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古代水上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为商贾云集之地,既有可供贸易的商品资源,又有冶铸货币的金属矿产和薪炭等原料、燃料,历代都有铸钱。从考古资料得知,安徽不仅遗留有多种大量的古代货币,而且是楚国货币“蚁鼻钱”(铜贝币)、“郢爰”(金币)的主要流通区域。同时还发现多处古代铸币的重要基地,其中繁昌县发现的2块“蚁鼻钱”铜范,贵池出土的“秦半两”钱范,说明在先秦时期安徽境内已有铸钱。滁州出土的“五铢”石范,萧县发现的新莽铸钱遗址及“大泉五十”陶范,桐城发现的“大布黄千”钱模等,说明在两汉时期安徽已经大量铸钱。唐宋时期,安徽铸钱基地更多,较为著名的有:贵池的梅根冶(今梅龙镇)、永丰监(今池州地区境内),安庆的同安监(今潜山县境内)、宿松监(今宿松县境内);此外,东至县还发现南宋的关子钞版及库印。清末和民国时期,安徽还设有造币厂,铸造银元、铜元,并印制和发行地方纸币。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安徽的革命根据地货币颇具特色,不仅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争和根据地经济建设,而且为人民币统一流通市场,发挥过重要作用。 从民国37年(1948年)12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起,到1990年先后发行了4套、97个版别的纸质和金属人民币,并及时兑换收回各种旧币和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发行的各类货币,统一了币制,稳定了币值,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通行的法定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