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计算机购置与技术培训
〔省人民银行〕
1982年12月成立科技处,配备技术人员10名,购置微机2套;1985年,人民银行与工商银行分设后,微机和技术人员随同科技处一并划归省工商银行;1986年7月,决定由调研信息处负责筹建计算站,购置微机40台,配备技术人员24人,分配在分行和地、市分行;1987年1月,成立电子计算中心,在统计、计算、制表和预测方面加强软件开发和应用,组织专业培训;1989年,地、市分行相继成立电子计算站。至1990年,全省人民银行共有计算机367台,技术人员近200人。
〔省工商银行〕
1984年从中国工商银行分配到意大利M 60、M 40、M 34微机系统10套,又购进从加拿大引进的STM~AT微机24套;1985年2月和5月,省工商银行先后接受中国工商银行科技部的委托,在合肥举办M 40、M 34微机技术培训班,100多位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1986年开始,地、市支行相继配置IBM PC—XT或与之兼容的国产微机;9月,科技处在合肥骆岗机场举办地、市行信息管理系统培训班,讲授D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报表处理程序的编写和使用方法,并为各行拷贝了程序,在全省推广计划统计月报、旬报、会计报表等程序。至1990年,全省工商银行拥有工程师48人,高级工程师3人。
〔省建设银行〕
1985年购置2台微机试用;1986年,购置45台微机分配给地、市支行,举办了两期微机操作使用培训班;1987年1月,正式成立计算站,举办计算机应用管理培训班,23名地、市支行行长和省分行处级干部参加;1989年,计算站更名为计算机应用处。至1990年,所属17个地、市支行相继设立了计算机应用职能部门,配置微机476台、其它设备905台件,配备人员98人(专业技术人员占75%);全行主要业务基本上使用计算机,全省125个会计柜台实行电子计算机,占全省建设银行会计柜台的75%。
〔省农业银行〕
1985年4月,成立信息处,共10人;当年为各地、市行配备微机1套,10月,在干校举办首批培训班,主要学习微机操作系统,BASZC语言、项目电报软件、月计报表软件、通信及微机的操作维护;1986年,为各地、市行配备传真机,信息网络初步建立;4月和9月,在解放军炮兵学院举办两期微机操作员培训班;1989年,为保证微机业务的可靠运行,召开了首次计算机安全会议。
〔中国银行合肥分行〕
1988年,成立信息科技处,至1990年,配备人员24人,购置微机50套/台。
二、计算机开发与应用
〔管理系统〕
省人民银行,1983年春与省电子科学研究所联合开发中国人民银行微机事务处理系统,优选美国NORTHSTAR(北极星)计算机公司生产的HORIZON多用户微机系统,银行联合开发小组根据银行业务确定首批开发职工工资表、信贷收支报表、现金项目电报月报表、工业贷款分系统累计放出数月报表、会计月报表、全省城镇储蓄业务季统计报表、全省县支行储蓄完成考核计划表、全省城镇储蓄完成计划进度表8个项目;1984年8月,8种报表处理程序开发编写完毕,开始对全省各地、市行上报的手工报表数据用计算机进行检查汇总;1985年5月,用计算机编制资金调拨5日表,对全省地、市行上报的数据进行汇总,早做相应分析,供计划部门及时掌握全省资金状况,调配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此后,根据业务处理的要求,编写了商业信贷处、工业信贷处、技改处的主要报表的汇兑程序,引进总行推广的人事、劳资业务报表程序,会计半年报、年报也由计算机自动处理生成。省建设银行,1986年投入使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研制成功的综合统计报表软件,并试用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经电话线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联机进行统计报表数据的远程数据通讯。省农业银行,1986年开始,项目电报采用人、机并用方法,试行旬报、项目电报汇总打印;1987年,推广通用汉字软件、劳资、月计表软件应用,完成1985、1986年统计数据整理、分析和印刷工作;1988年,下发项目电报软件和家计调查数据分析软件,县辖联行对帐软件在铜陵县进行试点。省工商银行,1987~1990年,计算机可处理的报表达30多种,处理数据超过12万,打印输出报表工效比手工提高2~4倍。
〔作业系统〕
