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固镇县位于安徽省北部淮北平原的东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3°10′~33°30′与东经117°02′~117°36′之间。南滨北淝河与蚌埠市郊相连,北抵沱河与灵璧县相望,东与五河县相邻,西南与怀远县搭界,西北与宿州市相接,境内东西宽47公里,南北长51公里,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现设11个乡,7个镇。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一、固镇县创建、县名由来、县城
〔固镇县创建〕
固镇县新建于1964年。早在1964年9月12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向国务院申请从宿县、灵璧、五河、怀远4个县各划一部分地区设固镇县。10月31日,国务院第148次全体会议通过,同意设立固镇县。1965年7月1日,固镇县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
固镇县初定从宿县划出花庄、丁桥、清凉、任桥、仲兴、棠棣、岗寺、蒿沟、公平、安集、姚集、浍北、杨庙、湖沟、瓦疃15个公社,112个生产大队,9.2万多人,41.96万亩耕地;从五河县划出刘集、华巷、石湖、陈桥、连城、九湾、王庄、陈渡、濠城、董庙10个公社,57个大队,8万余人,36.1万亩耕地;从怀远县划出新马桥、磨盘张、曹老集、金庄、何集、高庄6个公社,57个大队,5.3多万人,22.9万亩耕地;从灵璧县划出浍北、宋店、沱河、连站、陆湖、固镇6个公社(镇),50.5个大队,5.2万人,19.1万亩耕地,计37个公社(镇),总面积1580.4平方公里,在原属灵璧县的固镇镇设置。1965年7月1日成立固镇县时,宿县的花庄、丁桥和怀远县的高庄等3个公社并没有划入,实际由当时的34个公社组成,行政区域面积1450平方公里,至今不变。县人民委员会驻固镇镇。1977年12月23日,更名城关镇。
固镇县建立后不仅疆域稳定,而且隶属关系也很简单。先后属宿县专(地)区、蚌埠市。
〔县名由来〕
固镇县名源于县城原名固镇镇。该镇名缘起于北魏太和(477~499年)年间所置固镇。宋、金对峙期间,金改称西固镇。明、清时期,设固镇巡检司,属灵璧县,并为明、清自凤阳府至徐州府官道上四大驿站(临淮王庄驿、灵璧固镇驿、宿城睢阳驿、宿北夹沟驿)中最大驿站。固镇又名固镇桥,缘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在固镇的浍河上架起一座长43米的七孔大石桥而名。北魏所建固镇实为谷阳镇,因此固镇实为“谷镇”之讹,缘于汉建的谷阳县,所以《灵璧地略》说:“谷阳郡治谷阳城,太和中置镇。‘谷’与‘固’北音相近。固镇当是谷镇之误。”故谷阳城位今固镇南1公里的谷阳乡,隔浍河(古称涣水)与县城相望。今遗址尚存,遗址面积约3平方公里,比周围地面高出5~7米。谷阳县名据东汉应劭在《汉书·地理志》谷阳县注说,取于城址居谷水之阳(北)。这条谷水,《水经·淮水注》说是:“涣水(今浍河)又东迳谷阳戍南,又东南迳谷阳故城东北,古与解(蹱)水会。”蹱水“东北流迳谷阳城南,即谷水也。”县名可追溯到汉代的谷阳古县,缘于城位于谷水(今名蹱河)的北岸而名。因此,固镇县是年轻的县,古老的名。
〔城关镇〕
位于北纬33°19′与东经117°19′之间,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它最初以城邑载之正史始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冯溪以击项羽定代地功,惠帝元年(前194年)正月乙丑,封谷阳定侯于此。历6世,国除为县。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封岑淮为谷阳侯,后复为县,故城位今城南1公里的故址。此后,常作为淮北平原政治中心。如南北朝时先后为宋、齐的阳平郡、县治,北魏的谷阳镇、阳平郡治,梁因之,东魏的谷阳郡、高昌县治等。后因黄泛夺淮,浍河改道,故城因作为交通中心北移而废。清末,随着津浦铁路的建造及通车,这里成为工人村镇和车站而日益繁荣,形成商贸集镇。民国37年(1948年)11月28日解放。12月2日,设固镇市,属泗五灵凤县(后改称五河县)。38年4月,固镇市改属灵璧县。7月,撤市。1956年12月,建为建制镇。1959年6月,复为固镇镇。1977年12月23日,更名城关镇。建县后,固镇镇成为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县城和蚌埠市的卫星城。
固镇地区历史悠久。但自隋、唐后,境内就无县级以上政区设置,为灵璧县、宿州等分领。南宋后,为宿州(民国后为宿县,今为宿州市)、灵璧、五河、怀远县4个县级政区分领。它的历史沿革十分复杂,设县前境内县级以上政区设置及4个分领政区沿革情况只能作简单的概述。
