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
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决心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在民国16年(1927年)先后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开始建立革命根据地,历经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3个历史时期,经过22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38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创立革命根据地后就很重视根据地内的政权建设。解放战争期间,安徽境内的解放区与建国前后的行政管理体制关系密切。因此,此节只讲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红色革命根据地,又称苏区;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民主根据地,又称边区;解放战争期间的解放区的建政情况。
一、皖西苏区
民国16年“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后称中央苏区、中央革命根据地。随后,各地纷纷建立苏区政权。19年11月,蒋介石在结束中原大战后,立即对红色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红军也在四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壮大力量,扩大根据地,并把中央根据地和闽浙赣根据地联成一片。
〔苏区建政概述〕
民国20年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瑞金县叶坪召开了由中央、湘鄂西、湘赣、湘鄂赣、闽浙赣、琼崖等苏区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临时政府成立后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加强对苏区的建政工作。22年7月,还通过了《关于重新划分行政区域的决定》。当年下半年就在中央、鄂豫皖、湘鄂西、川陕等红色革命根据地内建有江西、闽赣、粤赣、福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湘鄂西、川陕等10个苏维埃省。23年7月,建赣南省。在陕甘宁、海陆丰、琼崖、左右江等红色革命根据地内没有建省。
根据地内和建省的根据地之下设区(初期叫中心县委,后又名道,又名特区),相当于专区,专区下再辖县。据不完全统计,22年(1933年)下半年在10个苏维埃省内建有200多个苏维埃县,加上游击区的苏维埃县,则更多。
中央根据地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于23年10月16日进行长征。此后,南方根据地内的苏区政权变化很大。此时,全国性的根据地政治中心已由江西井冈山转到陕北延安了。
这些红色政权涉及安徽地区的仅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该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地区,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根据地在皖境建政情况〕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始自民国16年11月13日由潘忠汝、吴光浩、戴克敏等领导的黄安、麻城农民起义。至18年已先后形成鄂豫边、豫东南、皖西3个革命根据地。19年4月,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联成一片,以今安徽金寨县为中心,组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同年6月下旬,在光山县王家湾召开鄂豫皖苏区第一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鄂豫皖苏区工农民主政府。20年7月1日,成立鄂豫皖苏区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该根据地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3次“围剿”后势力大盛。21年1月10日至20日,在河南新集召开鄂豫皖苏区第一次中共党员代表大会,成立鄂豫皖省,建有鄂东(中心在今湖北红安县,辖区相当于今湖北东部的黄冈地区鄂州市及黄冈、红安、麻城、罗田、浠水、蕲春、黄梅、广济、英山等县)、皖西(中心在今金寨县,辖区相当于今安徽西部的六安市、霍邱、金寨、太湖、舒城、潜山、岳西、霍山等县)、豫南(中心在今河南的新县,辖区相当于今河南信阳地区东部的新、商城、固始、光山、潢川、罗山等县)3个区。20年5月12日,成立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同年11月7日,在黄安县七里坪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21年1月10日,成立中共鄂豫皖省委。23年11月,因随红二十五军撤出鄂豫皖苏区而结束工作。
