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宣纸
因产于古宣州泾县而得名。宣纸生产的地方较多,泾县、宁国、宣州、广德、郎溪、歙县、休宁等县都有生产,但主要产区集中在泾县。它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一种植物为主要原料,经过揉制、蒸煮、制浆、水捞及贴烘等一系列过程制成。其特点是质地绵韧,洁白稠密,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搓折无损,润墨性强。有“千年寿纸”之称,不仅是书画佳品,而且还是外交照会、历史档案的绝好用纸。
据史载,早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宣纸即远销欧洲,19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曾获得金奖。建国后,人民政府把散落在深山沟里的“纸棚”组织起来,于1954年正式建立宣纸厂。
二、宣笔
由泾县宣笔厂生产。宣笔制造已有2600多年历史。唐代韩愈《毛颖传》称“秦始皇时,蒙将军南伐楚”,见宣州兔肥毫长,可以制笔,遂“拔中心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这大概是迄今为止最早见于记载的宣笔历史。宣笔问世以后,从魏晋到唐宋,一直被列为贡品,名工辈出,为历代书画家、文学家所喜爱。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都曾先后写过“求笔帖”,向宣州的陈氏和诸葛氏求笔。李白、白居易、欧阳修等历代文人都曾有诗盛赞宣笔。唐宋是宣笔制造鼎盛时期。
宣笔根据毛料种类,可分为鸡狼毫、鼠须、石獾毫、狼毫、兔毫、山猫毫、青狐毫、小儿胎毫等以及各种毫兼做的美术笔。按笔的用途,又可分为画笔、书法笔、斗笔、排笔等。
宣笔选料精细,工艺要求严格,制笔过程从原料到成笔,要经过选料、修笔、套装、刻字等工序,层层严格把关。特别高档的宣笔,先要将毛浸入水中,按扁、圆、曲、直、长、短、粗、细以及有锋、无锋、锋长、锋短等情况进行分类,重新组合,达到装潢有致、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等宣笔的独特风格。
三、徽墨
产于皖南屯溪、歙县、绩溪等地。徽墨的创始人为南唐制墨名人奚超和其子奚廷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明清时期是徽墨的极盛时期。
徽墨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历久不褪、馨香浓郁、造型美观、装潢典雅等特征,有高、中、低档之分。高档徽墨有超漆烟、胡油烟、特级松烟等种类,还有多种仿古套墨和集锦套墨等工艺墨。尤其是超漆烟,由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等名贵原料配制而成,墨色能分出浓淡层次,落纸如漆,万载存真,制艺精湛,是珍贵的美术工艺品。徽墨于民国4年(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博展会上获得金质奖章。1979年徽墨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章。
四、歙砚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产于古歙州(今歙县及周边广大地区),取石于古歙州的龙尾山(今江西省婺源县龙尾山),故称“歙砚”,也称“龙尾砚”。主要产于歙县、祁门、休宁一带,现有安徽歙砚厂生产。始于唐开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造型优美,典雅古朴,密理坚致,潴水发墨,呵之即泽,研如磨玉,细腻无声。歙砚不仅制作精美,还由于砚石开采困难,而成为稀世之珍。因此,歙砚传世者,远比端砚为少,歙砚之精者,尤为罕见。故此,凡藏砚家,都有“歙砚难求”之感。
歙砚品种很多,大致分眉纹、罗纹、金星、银星、金晕诸种。眉纹中有对眉子、短眉子、长眉子、金星眉子诸品;罗纹中又有细罗纹、暗细罗纹、刷织罗纹、古犀罗纹、金银间刷丝罗纹诸品。歙砚雕刻工艺特湛,造型因石而异,美观大方,或“九龙戏水”,或“众星拱月”,或“荷叶蛙鸣”,或“嫦娥奔月”,令人爱不释手。