垓下遗址:固镇县境内最早见诸史载的是《史记·项羽本纪》。它精采地记述了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楚相争的大决战——“垓下之战”。该战役,西楚霸王项羽亲率10万大兵从陈下(今河南淮阳)败至垓下(今濠城镇),几被汉兵全歼。裴马因在《史记·集解》中指出,垓下在沛郡軃县,为古聚邑名。汉軃县位今固镇县东25公里的濠城镇。此地名据《史记·索隐》解:“张揖《三苍注》云:‘垓,堤名,在沛郡。’”是说聚邑在堤侧,故名垓下聚,简称垓下,后为濠州集,今名濠城,俗称“霸王城”、“汉王城”,为交战双方的营垒。西汉为軃国、軃县的治所,王莽改为育城。南北朝时刘宋废軃县,后演化为濠城。民国37年(1948年)11月解放后,设为建制镇。1986年7月3日,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固镇县境古为淮夷地。春秋时期,先后为宋及吴、楚北上势力范围。战国时期,属楚国地。
〔秦朝〕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在魏东南部置泗水郡,固镇县为其境。秦统一后,泗水郡改治相县(今淮北市相山区),今固镇县属蕲县(治今宿州市蕲县镇)东南地区。
〔西汉〕
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改封韩信为楚王,泗水郡属楚国。六年十一月,废韩信为侯,分泗水郡南部设沛郡,仍治相,直属中央。今固镇县先后设2个县:一是惠帝元年(前194年)正月乙丑,封冯溪为谷阳侯国(建邑于今固镇城南1公里的谷阳乡谷阳故城)。至元康四年(前62年)已是6世,后国除为县。二是征和元年(前92年),封宗室刘周舍为軃夷侯,历5世,国除为县(仍治今固镇县濠城镇)。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沛郡属豫州刺史部(监察区)。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汉,改沛郡为“吾符”,改軃县为“肴城”,有作“有成”、“肴成”,师古曰:“‘軃’,古音‘肴’,应为‘肴成’。”
〔东汉〕
初仍为軃、谷阳2个县地,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沛郡。建武二十年(44年)六月乙未,改沛郡为沛(王)国,仍都相(今淮北市相山区)。十三年,封许慎为軃长,軃县改为軃侯国(仍都今濠城镇),后国除为县;谷阳县为谷阳侯国(仍都今谷阳乡故城),后国除为县。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分沛郡置谯郡(一说黄初元年置,治今亳州市区),軃县、谷阳县改属豫州谯郡。
〔三国·魏国〕
地属豫州谯郡軃县(仍治濠城镇),撤销谷阳县并入蕲县(仍治今宿州市蕲县镇),2个县分领今固镇县境。黄初三年(222年),改谯郡为谯国(仍都今亳州市区)。五年,改谯国为谯郡,仍属之。景初二年(238年),2个县改属豫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嘉平五年(253年),撤汝阴郡,2个县改属谯郡。
〔西晋〕
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司马氏代魏,地入西晋,軃县改属豫州沛国(仍都故相城),蕲县仍属豫州谯国(仍都今亳州市区)。永嘉乱后,今县境为战乱区,地入刘汉石勒部。建兴元年(313年),为祖逖收复,余仍之。
〔东晋〕
初年,仍为晋土。永昌元年(322年),地陷石勒。咸和二年(327年),入后赵。八年(333年),复入东晋。升平三年(359年),地入前燕。太元二年(377年),地入前秦。太元八年,地入东晋,后常为晋有。晋末,姚襄叛,地入后秦,旋属东晋。东晋时,軃县仍属豫州沛郡;蕲县属豫州谯郡。后赵(含石勒)占领期间仍晋建制。前秦改豫州为东豫州。义熙十三年(417年),东晋改谯郡为北谯郡,蕲县改属南谯郡。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代晋,地属刘宋,仍晋旧制,为豫州谯郡蕲县及沛郡軃县分领。泰始二年(466年)九月,地入北魏,仍旧制。此后,今固镇县境为南北纷争场所,朝为南土,夕为北疆,侨置纷立,隶属关系十分复杂。
〔北朝·北魏〕
天安元年(466年),北魏入据淮北地区。太和四年(480年),废阳平郡、县。太和七年(483年),置谷阳戍(治谷阳故城,今固镇县谷阳乡故遗址),又称谷阳镇。十八年,蕲县改属南兖州谯郡(均治谯,今亳州市区),后改属涡州(治涡阳,今蒙城县城北)。宣武帝侨置阳平郡(治谷阳故城),属潼州,并在谷阳故城置临淮县。
〔南朝·梁〕
天监初,地入梁。天监八年(509年),置赤坎戍(治赤坎城,今固镇县南仁和集),北魏孝昌中,入梁,分别为仁州、西徐州分领:大同元年(535年),置仁州(治赤坎城),领阳平郡(治赤坎城),置临淮郡,治已吾县(赤坎城);置蕲郡(治蕲县,今宿州市蕲县镇),属西徐州,其中有广平县(治今固镇县公平集)。
〔北朝·东魏〕