该根据地自民国20年6月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在张国焘的主持下,对根据地实行错误的肃反路线,以“改组派”、“第三党”、“AB团”分子等罪状残酷地杀害了鄂豫皖苏区和红二十五军、二十八军许多优秀的指战员,祸及湘鄂西、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肃反运动,使自21年6月至10月8日的第四次反“围剿”失利。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被迫撤出根据地,向川陕地区转移,留下红二十五军以大别山为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同时,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也结束工作。根据地不少地区成为国统区。23年冬,中共鄂豫皖省委奉中共中央命令,率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留下的红军地方武装坚持游击战争。在高敬亭的领导下,24年2月1日,重建红二十八军,活跃在大别山区,直到26年7月下旬,红二十八军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停战协定,奉命改编下山抗日,后成为新四军四支队。
该根据地自民国18年初创至抗日战争开始前大体分为4个时期:
一是初建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阶段(1929年10月~1931年1月)。它自18年10月下旬,在霍山县豪猪岭创建中共六安中心县委,至19年1月,在流波

二是20年1月20日,组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东方办事处,将皖西和商城两块苏区统一起来,标志着皖西区的正式形成,在根据地内建有六霍县等办事处。2月,在霍邱县大顾店成立霍邱县苏区政府。
三是当年(1931年)5月1日,鄂豫皖根据地撤销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东方办事处,正式在皖西建立皖西北(道)特区苏维埃政府,简称“皖西区”,作为鄂豫皖根据地的3个特区之一。随着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根据地迅速扩大,最强盛时东起舒城,西抵固始,南至太湖、宿松,北濒淮河南岸。在根据地内先后建有六安、霍山、霍邱、红山(1931年7月,改英山县为红山县;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恢复英山县)、商城(后分为赤南、赤城县)5个县。21年后,又增建五星县(1932年3月,经中共鄂豫皖省委批准,将六安、霍山、英山、罗田、商城5个县边区、英霍边区、霍山县的第六区及流波

四是后期建政情况。自民国21年10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主动西撤北上,苏区日益缩小,最后只剩下六安县六区、三区和赤南、赤城县一部分地区。24年重建皖西地委,在舒城、霍山、潜山、太湖4个县边区开辟游击根据地,在多次粉碎国民党重兵“围剿”下壮大,成为大别山根据地。
此外,自民国19年3月至25年初,皖南苏区先后在宣(城)郎(溪)广(德)宁国等县地区建立过宣郎广县苏维埃准备委员会(1930年7月~1930年9月)、皖南苏维埃政府(1934年8月21日~1934月12日)、江南革命委员会(1935年8月20日~1936年1月)等苏维埃政权。但均未建成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军民相继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开辟了15个抗日根据地。据民国33年6月22日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在接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时说,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苏北、苏中、苏南、淮南、淮北、皖中、鄂豫皖、浙东、广东、琼崖等15个边区的武装力量抗击着64.5%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此外,东北的抗日联军也建立了南满、延边、牡丹江、哈东4块抗日根据地,全国共有上述19个比较大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名称在历史上还有不同的称谓,可参见《毛泽东选集·论联合政府》(第1044页)一文中有陕甘宁边区、琼崖区等名称。
〔抗日革命根据地建政情况概述〕
各抗日革命根据地又叫边区政府,有的叫专员行政公署,相当于省级区划。下设分区,又叫专员督察区、专区,再下是县、市,还有区、乡基层政权。党内设局(中央派出)、省委、边区党委、地区(特区)党委、县委(工委)等。省级政府改为边区政府缘于民国26年(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的改工农民主政府为中华民国特区(边区)政府。但许多边区、专区、县(办事处)等各级行政区划要比同期国统区原设置的同级区划要小。由于处于日伪顽夹攻下,各级行政区域范围变动大,内部设置和驻地也有多次变动。
这些抗日革命根据地与今安徽有关的仅有淮北、淮南、皖中3个抗日民主根据据地,又称边区政府。它们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境内的建政〕
安徽地区自民国27年4月新四军深入华中敌后,28年,新四军及八路军一部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开辟了豫皖苏革命根据地。同年,开辟皖东根据地。29年,又开辟皖东北根据地。后又将华中所属的苏、皖、鄂、豫、浙、湘6个省抗日根据地分为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浙东、皖中、鄂豫皖8个苏区,统称华中地区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期间最主要的抗日战场之一。