砚匣是歙砚外盒。砚匣的制作,需要相当的工艺水平。古代歙砚,多以漆为匣,因为新安产漆,宋元时即以漆器生产驰名。在砚匣上刻上题款铭记,或以篆隶,或以行草,嵌上石绿,古色古香,典雅大方。
现代歙砚受到国内外文苑艺坛人士的广泛欢迎。1979年,歙县工艺厂所制歙砚,获得原国家轻工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
五、徽派四雕
徽派“四雕”即砖雕、木雕、石雕、竹雕。主产于徽州府六县境内,即今黄山市大部分地区、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风、笔筒、果盘等工艺品雕刻。徽派“四雕”始于宋,盛于明清。明代雕刻粗犷、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繁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木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珑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解放后开发了仿古石雕、竹雕等几大系列数十个品种,代表作有大型石雕壁画《八百里黄山图》和微缩石雕《许国石坊》。1994年4月“安徽经济成果展览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微缩石雕《许国石坊》作为安徽特种旅游工艺品送展,并被国家旅游局收藏。
六、徽州漆器
清代已驰名于世。主产于徽州府六县境内,即今黄山市大部分地区、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徽州盛产国漆,以国漆作原料,掺以绿松石、丹砂、珊瑚、青筋蓝、朱砂等,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制成漆器,五彩斑斓,绚丽夺目。
早在宋代,徽州细嵌螺甸漆器即已誉满全国,有“宋嵌”之称。至抗日战争期间,传统工艺失传。1956年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来屯溪视察时指示要尽快恢复生产。1957年省委委员吴文瑞又来屯溪督促研制。同年老漆工甘金元等试制螺甸漆器成功,选送样品12件,参加全省工艺品展览会展出。1958年,生产漆器雕漆画60余种,交外交部出口外销;1959年老漆工甘金元等赴首都,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制作大型漆画《百子图》画屏;1978年老漆工俞金海恢复生产久已失传的“漆砂砚”。漆砂砚的制作工序复杂,集螺甸、镶嵌、菠萝、遇光各种漆器之大成,经几十道反复髹漆和打磨工序,制成后似石非石,坚实凝重,发墨润笔,是深受海内外书画家喜爱的文房珍品。
近20年来,漆器品种得到进一步开发,品种有镶嵌、刻漆、描金彩绘、磨漆、堆漆五大类。产品有挡屏、台屏、屏风、大台几、书橱、果盘、果盒、花瓶、笔筒、茶叶盒、床头柜、电视机柜、啤酒橱等。远销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享誉甚高。
七、芜湖铁画
由绘画与锻铁技艺结合而成的特殊工艺品。始于宋庆历年间,盛行北宋。现由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制作,铁画酷似国画、水墨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枝奇葩。人民大会堂迎宾厅门口的巨型铁画《迎客松》,是铁画的代表作。
铁画的制作程序有出稿、剪、砸、烧打、上漆蜡、上框等六道工序。其工艺又分为“打活”和“钻活”两类。“打活”即锻打部件,然后用火锻结在一起,成为铁画。“钻活”即用锤按图样击钻,留下线条,去掉空白处,于是铁质的山水、花卉、人物等形象都显露出来。铁画打成或钻成后,上面多涂以磁漆或蜡,以免生锈;或有意涂上红土制成颜色,让其生锈。装框是最后一道工序,框有铁制和木制两种,形状多种多样,也有将铁框钻空为花纹图案。
铁画是艺术家们依据画稿,以锤代笔、以铁锻制,将绘画与工艺结合,炉锤与画笔相溶,构成黑白分明、虚实相衬的工艺画,具有强烈立体感和独特艺术风格。
八、马鞍山丝棉画
