的曲牌,如“十八番”、“小十番”、“小五番”、“闹锦州”等。有的有固定的谱子,有的则自由变化,锣鼓铿锵明快,粗犷雄劲,时紧时缓,悠扬抒情。花鼓灯的角色分“兰花”(女,过去均男扮女妆)和“鼓架子”(男)等。“鼓架子”中又分“大鼓架子”、“小鼓架子”等。“大鼓架子”擅长《上盘鼓》的表演,要有力气,顶人要顶得多,顶得稳。“小鼓架子”专演《大场》和《小花场》,擅长表演翻筋斗,架式姿态要美。“丑鼓”擅长唱功及插科打浑等滑稽表演。“伞把子”擅长《大场》领伞和唱,有的由“丑鼓”一人担任。《大花场》一般由7至11人表演,由伞把子引兰花和鼓架子等进场,在伞把子的带领下表演各种图形,图形变化多,情绪热烈奔放。舞者以手中的扇子、手绢表演,十分巧妙,形成安徽花鼓灯的特色。
1949年以后,淮北农村掀起了“花鼓灯”热,编演了大量庆贺解放、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的新节目。1950年,安徽省花鼓灯代表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并获得奖章。1953年,又参加华东地区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好评。周恩来总理赞为“东方芭蕾”,文艺界称誉为“民间歌舞的瑰宝”。会演结束后,广州、西安、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专业团体纷纷请艺人前去传授花鼓灯艺术,有的派人前来安徽学习,安徽“花鼓灯”得以在全国流传。花鼓灯的音乐和舞蹈广泛被地方戏曲吸收,还被中央舞蹈学院列为汉族民间舞蹈教材。
八、贵池傩戏
傩戏,俗称“鬼戏”,安徽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贵池境内刘街乡方园百里的山区。傩戏是古代先民自然崇拜的产物,由民间戏曲的雏形傩舞为基础演变而成。以娱人娱神为目的,以驱灾祈祥、祭神驱疫为内容,是戏剧的古老雏形。
傩戏的业余班社多以宗族为演出单位,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期间演出,世代相袭至今,有“无傩不成村”之说,形成了一个古戏剧的积淀区。戴假面具演出是傩戏的特征。面具分专用和通用两种,一般为36个。角色行当分生、旦、净、末、丑、外、贴旦等。演出前请神下架(即将面具从家族宗祠取出),演出后请神上架(即将面具送回宗祠)。演出前家家户户除尘忌荤,蒸供粑,送供品。演出分三段:傩舞、正戏、吉祥祠。傩舞有舞伞、舞滚灯、魁星点斗、打赤乌等;正戏有《孟姜女》、《陈州放粮》、《刘文龙》、《章文显》等;吉祥祠有新年斋、问土地、散花等。唱腔分高腔、傩腔。
傩戏形式朴质,古色古香,独具地方特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考察当地民风民俗有较高价值。
九、凤阳花鼓
又称“双条鼓”、“花鼓十锣”,是安徽省地方曲艺剧种,主要流行于凤阳县、怀远县一带。
凤阳花鼓为2人表演。清初以前,表演者多为夫妻2人,后多为母女、姐妹、妯娌、姑嫂2人。一系腰鼓,一提小锣,每唱一段,间以锣鼓击奏。后以双条鼓代替细腰鼓,左手执小鼓,右手执双锤击鼓,边唱边舞。演唱形式分“坐唱”与“唱门头”两种。“坐唱”多为长篇叙事性歌曲,一般在街头、村头、私人客堂演唱。“唱门头”多为短篇演唱,内容大多是奉承话,供沿门乞讨用。演唱曲调是民歌中的小调,后吸收一些外地民歌,演变成一种新的曲调。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送郎》、《十杯酒》、《要饭歌》等近百种,尤以《凤阳歌》脍炙人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旧时,凤阳妇女在秋收后外出乞讨卖唱,来年春天二、三月才回家。
早在明朝中叶,凤阳花鼓就在我国江浙一带流传,清末,随着艺人脚步流传更远,直至东南亚一带,一些地方戏曲也受到影响。20世纪30年代凤阳花鼓已制成唱片。1949年后,文艺工作者将凤阳花鼓搬上了舞台,在怀仁堂演出了《王三姐赶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在《大路》、《巨澜》、《拉郎配》等影片中均有凤阳花鼓的表演。