华中抗日根据地与安徽省有关的主要是淮北、淮南、皖中3个边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收复日伪占领的宿、泗、五河、灵璧、定远、盱眙、天长等县城。34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将新四军主力大部开往山东,一部开往东北,江南部队撤到江北,使安徽地区的根据地日益缩小,成为国统区。当年9月底至10月初,新四军七师撤出皖中根据地、两淮根据地,并建为华东局华中分局的三、四、七、八4个专区。同年10月29日,4个根据地行政公署负责人会议决定,成立苏皖边区政府(1945年10月29日~1946年11月),下设8个专区。其中,淮北地区以津浦路为界,以路东原辖一专区为第七专区,路西原二专区为第八专区。第七专区辖泗东、灵璧、邳睢、铜睢、泗阳、泗宿、泗县、萧铜、睢宁、宿县、盱凤嘉、五河、淮宝、洪泽(1946年9月,由华中五专区划入)14个县;第八专区辖萧县、雪枫(原永城县)、宿西、雪涡、宿怀、夏邑、雪商亳、宿蒙8个县。35年5月,国民党军队进占定远藕塘地区,四专区撤往津浦路东。6月7日,国民党军队向苏皖解放区进行全面的进攻。7月底,路东、路西地区解放军主力奉命转移到运河以东地区。11月下旬,七专区撤往苏北,八专区撤往豫东解放区,安徽全境为国统区。
淮北抗日革命根据地:淮北抗日革命根据地,又称豫皖苏边区淮北行政公署,初期称皖东北根据地。它是民国27年9月2日,河南省委根据周恩来关于开创豫皖苏鲁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中原局分别派出八路军一部和新四军游击支队(后为新四军四师)于民国28年1月进入皖东北地区创建的。当年11月,成立豫皖苏区联防委员会和29年3月24日创建的延用国民政府原专区序号的第六专区,合称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最盛时范围东抵运河,西达黄泛区,南濒淮河,北接陇海路,横跨豫皖苏鲁四省2.7万平方公里广大区域,600余万人口。30年8月23日,改设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划设4个专区。31年4月18日,边区政府发布《乡(镇)公所组织法》,规定废除保甲制,下设专区、县、区、乡(镇)四级政权。32年,撤销一、二专区。34年1月,重新调整区划,设3个专区,分辖25个县(办事处)。抗战胜利后奉命北撤,与淮南抗日根据地等组建华东局华中分局,旋组建苏皖边区。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期间建政情况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一是皖东北根据地初创时期(1939年9月~1941年8月23日),包括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所辖淮上办事处(后改为淮上行署)及第六专区。
民国28年11月,成立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下辖安徽怀(远)、蒙(城)、凤(台)地区的淮上办事处(1938年至1941年1月),在安徽境内设萧县抗日民主政府、亳县抗日民主政府、宿西县(1939年6月,中共苏鲁豫区委决定,以津浦路为界,分宿县为宿东、宿西县。12月,宿西县办事处成立)办事处、砀南县办事处、涡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及淮上办事处所辖怀蒙、怀凤县办事处和宿南县抗日民主政府。
民国30年1月,改淮上办事处为淮上行署(1月至8月),驻怀远县龙亢镇城隍庙(今为镇招待所),辖怀远、蒙城、凤台、宿南4个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宿东办事处及直属豫皖苏区联防委员的萧县、亳县、涡北抗日民主政府、宿西、砀南办事处及今属外省的永城、夏邑(后易名为夏永砀)、水东8个县。同年5月,因路西反摩擦斗争失利,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随新四军四师撤往津浦路东。
民国29年3月24日,创建皖东北专员公署,仍延用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名义,辖淮泗(江苏淮阴、安徽泗县部分地区组成。1940年9月成立联防办事处、泗宿(泗县、宿县各一部分组成。1940年5月,成立联防办事处。1941年6月,改为县政府)、泗五灵凤(泗、五河、灵璧、凤阳县各一部分地区组成。1940年9月成立)办事处、盱凤嘉(盱眙、凤阳、嘉山3个县各一部分地区组成。1940年9月成立)联防办事处、泗南(1940年秋成立)联防办事处、泗北(1940年秋成立)联防办事处、洪泽湖管理局(1941年6月成立)7个县级政权,另设泗五、泗八两个直属区。
二是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前期(1941年8月23日~1944年12月)。民国30年(1941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撤销淮上行署与第六专区,改组创建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先后辖4个行政区。
民国30年10月成立邳睢铜灵四县联防办事处,初辖邳南、睢宁、铜山3个县。早在30年1月,增辖峄南县(1944年4月,易名为峄滕铜邳县)政府及萧宿铜(1944年5月,改为县政府)、邳睢、睢宁、睢宿(1943年10月,改为县政府)4个办事处和铜山督导室。33年8月,改邳睢铜灵四县联防办事处为邳睢铜行政区联防办事处,下辖铜山、萧宿铜、峄滕铜邳、邳睢、睢宿5个县政府和睢宁办事处。除睢宁外,均与安徽有关。
民国32年10月,成立灵宿联防办事处;33年8月,改为灵宿行政区联防办事处,下辖宿东、宿灵、灵北3个县政府,全在安徽境内。
民国32年1月成立的第一行政区联防办事处,下辖淮宝、淮泗、泗阳、泗宿、泗灵睢5个县政府和运河办事处。仅淮泗、泗宿、泗灵睢3个县与安徽有关。
民国32年1月成立的第二行政区联防办事处,下辖泗南、泗五灵凤、盱凤嘉、洪泽湖4个县政府,均与安徽有关或在今安徽境内。
民国32年8月,撤销第一、二行政区联防办事处,所属10个县级政权直属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