梁太清元年(547年)十一月,地入东魏,为睢、仁、谯州分领。武定六年(548年),改阳平郡为谷阳郡,改属睢州(治取虑城,由潼州改,今灵璧县高楼镇潼郡村),领高昌县(治谷阳故城)、连城县(仍梁置旧县,仍治今固镇县连城乡连城铺);仁州(仍治赤坎城)领临淮郡(治已吾)2个县,在固镇县仅设已吾(治赤坎城)1个县;谯州(治今蒙城县北故涡阳城)蕲城郡(治今宿州市蕲县镇)广平县(治今固镇县公平集)。
〔北朝·北齐〕
东魏武定八年五月,北齐取代东魏,初仍东魏之制,天保中进行撤并。二年(551年),废仁州临淮郡及属县已吾、义城,改置临淮县(仍治赤坎城),改属沛郡。七年,废沛郡,恢复仁州及谷阳郡、县(仍治谷阳故城),增领临淮等县。西楚州(治钟离故城)北阳平郡(由阳平郡改,治阳平,今固镇县谷阳乡谷阳故城),在今固镇县置阳平、濮阳县。
〔南朝·陈〕
太建五年(573年)六月甲子,仁州入陈朝,七月,谷阳郡入陈,谷阳郡(治高昌,治谷阳故城)领高昌县(今固镇县谷阳乡故谷阳城)1个县,改属潼州(治取虑城,今灵璧县高楼镇潼郡村)。仁州(仍治赤坎城,今固镇县仁和集),原领谷阳、阳平2个郡,谷阳郡改属潼州后,仅领阳平1个郡。
〔北朝·北周〕
太建十一年,地入北周,为仁州(仍治赤坎城)谷阳郡(仍治谷阳故城)高昌县(治故谷阳城,今固镇县谷阳乡)、临淮县(治赤坎城,今固镇县仁和集)2个县分领。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地入隋,仍在境内设仁州(仍治赤坎,今固镇县仁和集),今固镇县境为蕲县、谷阳、临淮3个县分领: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撤销蕲城郡留蕲县(治今宿州市蕲县镇。一说治今固镇县谷阳乡,唐显庆五年即660年废谷阳县,并入蕲县,蕲县迁回蕲县镇);开皇二年,撤谷阳郡及高昌县,保留谷阳县(仍治赤坎城,与仁州同治)。大业元年(605年),废仁州,3个县改属徐州。二年,撤临淮县,并入谷阳县,今县境主要为谷阳、蕲县分领。大业三年四月,改徐州为彭城郡(仍治彭城,今徐州市),2个县仍之,彭城郡为徐州刺史部分巡。
〔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平王世充,复置仁州,治夏丘(今泗县城关镇东),在今固镇县境内设谷阳县(仍治今固镇县谷阳乡)、蕲县(仍治固镇县谷阳乡),改属北谯州(治临涣,今濉溪县临涣镇)。贞观元年(627年),2个州属河南道地理区。八年,废仁州,谷阳县改属北谯州,属河南道地理区。十七年,废北谯州,2个县改属徐州,仍属河南道地理区。开元二十一年,徐州仍属河南道(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今县境仅设蕲县(治谷阳城。一说咸亨三年即672年,迁治今宿州市蕲县镇)。天宝元年(742年),徐州改名彭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彭城郡复名徐州(治所、隶属关系不变)。贞元四年(788年),地属徐泗濠节度徐州。元和四年(809年)正月,蕲县改属宿州(寄治竹邑故城,今宿州市老符离集)。大和三年(829年),废宿州,改属徐州。大和七年,复置宿州,定址土甬桥(今宿州市区老城区)新城,蕲县改属宿州,仍属徐泗濠节镇(驻徐州)。大中二年(848年),宿州改属武宁军。咸通三年(862年),罢武宁军,改武宁军为宿泗观察使。咸通十一年,改徐泗观察使。十一月丁卯,武宁军更名感化军。光化元年(898年),复名武宁军。不久,更名感化军。天复二年(902年)罢军,余仍之。
〔五代〕
今固镇县北部分属五代中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武宁军(仍治徐州)宿州蕲县(治今宿州市蕲县镇),南部属虹县(治今泗县城关镇东)。
〔北宋〕
初年,今县境改为淮南道宿州蕲县、虹县分领。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宿州属淮南路(治扬州,今为市区)。熙宁五年(1072年),宿州改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元祐元年(1086年)初,升虹县零壁镇为县,七月撤销。七年二月,复置零壁县。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改名为“灵璧县”(均治今县城灵城镇),属淮南东路(治扬州,今扬州市)宿州,也分领今县部分地区。
〔南宋、金国〕
今县境仍属宿州,仍为蕲县、虹县、灵璧3个县分领。北宋亡后,地属伪楚(1127年三月至四月)、南宋(1130年七月至1137年十一月)、金。绍兴九年(1139年),因宿州陷金,虹县改属淮东路泗州。十年闰六月至十一月,为南宋收复。后入金,改属山东西路。大定六年(1166年),宿州改属南京路。今县境为宿州的蕲、灵璧县及泗州的虹县分领。天兴元年(1232年),宿州入蒙古汗国。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十日,金亡,宿州入南宋。
〔附蒙古汗国〕