继中国传统的漆画、刺绣、铁画、手工剪纸等工艺品后的又一艺术表现形式,由马鞍山洪滨工艺美术品公司制作。丝棉画是利用普通的丝棉材料,经细腻多变的手工技巧,在各色绒布上根据画面的需要精心制作而成。工艺难度极高,用色极为讲究,表现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可融艺术与装饰为一体,既可将人物、摄影、油画等刻画得维妙维肖,也可把动物、静物、山水等题材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还可制成微型摆件和大型壁挂。以丝棉材料自身故有的肌理效果与完美的工艺技巧和精湛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不愧为“东方一绝”。
马鞍山洪滨丝棉画1983年获全国青年小发明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专利,1989年被外交部选为党政代表团出访和驻外机构赠送的指定礼品,1993年11月参加全国青年科技成果博览会荣获金奖。目前正着手研制开发双面丝棉画、夜光丝棉画。
九、安庆雪木画
亦称“雪木雕塑”,在安庆传统工艺品黍白画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其主要原材料向日葵杆芯,柔润轻盈,雪白细腻,有较强的可塑性,经特殊处理后,更是晶莹剔透,富丽高雅,既有着软木画的神韵,又有牙雕一般的质感,且有不老化不变色的优点。雪木画表现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维妙维肖。1992年雪木画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引起轰动,被国内一些报刊、杂志及中央电视台称为真正的绝活。
1994年文化部评选雪木画为民间艺术一绝。同年经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审,13幅雪木画入选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名家作品展。雪木画不仅在国内许多大商场受到欢迎,还远销到台湾、日本、香港、新加坡及阿根廷、印尼等国家和地区。为适应市场需求,安庆雪木画还开发出小巧玲珑的小摆件,既便于携带,价格又便宜,很受旅游者的青睐。
十、凤阳凤画
凤阳独有的民间绘画艺术,属于“重彩工笔画”。以画凤凰为主,翎毛花卉为辅。传统凤画的造型、配色、衬景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如凤画的造型,不论凤凰在飞、鸣、食、宿等,都有“蛇头、龟背、九尾十八翅、鹤脚、鸡爪、如意冠”等基本特点。
凤画按色彩可分为3种:即全彩凤画、素彩凤画、全水墨凤画。传统的凤画品名较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丹凤朝阳》、《百鸟朝凤》、《友凤阁》、《五凤图》、《飞凤赶麒麟》、《带子还巢》、《四扇屏》、《百鸟献寿》8种。
凤画的形成约在元末。明初,朱元璋于凤凰山之阳营建中都皇城,定家乡名为“凤阳”,使凤阳成为“龙凤之乡”,于是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凤凰画得以广泛流传。由于当时凤阳在全国的特殊地位,加之中都城、皇陵石雕中有大量的凤凰浮雕出现,画凤凰的人越来越多。在数代艺人的努力探索下,凤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晚清时凤画最为兴盛。过新年时,皇宫内都悬挂着凤画以示吉祥。由于凤画成为贡品,凤画生意更为兴隆。当时凤阳府东街就有数十家画店,被称为“凤画街”,出现“......四方宾客所至,踵而购者,岁犹不下十百万”的现象。外国传教士回国时也曾带往本国收藏、转买。如今凤画也常张贴在凤阳县宾馆等公共场合,以求生意兴隆,年年岁岁吉祥如意。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培养的凤画作者,创作出一批很有影响的美术作品,受到全国美术界的重视和中外游人的喜爱。
十一、黄山卵石画