三是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后期(1945年1月~1945年10月)。33年12月,淮北苏皖边区区党委决定重新调整区划,重新组建第二、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34年10月10日,重新组建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具体设置为:
民国33年(1944年)12月成立第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永城、夏邑、永涡、永商亳、宿西、宿蒙、宿怀、萧县8个县政府。除永城、夏邑两县今属河南外,余均在或与安徽有关。
民国33年12月,撤销邳睢铜与灵宿两个行政区联防办事处,组建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辖邳睢、铜山(1945年7月,改为铜睢县)、萧宿铜、睢宿、宿东、宿灵、灵北、峄滕铜邳(后划入鲁南区)8个县和睢宁市。只有宿东、宿灵、灵北3个县在安徽境,萧宿铜、睢宿2个县与安徽有关。
民国34年,重新组建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下辖路东14个县级政权。后增为淮宝、淮泗、泗阳、泗宿、泗南、泗五灵凤、盱凤嘉、泗灵睢、邳睢宿、铜睢、萧铜宿、灵北、宿东、宿灵等15个县及洪泽湖县。当年10月15日,淮北行政公署根据边区行政委员会第十六次常会决议及第一专署对津浦路东各县行政区域调整意见,撤销原淮泗、泗灵睢、宿东、宿灵、泗五灵凤5个县,将行政区域并入相关县,部分县因区域变更而更名,部分县仍延原名,重新组建为淮宝、泗阳、泗宿、泗南、铜睢、盱凤嘉、邳睢(原邳睢宿)、萧宿铜(原萧铜宿)(以上基本县名未改)、泗县、五河、灵璧(灵北)、睢宁、宿县(以上为新组建县)13个县和洪泽湖管理局。仅淮宝、泗阳、铜睢、邳睢、睢宁5个县今属江苏省。
淮南抗日根据地:淮南抗日根据地,又名皖东抗日根据地、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它是南京失陷后在长江流域建立的最早抗日根据地。民国28年8月,为贯彻中共中央迅速开创皖东抗日战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分别开往津浦路西、路东开辟以定远县藕塘集为中心的津浦路西和以盱眙县半塔集(现属来安县)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29年4月,组建皖东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委员会。8月,组建路西各县联防委员会。曾建中共路东、路西省委。32年2月,组建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仍分为路东、路西专区。34年10月,撤销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改组为华东局华中分局的三、四专区。本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期间最盛时的范围,东达运河、高邮湖,北滨淮河,南濒长江、滁河,至浦口、合肥,与皖江根据地相连,西抵淮南铁路瓦埠湖,总面积21000余平方公里,人口280余万。其建政情况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路东、路西根据地初创时期(1940年4月~1943年1月)。
民国29年4月,创皖东津浦路东各县人民抗日联防委员会(1940年4月~1941年12月),辖来安、天长、嘉山、盱眙、六合、高邮、仪征7个县政府和宝应(后并入高邮县)、淮(阴)宝(应)两个办事处(1941年8月,划入淮北根据地),计9个县级政权及直属第一(半塔)、第二(八百桥)、第三(东沟)、第四(四合墩、东旺庙、天长南乡)4个直属区。民国31年(1942年)1月,改皖东津浦路东各县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为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辖盱眙、天长、来安、嘉山、六合、仪征、高邮7个县政府(高邮县政府兼宝应办事处)、半塔县(1942年10月,由第一、第三直属区升)、冶山县(1942年10月,由第二、第四直属区并组)政府、湖西、水南两个办事处,计9个县3个县级办事处。
民国29年8月1日,在定远县成立皖东津浦路西各县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1940年8月1日~1943年1月)。初辖定远、凤阳、滁县、全椒4个县政府及合肥东南各区和和(县)含(山)巢(县)各区两个联合办事处。翌年,辖定(远)怀(远)、凤阳、滁县、全椒、合肥5个县政府及定东南办事处。至31年(1942年)已辖定(远)凤(阳)怀(远)、凤(阳)定(远)嘉(山)、定远、滁县、定(远)合(肥)、全(椒)合(肥)6个县政府及寿县东南办事处、全合直属区(孤山区)。
二是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后期(1943年2月~1945年9月)。32年2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将路东、路西两个根据地合并组建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即将路西各县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并入路东的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分别将路东、路西改建为津浦路东、路西两个专员公署。
津浦路东专员公署辖原路东9个县及3个办事处区域,并调整为盱(眙)嘉(山)、天(长)高(邮)、来(安)六(合)、东南4个办事处。33年9月,分盱嘉为盱眙、嘉山,分天高为天长、高邮,分来六为来安、六合、甘泉(1943年6月,并水南、湖西办事处建),分东高为仪扬、冶山,计9个县。34年4月,天长和高邮县再次并组天高县;8月,冶山县与六合合并,仍名六合县,仪扬县改称仪征县。当年,还新建江浦、上元县,计10个县,位今苏、皖江北地区。