端平元年(1234年)二月,宿州入蒙古汗国,仍承金制。至元二年(1266年),撤销符离、临涣、蕲县、灵璧4个县,并入宿州。四年,复置灵璧县,改属泗州,宿州不领县,今县境北部属蒙古汗国。八年,宿州改属归德府。端平二年(1235年),在泗州五河口置隘使屯田。后为蒙古军占领。淳祐五年(1245年)秋七月,南宋收复五河口。七年六月,置淮安军及五河县(治五河口,今五河县城南浍河北岸旧县湾),也分领今县境一部分。宝祐五年(1257年),置怀远军及荆山县(治今怀远县城关镇荆山麓,分领今县境部分地区)。德祐元年(1276年)二月,上述地区全为元土。
〔元朝〕
蒙古汗国至元八年十一月改为元朝,宿州仍属归德府。九年,废淮安军,五河县改属招信军。十三年二月,怀远军改属江淮行省(治扬州,今为市)淮西路(治庐州,今合肥市)寿春府。七月,宿州改属江淮行省归德府。十四年,五河县改属江淮行省招信路。十五年,五河县改属临淮府。十七年,五河县改属泗州,割灵璧县入宿州。二十年,五河县改属淮安府路,属江淮行省江北淮东道。二十八年(1291年)正月,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改属江淮行省淮西道安丰府濠州。十二月,江淮行省迁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改名河南江北等处行省(简称河南行省),怀远县所属的濠州属河南行省淮西江北道安丰路。宿州及所属灵璧县属河南行省江北河南道归德府。五河县所在的泗州属河南行省淮东道淮安路。今固镇县境自此后为宿州(治今宿州市区),直至民国元年4月才改称宿县,今为宿州市)、灵璧、五河(明清属凤阳府)、怀远县4个县分领,直至1964年创建固镇县止。至正八年(1348年),宿州改属河南行省河南江北道徐州总管府。十三年,降徐州总管府为武安州,宿州为散州,属之。十五年,宿州改属归德府。二十年正月,张士诚据宿州。吴元年(1367年)五月,吴王朱元璋收复宿州,改属江南行中书省归德府,为散州;升濠州为临濠府,改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泗州改属临濠府(治临淮,今凤阳县临淮镇)。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朝,改元洪武,宿州改属江南行省(仍治今南京市)临濠府(治临淮,今凤阳县临淮镇)。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宿州改属中书省归德府,今固镇县境涉及宿州及灵璧县;临濠府直隶中书省。二年九月,泗州升为直隶州,五河县属之。四年二月,泗州降为散州,与五河县一并直属临濠府,在今固镇县涉及怀远、五河2个县。宿州及所属灵璧县改属中书省临濠府。六年九月,临濠府改为中立府。七年八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宿州为其散州,3个县直属凤阳府(治今凤阳县府城镇)。十一年正月,改南京为京师,仍之。当年割虹县南部八都地入凤阳县,今固镇县境为凤阳府宿州及怀远、灵璧、五河、凤阳县分领。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属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改京师为南京,又称南直隶,凤阳府直属南直隶,余仍之。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后,仍为明宗室福王控制区,后为南明弘光政权控制区。五月,为南明江北四镇之一的徐泗镇(驻泗州,现已没入洪泽湖)范围,恢复的建制有宿州、五河县、灵璧县、怀远县。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镇主将高杰(李自成叛将)为叛将许定国所杀,地入清,仍明旧制,改属南直隶凤阳府,为宿州及灵璧、怀远、五河、凤阳县分领。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凤阳府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凤庐巡抚。六年,撤销凤庐巡抚。十六年,设凤阳巡抚。十八年,凤阳府改属江南左布政使(驻江宁)。康熙三年(1664年),裁凤阳巡抚,并入安徽巡抚。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江南、安徽省先后均属两江总督(初先后为江南江西河南、江南总督,后定名为两江总督,常驻江宁)。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今凤阳县城府城镇)。雍正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改属安徽省凤庐颍道(仍治凤阳府)。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改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仍治凤阳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改属安徽省皖北道(仍驻凤阳府),余仍之。