由黄山市屯溪区青年周军于1983年创制,获国家发明专利。“黄山卵石画”利用黄山和新安江畔卵石的自然形状、纹理、色彩,巧思精构,组合成画。作品不加任何人工雕镂,于形象中展示抽象,于雅拙中体味纯真,构图简练却内涵丰富,其情可感,其状可触,意境悠远,格调高雅,把卵石的造型和中国画的精髓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其代表作品有《黛玉葬花》、《三个和尚》、《红楼梦人物组画》、《长恨歌组画》、《屈子行吟图》等。
十二、萧县国画
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的萧县“龙城画派”,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触写实,名震徐淮,或山水,或花鸟,或人物,都在画坛上享有一定的盛名。“龙城画派”历经200多年的发展历史,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人品与画品混为一体,为其特征之一。萧县与齐鲁同俗,性格“敦朴而纯茂,质直而好义”,所作书画亦质朴无华,坚劲、秀雅而率直,豪爽、洒脱而诚恳。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交融是其特征之二。“龙城画派”的代表人物多为书香门第,书画兼擅,诗文亦见长,在他们的笔下物与我、景与情、诗与画、意与法得以融合与统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经他们的艺术加工和提炼,无不栩栩如生,绘声绘色,赋予无限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魅力。师古而不泥古,既重传统的章法布局,又在运笔构图上多有创新,为其特征之三。当今,蜚声海内外的老一辈都是以传统的泼墨画为基础,汲取他国、他地之长,另立门户,独树一帜,刚刚崛起的新秀,既博采众长,又刻意创新,自成一体。
萧县书画非常普及,从工人、农民、机关干部、教师、学生以及营业员、理发师等等,爱画者日盛,学画者日众。刘套农民书画院已列为外事部门的接待参观点、“修学旅游”接待单位。
十三、灵璧钟馗画
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绘画艺术。始于宋,历经元、明、清至民国,渊远流长。民国时期,灵璧县有常年专业画店数十家。以民间钟馗画师韩本贵(号逸民)最为著名,其代表作品有《万寿图》、《百馗图》。灵璧钟馗画有工笔,有写意,题材和构图富有变化。造型剑眉虎眼,阔额虬髯,粗犷雄强,有威武逼人之感,在粗丑中显得妩媚,在英武中显得儒雅,在豪放中显得温柔。清代齐周华在《名山藏副本·钟馗像赞》中写道:“唐元宗梦钟馗斩虚耗之鬼而病瘥,因命吴道子绘其像,遍行天下,元宗览之曰‘卿如与朕同梦,盖有极矣’。由吴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惟灵璧所画,往往不脱吴道子原像,故世群推之......”。灵璧钟馗画曾于民国4年(1915年)参加巴拿马艺术赛会,荣获金质奖章。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均有珍藏。当地民间历来视其为理想中刚直不阿的化身,传说中驱鬼降魔的神礻氏,故有悬挂钟馗画的习俗。绘画艺术世代相传,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为推动钟馗画的发展,成立了“中国灵璧钟馗画苑”。灵璧钟馗画蜚声海内外,特别在东南亚“儒教文化圈”颇有影响。
十四、吴山铁字
产于长丰县吴山镇,是传统书法和现代工艺美术相结合的产物。以毛笔书法为蓝本,吸取雕刻、雕塑、铸造工艺的特点,以锤代笔,以铁作墨,能临制名家书法手迹及国画线条图案和人物漫画头像,融铁的刚劲与书画艺术为一体。放大缩小体势不衰,韵味不减,神形不变,显示出一种潇洒遒劲、饱满生神的艺术魅力,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文雅别致、古色古香的艺术特点。不腐朽不褪色,具有时代艺术之绝。中央电视台在“华夏一绝”栏目中专集介绍了这一工艺奇葩。生产铁字的工艺人员还多次到国外和香港作专场展示操作。
铁字作品有中堂、屏风、条屏、横匾、扇匾、微型小品、人物漫画头像及室外装潢大字。作品保存持久,携带方便,不易损坏,是理想旅游购物佳品。
十五、蚌埠玉雕