省工商银行,1985年受中国工商银行科技部委托在合肥进行M 40对公业务处理系统应用程序开发,先后聘请五、六位外国软硬件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这项工作;1986年1月,开发成功,2月13日,在全国第一个试验点合肥市工商银行营业部投入运行,接着在淮河路、长江路、和平路办事处,蚌埠市工商银行营业部、淮河路办事处相继运行作业;1986年,开发紫金—AT微机应用软件,组织对公和储蓄应用两个开发组,参照中国工商银行委托江苏省分行开发的应用系统,针对安徽省具体情况,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2个月时间开发成功;至1990年,全省工商银行微机网点中,对公点50个,日均业务量4.08万笔,储蓄点56个,日均业务量2.93万笔。省农业银行,1987年结合合肥市农业银行营业部微机业务的试点,使微机对公业务扩大到蚌埠、芜湖市行;1988年,对公营业业务推广到滁州、巢湖、阜阳、当涂、蚌埠郊行等,同时电脑储蓄开始在合肥市农业银行青云楼储蓄所试办;1989年,微机业务在全省农业银行展开,月计表转换项目电报软件和县辖联行对帐软件被广泛应用,电脑储蓄业务各地市选一个点运转,在合肥市进行城市网络试点,扩大对公业务试点。省建设银行,1987年与合肥市建设银行联合对福建省建设银行开发的会计柜台核算软件进行移植开发,经设计、编程、调试和柜台运行后于12月投入合肥建设银行营业部试运行;同年,组织开发和推广单项业务软件程序10个;1988年3月,在铜陵市支行召开全辖会计柜台电算化现场会,组织17个地、市(专业)支行营业部和桐城等6个县支行、办事处会计柜台推行电算工作;8月,引进移植省建筑工程预、结算软件,同时还开发推广了综合计划、资金调拨、会计资金平衡表、基建财务、人事统计、工资管理等软件,1989年,组织验收全省45个会计柜台电算化达到标准,组织开发储蓄业务事后监督和投资信贷管理软件并投入使用;同年,合肥市建设银行在部分储蓄所(柜)开展储蓄业务使用计算机通存通兑试点。1990年合肥市建设银行储蓄通存通兑投入试运行。省人民银行计算中心1990年开发了会计联行的对帐算系统,采用配对方式进行对帐,具有速度快、安全可靠性高等特点,调试成功待投入运行。中国银行合肥分行,1989年在合肥市三孝口办事处、庐州金融社、铜陵路分理处实现储蓄通存通兑。
〔网络系统〕
省工商银行,1986年12月与美国IBM中国公司签订引进4381大中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合同;1988年,IBM 4381计算机网络中心建成,第一期工程能处理合肥市工商银行10个办事处的对公业务和20个储蓄网点的日常业务,最大设计业务处理能力为300000笔/日;1987年6月,同意大利OLIVETTI公司签订引进该公司M 70超级微机局部网络协议,1990年4月在安庆市工商银行5个办事处和9个储蓄所开发运行。100%对公业务和70%储蓄业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处理;至1990年,全省工商银行4381已联网运行18个网点,其中对公点7个日均业务量1.15万笔、储蓄点11个日均业务量0.56万笔,开通储蓄通存通兑网。省人民银行计算机中心1987年相继开发了会计、计划、统计、国库、工资、人事、调研、管理和货币发行方面软件40多个,开通了与中国人民银行、省内地市人民银行的微机通信网络,在技术上采用调制解调器,通过软件接口,实现微机点对点的数据传递,使各类数据和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同年,在合肥地区创建同城资金清算业务,系统用中国人民银行配备的两台TOW ER 32/600计算机和438万元专项贷款组建,于1988年6月建成,经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电脑公司、会计司和省、市金融部门有关人员验收认定投入运行;1989年9月,安徽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高级专家成立鉴定委员会,对合肥同城票据清算计算机网络的科技应用进行鉴定。