津浦路西专员公署,辖定凤怀、凤定嘉、定远、定合、滁县、全椒、寿县(1943年底,改寿县东南办事处为县)7个县政府和巢合办事处,全在今安徽境内。
苏皖边区(1945年10月29日~1946年11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淮北、淮南、苏中、苏北4块根据地已连成一片。34年9月19日,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新四军主力北撤。10月29日,4个根据地行政公署负责人会议决定,成立苏皖边区政府,直属华东局华中分局,下设8个行署。淮南根据地津浦路东为第三专区,路西为第四专区,淮北根据地的津浦路东为第七专区,路西为第八专区。35年5月,国民党军队进占定远藕塘地区,四专区撤往津浦路东。6月7日,国民党军队向苏皖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7月底,路东三、七专区和路西八专区解放军主力奉命转移到运河以东地区。11月下旬,七专区撤往苏北,八专区撤往豫东解放区,安徽地区为国统区。
第三专区(路东),辖天长、六合、盱眙、嘉山、仪征、高宝、来安、甘泉8个县。
第四专区(路西),辖定凤怀、定合、定滁全、定远4个县。
第七专区(路西三专区),辖泗南、灵璧、邳睢、铜睢、泗阳、泗宿、泗县、萧铜、睢宁、宿县、盱凤嘉、五河、淮宝、洪泽(1946年9月,由华中五专区划入)14个县政府。
第八专区,辖萧县、雪枫(原永城县。1945年2月6日,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政治部批准,改永城县为雪枫县,并将县境南部地区划入雪涡县,县境西南部地区划入雪商亳县。)、宿西(1945年9月27日,宿西县全境解放,在濉溪镇基础上成立濉溪市。10月,兼行署驻地,直到1946年上半年。1947年5月,析宿县西部县大部与萧县、永城各一部分地区组建萧宿永县。11月,撤销萧宿永县,改置宿西县。1948年3月,析宿西县濉东、濉西两区和萧县南部成立萧宿县)、雪涡、宿怀、夏邑、雪商亳、宿蒙8个县政府。民国35年12月16日,雪枫、雪涡、雪商亳3个县改属豫皖苏边区第三行政区,已是解放区的行政区划了。
皖江抗日根据地:皖江抗日根据地,又名皖中抗日根据地。它于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创建,包括皖南、皖中两块抗日根据地,位于安徽中部的长江两岸,东至浦口、当涂,合肥公路,西抵怀宁、彭泽一线,北临滁河、合肥与淮南抗日根据地接壤,今南陵县、宣州市一带,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1230余万。
它始于民国27年(1938年)4月,新四军四支队东进舒城、桐城、庐江、巢县、无为一带展开游击战争。“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七师在无为、巢南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皖中(1942年5月13日~1945年初)、皖江(1945年初至10月)行政公署。34年(1945年)9月至10月3日,新四军主力部队奉命北撤,后成为国统区。其具体建政情况可分为3个时期:
一是初创时期(1941年5月1日至1942年5月13日)。30年5月1日,成立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三官殿成立,后迁至牌楼)后,相继创设临江、湖东、桐繁、含和、巢北办事处。31年4月27日,在无为县恍城成立皖鄂赣边区党委,即皖中区党委。
二是皖中行署(1942年5月13日至1945年初)时期。31年5月13日,在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基础上成立皖中行署,先后辖铜繁行政办事处、和含行政办事处、临江行政办事处,分辖14个县政府(办事处)。
民国30年7月,成立铜(陵)繁(昌)行政办事处。
民国31年,成立和(县)含(山)行政办事处。33年12月,在和含行政办事处的基础上建成和含专员公署,下辖和县政府,江和全、含巢2个办事处。
民国31年3月,成立临江行政办事处,下辖铜陵县行政督导处、繁昌县行政督导处、南(陵)芜(湖)行政督导处、船舶管理处(后改为江流船政办事处)。33年6月,撤销繁昌、铜陵县行政督导处,成立南(陵)繁(昌)芜(湖)行政办事处、铜(陵)青(阳)南(陵)行政办事处及宣城行政办事处,分辖江南地区的铜繁、铜东南、宣城、繁昌、南(陵)繁(昌)芜(湖)、南芜等抗日民主县级政权,行政上均属皖中行署直接领导,不属临江行政办事处。
三是皖江行署(1945年初至当年10月)时期。34年初,改皖中行署为皖江行署。
民国34年3月,成立皖南专员公署,分为3个专区,领14个县。10月初,随着新四军主力北撤,渐为国统区。
巢无专区,辖无为、湖东、无南、临江4个县。
和含专区,辖和县、江全、合巢、东彭、沿江县以及江流船政办事处。
皖南专区,辖铜陵、宣城、繁昌、南芜4个县。
此外,地处其它抗日根据地边缘的还有鄂豫皖根据地、豫皖边区、浙西天北行署等。
鄂豫皖根据地:又名鄂豫皖湘赣边区。其范围相当于今安徽的宿松、太湖,江西的彭泽,西至湖北的宜昌,北至豫南的舞阳,南达湖南的洞庭湖畔,与安徽省有关的仅是皖西的宿松、太湖县部分区域。
豫皖边区:在民国27年11月,在河南鹿邑创建的中共豫皖边区工委。28年3月,改为中共豫皖边区省委。8月,成立豫皖边区。该边区所辖的豫东特委分辖皖北的蒙城、涡阳、怀远、宿南、阜阳、太和、凤台等县。30年10月,成立中共豫皖特委,分辖霍邱、固始、潢川、息县、新蔡、临泉、沈丘、太和、阜阳9个县,驻今临泉县宋集乡柏树庄。11月,曾迁驻迎仙区韦大营子。
浙西天(目山)北行署:缘于民国33年(1944年)1月,在广德县北乡水东卡成立广德县抗日民主政府,属苏南行署第四专区。34年5月,改名广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南乡陈坞村成立广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改属浙西天(目山)北行署。当年8月,广南、广北两县合并为广德县民主政府。10月,随新四军北撤而结束。
三、解放区