始于1949年。源于蚌埠玉雕艺人用琥珀玉雕制成的《链条瓶》。1958年建成蚌埠玉雕厂后,扩大生产,并经过创新,使这一艺术制品更加绚丽。蚌埠玉雕取材于翡翠、碧玉、珊瑚、玛瑙、孔雀石、岫玉等原料,利用其自然形态和色泽,经过镂空雕琢,制成千姿百态、晶莹瑰丽的人物或花鸟鱼虫等。代表作之一“龙顶五环炉”,线条流畅,造型活泼,在1980年全国玉雕质量评比会上被评为一级产品。近年来生产加工了一批仿古玉器产品,为蚌埠玉雕锦上添花。玉雕产品行销海内外。
十六、安徽工艺竹编
安徽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和天柱山一带盛产毛竹,质地优良,为竹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工艺竹编是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其中竹席在唐朝就作为土产进贡朝廷。篾丝细如丝,篾片薄如纸,编织细密,图案大方美观,造型精巧,形象生动,是独树一帜的工艺品。
安徽工艺竹编主要有日用工艺品和陈设工艺品两大类。日用工艺品注重实用,利用篾青篾黄本身的色差,编织成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龙凤呈祥”、“海天旭日”、“八仙”、“万”字、“福”字、“喜”字、“寿”字、龟纹等,主要品种有竹席、竹篮、果盘、礼箩、礼盒、祭具等。陈设工艺品讲究工艺造型,如竹画、花瓶、花钵套、灯罩、鸟笼等,还有各种象形动物竹编,如立体锦鸡、相思鸟、猫头鹰、青蛙等。
十七、青阳折扇
又称“九华折扇”,由青阳县九华山工艺厂生产。青阳纸折扇历史悠久,明代已跻身于国内名扇之林。清康熙、乾隆年间为岁贡之物,用金粉在黑折扇上绘九华全景曾轰动一时。现青阳纸扇继承传统制作技艺,开发出多种新产品,把实用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产品成为纳凉、装饰、收藏、馈赠的旅游文化用品。
十八、亳州剪纸
剪纸,又叫“刻花”、“窗花”或“剪花样”,在亳州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箔纸和彩帛剪成花鸟等贴在鬓角上,作为装饰品,后来逐步发展为剪纸艺术。每逢年过节、婚丧喜事、寿诞等,人们习惯用剪纸来点缀窗户门楣。剪纸内容大多取材于生产劳动、风俗民情以及民间戏曲故事。
解放后,亳州剪纸获得了新生,涌现出许多农民剪纸艺人和剪纸专业队伍。无论剪纸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比传统剪纸更为丰富。
亳州曾多次举办剪纸展,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并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合肥等地展销,还送到日本东京展览。
十九、亳州香袋
香袋又叫“香包”。亳州自古以来就以“药都”著称,是中药材生产、集散地,故民间一直有用中药材做香袋的习俗,以其作为驱虫、避邪的吉祥物。香包制作精美,用各色丝布、丝线缝制而成,色彩鲜艳。外形有“五毒”、“老虎”、“六角粽”、“如意荷包”,尤以“九子抱团”最吸引人。到亳州旅游的客人,大多购买香包赠送亲友。
二十、灵璧磬石
产于灵璧县,是一种用黑色大理石雕刻的美术工艺品。“灵璧一石天下奇,宝落世间何巍巍,声如青铜色如玉,秀润四时岚岗翠”,这是宋代诗人方岩赞美安徽灵璧大理石的绝妙诗句。古时多用黑色大理石制作砚台。明清以来,制磬工艺有了新的发展,除生产专作乐器用的编磬外,还设计制作出多种多样的透雕纹磬(又名“磬石”)。磬雕精细,整体镂空,构思巧妙,图案优美,刀法精湛,扣之有声。因灵璧镂空纹磬湿润古雅,富于装饰,所以高大民族建筑和庙宇的梁柱间多有悬挂。
灵璧还盛产奇石(观赏石),以“灵璧石”代名。灵璧石有奇特的天然造型,峰峦洞壑,浑然天成,骨秀色青,扣之有声,集漏、透、瘦、皱、怪、丑、清、奇、形、响诸美于一身,色泽秀丽雅致,质地细腻光洁,居中国四大美石之首,为历代名人雅士所珍爱,民间收藏甚广。
二十一、宣州景文石
原名“花石头”、“锦纹石”。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1994年5月赴宣州双河探石时命名为“景文石”。景文石基色大多是米黄色的,以浅色为底色而呈现出的颜色较深的红色斑纹,千姿百态,拙中见巧,具有阴阳、虚实、有无的多样统一,有其他奇石难以企及的审美特性。其“笔墨”的繁简、精粗与虚实,使形态在确定中有不确定性。这些偶然性的特征,具有人为的绘画书法达不到的神奇境界。