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27日,革命军光复固镇。1月,废府、道;4月,废州,今固镇县境为安徽省宿县、灵璧、五河、怀远、凤阳5个县分领。3年6月2日,5个县属安徽省淮泗道(仍驻凤阳县)。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8月,5个县属南京政府安徽省。17年8月废道,5个县正式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凤阳、怀远2个县属安徽省第四区(首县凤阳县),宿县、五河、灵璧3个县属安徽省第七区(首县泗县)。10月10日,凤阳、怀远2个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专员驻寿县),宿县、灵璧、五河3个县改属安徽省第六专区(专员驻泗县)。27年(1938年)5月2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固镇。该县所属5个县县城先后于2月1日后沦陷,县政府纷纷流亡该县及境外,名义上,自7月后,五河、灵璧、宿县3个县仍属第六专区,怀远、凤阳2个县仍属第四专区。10月,将怀远、宿县2个县改属第六专区,五河、灵璧、凤阳3个县仍属第六专区(先后驻泗县、盱眙)。11月10日,5个县所属的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5个县所属的专区直属安徽省。4月,凤阳县改属第五专区;怀远、宿县改属第七专区(驻阜阳);灵璧、五河县仍属第六专区。30年2月,改第七专区为第三专区,怀远县属之;宿县、五河、灵璧县改属第四专区(驻泗县);凤阳县属第五专区。34年(1945年)秋,灵璧、泗县迁治固镇。次年夏,迁回原治。11月,宿县、灵璧、五河3个县属第四专区(驻宿县);凤阳县属第五专区(驻明光镇);怀远县属第十专区(驻怀远县田家庵),直至解放。
〔附日伪、汪伪建政〕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扶持汉奸组织伪政权,初属“安徽省维新政府”。民国28年9月19日,属汪伪“安徽省政府”(均驻蚌埠市)。33年3月14日后建专区,直至抗日战争胜利,5个县分属情况是:凤阳、怀远、五河3个县属“安徽省第一专区”(驻蚌埠市)。民国31年2月19日,宿县、灵璧县改属汪伪“苏淮特别行政区”(驻徐州市)。33年1月13日,2个县改属“淮海省”(驻徐州市),直至民国34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8日,国民党第七军接管属“安徽省”的汪伪政权;新四军接管“淮海省”的汪伪政权。
〔中国共产党建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建政始于民国27年9月至30年1月的淮上办事处,后改为淮上行署(1月至8月)。后延用第六专区名义,实为皖东北专员公署,30年8月23日改组为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与固镇县关系最大的是29年9月成立的泗五灵凤县抗日民主政府。32年1月,泗五灵凤县改属第二行政区联防办事处。8月,改属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34年,泗五灵凤县改属该行署第一专区。10月15日,撤销泗五灵凤县等县,恢复五河、灵璧、宿县等县。37年11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固镇,旋建固镇市(区级市),辖解放、新街、洋桥3个镇,属五河县。次年4月,改属灵璧县。7月,撤市改区。
解放后,固镇县境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当时县名比较复杂)。自37年5月29日至38年4月15日属江淮行署。38年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布,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4年10月31日,分宿县、怀远、五河、灵璧4个县各一部分地区组建固镇县,属安徽省宿县专区。
1965年7月1日,固镇县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
1968年8月7日,固镇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属宿县专区。
1979年12月3~7日,固镇县人代会议决定,固镇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固镇县人民政府。
1983年6月7日,固镇县改属蚌埠市。7月1日,正式划入蚌埠市,至今未变。
上一篇:第二节 怀远县
下一篇:第四节 五河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