抗日战争全面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跨越19个省区,纵横100余万平方公里的解放区。解放战争开始后,解放区发展更快。尤其是从民国37年9月12日开始至38年1月31日结束的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歼灭了154万国民党军队,奠定了全国解放的基础。38年4月20日子夜,渡江战役打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长江千里防线。23日,解放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结束了国民政府在大陆上长达22年之久的统治。10月1日,在各地的捷报声中,在北京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前统称解放区。
在解放战争期间和建国初期,全国地方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带有浓厚的战争年代里的军政合一、党政密切的行政特点,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体制基本承袭或发展抗日根据地里的行政管理体制。
〔解放初期安徽境内设置〕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导下,自民国34年9月至10月初,新四军主力北撤,安徽境内的皖中、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相继成为国统区。
民国36年8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在兄弟部队的帮助下,跃进千里。8月28日,渡过淮河。29日,进入大别山区,重新开辟大别山根据地。9月2日,解放立煌县城金家寨(现已没入梅山水库)、六安县城。3日,解放霍山县城。5日,解放岳西县。8日,解放舒城县城。10日,解放桐城县。14日,解放庐江县城。16日,解放潜山县城。17日,解放宿松县城。20日,解放望江县城。29日,解放太湖县城。
随着解放区扩大,建政工作日益加强。初期的县政权有寿(县)六(安)合(肥)霍(山)县政府,当年各改为寿(县)六(安)舒(城)合(肥)县民主政府,并以造甲店为中心,建立定(远)合(肥)办事处,以江夏为中心,建立六(安)合(肥)办事处等。而在34年10月中旬就成立的中共皖西工委(1947年1月,扩大会议决定,成立西北、太〔湖〕潜〔山〕、潜〔山〕舒〔城〕3个县和桐潜、庐江、庐南3个工委,辖之)的基础上,于36年11月15日,在岳西县汤池畈成立皖西行署,又称皖西解放区。当年11月29日,分设3个专区,辖19个县。37年2月,成立第四专区,辖9个县。38年1月,第四专区并入江淮行署第五专区。4月,皖西地区全部解放。
民国36年9月下旬,华东野战军从徐州、开封横越陇海线进入豫苏皖地区。其中,第三、四、六纵队分别进入安徽境,至10月2日止,安徽省境内的太和、亳县、涡阳、蒙城等县城及今属淮北市的龙山集、濉溪口(今县城)、烈山煤矿和界首集等重镇相继解放。3日,解放临泉、霍邱、阜阳、颍上、灵璧、泗县等县城。11月9日至18日,解放萧县、砀山县。11月底,淮南支队解放盱(眙)凤(阳)嘉(山)地区,并相继成立县政府,使皖北解放区与山东、河南、苏北解放区连成一片。37年(1948年)5月29日,成立江淮行署,又称江淮解放区。自37年11月6日至38年1月10日,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区迅速向沿江地区扩展。38年1月12日至21日,先后解放了安徽境内的怀远、凤台、凤阳、五河、蚌埠市、合肥、来安、舒城、滁县、含山等县城,使江淮解放区范围相当于运河以西,陇海路以东,长江以北的豫皖苏地区,先后设5个专区,30多个建制县。
于此同时,皖西北地区部分县属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使安徽江北两淮地区分属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解放区。解放初期的县名一般以所辖地区方位和毗邻县部分地区各取一字合成,这类县级区划与民国时期的旧县、建国前后调整后的建制县区别很大,类似抗战时期根据地内的县级建制。总的说,要比原建制县要小,数量要多,大都为边区县。
随着江北地区相继解放,民国38年2月9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电呈中央军委,要求成立安徽省。2月11日,中央军委复电刘、陈、邓、饶、康、曾、谭,其中讲到皖北解放区问题,指出“(五)江淮皖西必须统一,究以立即建立安徽省委为宜,还是以豫皖苏分局移至合肥统一江淮、皖西两区及淮北安徽部分为宜”,请决定并报中央备案。2月16日,为统一安徽全省工作,中共中央华东局通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合肥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4月2日,中共中央华东局以安徽地跨长江南北,解放有先有后,决定不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并决定以长江为界,分别成立皖北、皖南区党委及人民行政公署。4月3日,华东局电告中央请示,由于需要“集中主要干部负责城市工作”,4月6日,宣布皖北区党委在合肥成立,辖阜阳、宿县、滁县、巢湖、六安、安庆6个地委和合肥、蚌埠、安庆3个市委及淮南煤矿特别区委,同时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4月7日,中央批准皖北区党委和人民行政公署人选。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以第一号通令公布,安徽江北地区的江淮、皖西、豫皖苏边区行署3个战略行政区域合并,结束皖北地区3个行署并存时期(1947年11月15日~1949年4月15日)。至4月21日解放江浦县,4月23日解放安庆,标志着安徽江北地区全境解放。这种行署是比省的范围小的省级区划。
〔皖西行署〕