二十二、舒席
又称“龙舒贡席”,产于潜山、舒城、怀宁一带。因潜山古称舒州,而得名“舒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传,唐玄宗时,舒州刺史李皓献给唐玄宗做工极为精细的舒席,唐玄宗随即赐给杨贵妃,杨贵妃睡上一试,顿觉清凉爽身,唐玄宗闻之大喜,当即下旨赐封李皓为尚书右仆射,官升三级。此后,自唐至晚清,畅销不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南洋赛会”上以质优物美夺魁;民国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又荣获金奖;60年代,潜山县王河舒席厂编织的“天安门”、“双狮戏球”等图案先后送京参展,获得各界好评;1992年获中国工艺品博览会两项优秀产品奖和发展工艺美术优秀企业奖,同年被正式列为中国和加拿大妇女组织参与发展舒席工艺美术技术专项投资项目。
舒席原料独特,只能用天柱山脚下王河镇周围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生长的元竹生产,选料讲究。竹篾须经细剖、剔、刮、煮、晒等工序后方可编织。舒席色泽鲜艳,莹洁柔滑,折卷不断,携带方便,是居家和馈赠亲友必备佳品。
二十三、万寿绸
亳州著名工艺产品之一。明朝万历年间,曾作为贡品进贡皇帝,因名“万寿绸”。
亳州是安徽重要的蚕丝产地,“万寿绸”利用本地生产的生丝纺织而成。质地坚韧,耐用,美观,久不褪色。花色分蓝白、红绿二种,在图案设计上别具一格。
二十四、黄山茶道用具
用于品茗取茶,表演茶艺。选用黄山出产的优质毛竹及楠木(现大多从泰国、缅甸进口精良红木),以古徽竹雕、木雕工艺精制而成,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由撮、摄、筒等7件组成,根据不同茶叶品种选用。成套茶道用具用锦盒包装,古朴典雅。该产品由徽州雕刻工艺家具厂研制开发,1992年获中国首届外观设计专利及新产品奖。行家称之为茶道一绝,畅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
二十五、宣州地毯
宣州地毯历史悠久,唐代诗人白居易寓居宣州时,曾有咏《红线毯》诗:“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栋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香殿上毯”,极高地评价了宣州红线毯工艺精美和应用价值。宣州地毯有不同规格的产品60余种,主要用于装饰地面、墙壁和保值存放。产品生产经十几道工序,成品典雅大方,绚丽多姿,为国际市场热门货。日商岩井株式会社的杉田和夫曾专门来宣州地毯厂考察,指定要安徽宣州地毯厂生产的地毯。目前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韩国及中东国家。1978年荣获“百花奖”,1995年宣州地毯厂被安徽省命名为“出口创汇先进企业”。
二十六、天长玉枕
根据中国中医古籍中有关保健养身验方和内病外治原理,在中国著名中医药专家马瑞林和王耀斌教授具体指导下,选取“中国岫玉”研制而成,是中国医疗保健领域的一项首创产品。
该产品是在总结古代御用玉枕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独特的新型玉枕,是将整块玉石经过切割、雕刻等工艺,加工成圆形、椭圆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和规格的小块,按着不同的图案,镶嵌在经过刺绣的不同颜色织物底衬上。有单人玉枕和双人玉枕等系列产品。既是保健用品,又是工艺用品。
该产品经过安徽省中医学院对100名患者临床实践后,于1991年8月13日,由6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进行了鉴定。证明“使用本品二至十个月,对头痛、头昏、头晕、失眠、神经衰弱、高血压、脑血管动脉硬化等疾病有特殊疗效,尤其是长期使用,可以减皱祛斑、补肾壮阳、滋阴养血,使白发变黑、脱发再生,可以增强记忆、充盈智力,临床测定有效率达98%以上”。获1993年度安徽省新产品证书。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