十、安徽大鼓
又称“淮河大鼓”、“淮海大鼓”、“泗州大鼓”,为安徽省地方曲艺形式,起源于泗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安徽大部分地区,以及苏北、豫东、鲁南等地,是安徽曲艺中深受群众欢迎、影响最大的一种。
安徽大鼓的表演形式是演员自己击鼓说唱,以说为主,说唱相间。以大鼓、简板或犁铧板击节。鼓点有《凤凰三点头》、《小五凤》、《长流水》、《珍珠串》等。板腔分上板、快板、慢板、闪板、落板等。演唱常以“四句诗”或“八句纲”韵白开头,然后再唱正文。正文以七字、十字句为主,也有三字、五字、垛字等变化。基本唱腔为起、承、转、合四句体,说唱性强,并随唱词的四声、语调和感情需要而变化。又因各地语言的差别,分为“南口”、“北口”、“花口”三种不同风格的唱腔流派。南口流行于长江沿岸;北口流行于淮北;花口流行于江淮之间一些中小城市。各派都广泛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和戏曲音乐。传统曲目有“蔓子活”(长篇)、“段子活”(短篇)共100余本(篇),内容多为历史故事、侠义故事、公案等,如《水浒》、《三国演义》、《包公案》、《杨家将》、《响马传》、《单刀赴会》、《三女上寿》。1949年后增加了一些现代题材的曲目,如《红岩》、《敌后武工队》、《夺红旗》、《农机嫂》、《老俩口守岁》等。音乐也有所改革,曲调增强了歌唱性,也相应增加了二胡、三弦等伴奏乐器。
十一、门歌
为安徽地方曲艺形式,明末形成,后流行于皖中、皖东一带。灾荒年间,灾民外出逃生,有人便吟唱此调沿门乞讨,因此得名“门歌”。又因唱时还敲打小锣小鼓,因此又称“锣鼓书”。
门歌有1个人演唱或2个人演唱两种形式。2个人演唱为1个人主唱,另1个人在歌头、歌尾处帮腔,并用锣鼓伴奏。唱词一般是7字句,可加衬字,有的在句首加三字头,俗称垫子。曲调由4个短句组成。多数分歌头、上句、下句、歌尾4个部分,上、下句可反复变化。门歌在不同地区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艺术风格的流派;皖西一带的门歌称“上路”或“西路”,音调较为高亢嘹亮;芜湖、无为一带的门歌则显得柔和抒情;合肥一带的门歌则兼有两路的艺术特色。
门歌除演唱传统故事外,还配合历次革命战争进行宣传,鼓舞群众斗志。建国以后,门歌又成为歌颂新人新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有力武器。
十二、安徽民歌
安徽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歌曲,流行于长江南北、淮河两岸。皖南民歌曲调清亮,婉转悦耳;皖北民歌高亢粗犷,豪迈宏亮,深受人们喜爱。
安徽民歌品类很多,从形式分,有山歌、号子、小调等。其中山歌又分为快板山歌、斩板山歌、放牛山歌、慢赶牛、抢句子等。每一种山歌又可分为多种。号子中则有舂米歌、车子歌、打夯歌、挑土号子、搬运号子。每一种号子还可再分。小调更是名目繁多,如丫头调、讨饭调、十绣、十爱、十送、十条手巾调等。就题材分,有渔歌、樵歌、山歌、田歌、茶歌、牧歌。就内容分,有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情歌等。
皖南山区的《采茶歌》描绘了茶乡秀丽的风光,表达了茶民丰收的喜悦,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如《姑嫂二人绣手巾》:“三月采茶茶发青,姑嫂二人绣手巾,两头绣的茶花朵,当中绣个采茶人。”流行于青弋江一带的《放排·上滩号子》,是放排工人逆水背纤,为焕发劳动力量,减轻劳动强度的集体创作,至今仍在水运工人中流行。徽州的民俗小调尤具特色,如民间婚礼中的《哭轿歌》、《接房歌》、《散酒歌》、《交杯歌》、《撒帐歌》等,与婚礼仪式紧密配合,成套演唱,丰富多采,别有情趣。
安徽民歌数量丰富。1982年,安徽省群众艺术馆挖掘整理出安徽民歌8000多首,选出100首,编辑出版《安徽民间音乐》第三卷。皖南的罗城被誉为民歌之乡,全国著名的民歌手有肥东县的殷光兰、贵池市的姜秀珍。
上一篇:导言
下一篇:第二节 民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