皖西行署(1947年11月15日~1949年4月15日),又称皖西解放区。民国36年11月29日,设3个专区,分辖17个县。37年2月,增辖第四专区9个县;38年1月划入江淮行署,为江淮行署第五专区,皖西行署仍为3个专区,辖19个县。4月15日后,并建为皖北行署的安庆、六安专区。
一专区:辖岳西、潜山、太望、潜怀、太岳、宿松、望江7个县。
二专区:辖桐潜(后改为桐城)、桐庐、舒城、湖西(巢湖西岸,1941年1月建。7月撤销。原在合肥县三河区,在庐北至三河一带,中心在庐江县白石区。7月,划归庐江县。后划入四专区)、沿江(后复称怀宁)6个县。
三专区:辖舒六(1948年9月成立)、独山(1949年1月,以六安县西部地区置。2月,撤销,并入六合县)、霍山、岳北、六合(1949年1月,以六安县东部地区置)、太平(1948年1月,以霍山、岳西、英山3个县相邻地区在太平畈置)、六北(又名六安县)、六南、肥西(1948年8月,成立肥西办事处。10月,以六安县双河以东,合肥、巢县以西地区在双河置县。1948年12月上旬,正式成立肥西县民主政府,驻农兴乡小梁岗)、六安市(1949年1月,以六安县城区置)、三河市等先后涉及9个县、2个市。
四专区:辖临江、湖东(白湖东部,今为枞阳县)、湖西(巢湖西岸)、无为、无南、和含、巢含、巢北、肥东等9个县。
民国38年(1949年)1月下旬,皖西行署在寿县瓦埠湖以东地区建寿合县,以西地区建寿县;2月,将原属鄂豫解放区的霍邱(1948年9月中旬,鄂豫一专区将霍邱、固始县部分地区组并为霍固县。1949年2月,分开)、金寨(1947年9月2日,解放立煌县城金家寨。4日,改建金寨县,成立金寨县民主政府,正式废除“立煌”县名,属鄂豫解放区一专区。同年11月下旬,在立煌县东部组建金东县,北部组建金北办事处,后合并为金寨县)县划入皖西行署,使皖西解放区先后辖有4个专区,35个县、2个市。
〔江淮行署〕
江淮行署,又称江淮解放区(1948年5月29日~1948年4月15日)。其范围为运河以西,大别山以东,陇海线以南,长江以北的安徽东北和江苏西北地区。自江淮行署成立后初设一、二、四3个专区。民国37年6月4日,成立江淮区党委,先后辖一、二、三、四、五地委及蚌埠、合肥市委、淮南煤矿特别区委,配合解放军展开淮海战役,很快解放两淮广大地区。9月中旬,设第三专区。至37年11月13日,解放萧县、固镇。15日,解放宿县。12月下旬,解放巢县、霍山。38年1月6日,解放颍上。12日,解放凤台。15日,和平解放淮南。16日,解放五河。20日,解放蚌埠。21日,和平解放合肥,六安、无为、水家湖等也相继解放。22日,解放舒城。24日,解放庐江、岳西。25日,江淮地区的盱胎、天长、来安、六合、嘉山、滁县、凤阳、定远、全椒、含山、和县相继解放。1月13日,将皖西行署第四专区划入,改为本行署第五专区。4月7日,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后,将一、三、四专区分设滁县、宿县专区,苏北部分改属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淮阴专区,五专区改为巢湖专区。
一专区:原为淮南抗日根据地路东地区,后为华东局华中分局和豫皖苏边区的三专区。37年5月29日,成立江淮行署时改设天高、盱嘉、来六、东南4个县。同年12月12日,在炳辉县(1946年,由天长改名)成立第一专区时改划为高邮、仪扬、六合(原六合县和原盱来嘉县所属天长县一部及原东南县的东沟、钟林、金集)、炳辉(包括原天高县,今天长市)、来嘉(原来安县全部及今明光市一部分)、滁(县)盱(眙)6个县。38年初,专署迁驻滁县(今滁州市区)。
二专区:原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津浦路东地区,后为华中和苏皖边区的第七专区范围。江淮行署成立后,二专区辖泗南、泗宿、泗阳(1948年12月17日,并入淮泗县)、来宝、泗五、盱凤嘉6个县及洪泽湖管理局。38年3月25日,撤销二专区,全区并入三专区。
三专区:37年7月,江淮区党委决定,从淮北津浦路东划出5个县新设。9月中旬,正式成立,辖邳睢铜、萧铜、泗灵睢、灵北、宿东5个县。38年3月25日,将二专区所属6个县1个局及原豫皖苏行署三专区的宿西县并入,全专区重新调整为泗宿、淮宝、泗阳、五河、睢宁、泗灵睢、灵璧、宿东、宿西(1949年3月,撤销萧宿、宿蒙、宿怀3个县,将宿怀县浍河区、两县区与宿蒙县南圩区合并为双堆区;宿蒙县的沙区、界沟区合并为五沟区,划归宿西县。同时,将萧宿县的濉东、濉西区和濉溪市划属宿西县)、邳县、萧铜、泗南、盱凤嘉13个县及宿城、宿迁2个市、洪泽湖管理局,共15个县级政权。同年4月7日,划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21日,撤销三专区,将原属江苏部分的淮宝、泗阳、睢宁、宿迁、邳睢5个县及宿迁市改属苏北人民行政公署六专区(后改名为淮阴专区),安徽部分改设皖北行署宿县专区。
四专区:原为淮南抗日根据地路西地区,后为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第四专区。江淮行署成立后,曾恢复抗战时期路西原县建制。38年(1949年)2月27日,调整为凤阳(今凤阳县及怀远县部分)、定远、全椒、寿合(1949年1月下旬,皖西行署在瓦埠湖以东地区建)、寿县(瓦埠湖以西地区)、定合、定滁7个县。38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经江淮区党委报请华东局批准,于2月1日废县建市。同年4月7日,并入皖北行署,分别划入滁县专区、六安专区。
五专区:原为皖西行署四专区。38年1月,划入江淮行署。13日,成立五专区,改设巢县、和县、含山、江浦(今属江苏)、巢湖(新设)、肥东6个县。同年4月7日,改为皖北行署巢湖专区。
〔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