认为在资金清算手段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198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配给安徽省人民银行一台IBM 9377中型计算机,用于全省资金清算和金融经济信息系统,10月进行中型机房扩建、装修,次年8月31日安徽主机和外部设备,一次调试运行成功;198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省人民银行和蚌埠、芜湖、安庆、淮南、黄山、马鞍山、铜陵、阜阳、宿县、滁县、巢湖、池州、合肥等地、市人民银行建设卫星通讯专用网络,设置15个地面卫星通讯站,9月,省人民银行和蚌埠人民银行建成开通,投入运行;同年11月,根据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89)金电子第081号文件要求,以合肥地区同城清算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以中国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电子联行方案为依据,开发完成TOW ER 32机仿真IBM 3270与IBM 9377之间的文字和数据通信;1990年1~ 2月,集中于重庆人民银行开发实现了TOW ER 32机仿真IBM 3270经IBM通信控制器与IBM 4381主机间进行文件及数据通信;6月,完成了合肥区域计算机网络中汇出、汇入行的前台机和发报、收报行主机电子联行子系统的应用软件开发;10月16~30日,与全国卫星电子联行同步的模拟作业运行情况正常,实现了整个系统的联调,为区域内全国联行的资金支付、汇总的划转和清算创造了技术条件。
三、电传传真网络
1984年9月下旬,省工商银行科技处会同邮电部门有关技术人员分析了国内现有通讯工具的特点和邮电部门具体技术支持能力,决定选用国内较为先进、国外广泛使用的通讯工具TELEX(用户电报)进行组网,建立一个以省工商银行为中心,联络地、市、县工商银行,用于资金调拨、拆借、汇款业务的专用信息传递网。该工程分为两期,一期工程为省工商银行与地市工商银行的一级局部网络,二期工程开通了全省8个市和阜阳、六安、宿县、安庆4个地区。1986年7月,一期工程结束,全省工商银行一级局部网正式投入运行。
198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分配给安徽省人民银行一台日本生产的HF—915型图文传真机,计算中心派员学习了该机安装和使用技术,6月,接通远程通讯线路,与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联网,开通了传真业务。10月,安装一台传真保密机,派专人学习保密机操作技术,加强了电传保密工作。同年中国银行合肥分行租用合肥市电信局一条电传用户线,开始自己处理国际电报,并陆续建立了与海外分行、港澳联行及海外代理行之间的电讯业务往来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能力,电报日处理量由每日十几份上升到近200份。
1986年,全省工商银行地、市分行相继配置IBM PC—XT或与之兼容的国产微机,在中国工商银行科技部和中科院计算所的支持下,省工商银行为部分用户电报网点的电传机联配了微机,构成PC—TELEX系统,实现了电传数据的接收、发送、储存、处理的自动化。9月,省工商银行电子计算站编写出数据转换程序,地、市行对辖内县支行、办事处上报数据进行汇总后就可通过PC—TELEX系统直接传到省工商银行。11月,中国工商银行科技部、计划部在合肥稻香楼宾馆召开工商银行信息传输网计划统计报表业务软件审定会,来自全国的39个省、直辖市分行和计划单列分行的代表观看了安徽省工商银行统计报表数字的传输、处理演示,该网络成为全国工商银行系统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一个专用通讯网,中国工商银行决定在全国推广。
1987年,省人民银行组建系统内用户电传网络,全省16个地、市人民银行开通电传业务,主要用于资金汇划、信息传递、会计报表等方面的传输。1987~1989年,省人民银行计划部门利用传真机迅速准确地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安徽经济、金融统计数字报表等有关资料,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统计工作第一名。
1988年,中国银行合肥分行租用第二条电传用户线,并将原来机械电传机更换为带有贮存功能的L 03003电脑电传机。至1990年,中国银行日处理电报量已达400份,电传机成为与海外行业务联系的重要枢纽。
安徽省工商银行TELEX网情况表

说明:1987年开始办理电汇业务。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