民国35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晋冀鲁豫分局所辖的豫皖苏边区党委将华中苏皖边区政府第八专区与冀鲁豫第六专区合并,组建豫皖苏行政委员会,下辖6个专区,直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鲁豫第六专区改为豫皖苏第一专区,华中第八专区改为豫皖苏第三专区,新建第二专区。36年1月14日,恢复永涡亳夏解放区。2月3日,解放亳县、蒙城。5月5日,再克蒙城。5月18日,攻下界首、临泉。6月,再次攻下亳县、界首。6月25日,攻克阜阳。9月7日至10月2日,连克太和、亳县、涡阳、蒙城及龙山集等24座县城及重要城镇,增建豫苏第四、五、六3个专区。这6个专区与安徽有关的有三、四、六3个专区。36年11月20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改豫皖苏边区行政委员会为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下辖8个专区。3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撤销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成立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仍辖8个专区,涉及安徽地区的有二、三、四、六4个专区。38年3月,撤销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原属安徽部分分属皖西、江淮行署。4月15日,并入新建的皖北行署,皖西北部分为阜阳专区,部分县经调整后,分别并入六安、宿县专区。
二专区:35年12月12日后组建。在安徽建制有阜阳(1947年10月,改名为阜北县。年底,改属六专区)、鹿亳太(1947年5月,改建为亳县、太和县)、沈鹿淮(1947年11月,改名为界首县)、沈项临(1947年10月,改属第四专区)4个县及亳城市。36年11月后,辖阜北、亳、界首3个县及亳城市。年底,仅辖亳、界首2个县及亳城市。37年8月,辖有界首、亳、太和3个县及亳城市。
三专区:35年12月16日初建时,辖安徽部分有商亳鹿柘、雪商亳、萧、雪涡、砀南、宿怀、宿蒙、萧宿永(1947年3月至11月10日撤销本县,改设砀南县)、宿西、萧宿10个县。36年11月,调整为萧、雪涡、雪商亳、商亳、鹿柘、雪枫、砀南(辖新兴、雨亭2个区和太丘北部及永城县北部地区)、宿蒙、宿怀、宿西、萧宿10个县。37年8月后,辖雪涡、雪商亳、萧、商亳鹿柘、宿蒙、宿西、宿怀、萧宿、砀南9个县。38年3月26日,雪枫县复名永城县,同时撤销雪涡、雪商亳、砀南3县,恢复旧县原界。4月15日,上述诸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调整了区划,分别划入阜阳、宿县专区。
四专区:36年(1947年)10月1日建。初在安徽境设临泉、泉阳、泉南、阜南(10月下旬成立)、颍阜、沈项临(1947年4月15日,在沈丘县槐店成立)6个县。同年11月,增设临泉、阜阳2个市。37年8月,辖泉阳、临泉、颍阜(1948年2月建,先后驻黄冈、杨庄)、泉南4个县和临泉、阜阳2个市。38年1月6日,颍上解放。2月20日,撤销皖苏四分区,成立阜阳专区。原属四分区的泉阳县、阜北县、阚疃县、颍阜县、阜南县撤销;阜南县并入阜阳县。3月3日,沙北阚疃县、沙南颍阜县两县并建颍上县。3月27日,颍上县民主政府改驻城关镇。4月3日,成立阜南工委。4月15日,并入皖北行署阜阳专区,重新调整了区划。6月3日,于薛集成立阜南办事处。10月,正式成立阜南县。
六专区:36年10月成立,辖涡阳、涡亳、阜北(原阜阳县,10月改名。年底,由二专区划入)、阚町(1948年1月至1949年3月)、凤台、怀远、蒙城、颍上8个县。38年4月15日,并入皖北行署阜阳专区,调整了区划。
此外,民国36年9月2日,解放立煌县城金家寨。4日,改立煌县为金寨县。同年11月下旬,建金东县、金北办事处。37年9月中旬,并霍邱、固始县组建霍固县。以上4个县级政权均属鄂豫解放区一专区。38年2月,改入皖西行署。
四、解放战争后期至建国前安徽设置概述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安徽省属江北地区相继解放。民国38年2月16日,中共中央华东局通知,经中共中央批准,准备在合肥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同年4月3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向中央备案:“由于要集中主要干部负责城市工作,由于主要干部仅够配备,因此决定,暂不成立安徽省委,而分开成立皖北区委和皖南区党委。”同时,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简称“皖北行署”),直属华东局。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报告备案,正式撤3个行署,将辖区市、专区、县进行调整,下辖阜阳、宿县、滁县、巢湖、六安、安庆地委,合肥、蚌埠、安庆3个市委和淮南煤矿特别区委,奠定了皖北行政公署管辖范围。
民国38年5月13日,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屯溪正式成立,辖4个专区及1个市。7月3日,芜湖市降属皖南行署直辖市。7月12日,皖南行署迁驻芜湖市。8月6日,中共南京市委通知中共皖南、皖北区党委,皖南、皖北行署改属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华东军区领导,芜湖市正式降为皖南行署辖市(专区级)。
〔芜湖市〕
民国38年4月24日,芜湖解放。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精神和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电令,27日成立芜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5月1日,根据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电令,市军管会重新组建。5月10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受华东局领导,由南京市代管。5月13日,中共皖南区委、皖南行署决定驻芜湖市。7月12日,正式迁驻芜湖市。8月6日,改为皖南行署地级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