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0°58′~31°33′与东经117°00′~117°33′之间。南北长62公里,东西宽52公里,面积235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7%。该县北滨巢湖与肥西县、合肥市、肥东县、巢湖市隔湖相望,东与巢湖市巢南地区及无为县接壤,南与枞阳县相连,西南与桐城市为邻,西连舒城县,北接肥西县。现全县设19个乡,13个镇。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一、县名由来、县城、古治及疆域变迁
〔县名由来〕
庐江县初创于天监末(约519年)。时梁武帝在齐建元二年(480年)改治舒县的庐江郡增置湘州,改舒县为庐江县,北齐废湘州,仍留庐江郡、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庐江郡,庐江县改属庐州(治合肥,今为市)。从此,庐江县定名不变。
庐江县名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是“盖因旧郡而名”。系指秦汉旧郡,原在江南地区。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销江南庐江郡。此后的庐江郡系析九江郡西部江北地区及衡山郡东部地区组建(原主治皖县,今潜山县梅城镇),东晋南北朝后才与今庐江县有关。
〔城关镇〕
今庐江县城城关镇约始于南北朝在今城关镇南1公里处侨置县,即《路史》所说:“庐江南二里有城,即所迁居,是今庐江之也。”这一时期的地理志明载位于今庐江县境内的邑有《魏书·地形志》明载县,境内有野(冶)父山。经考证,庐江境内县始于刘宋为庐江郡治,改属南豫州,为便于控制,将庐江郡治由东晋孝武间移治故县(位今霍山县上元街村),及后迁治舒县(改治今舒城县城关镇)都不理想:舒城不便隐蔽,霍山的县交通也太不方便,于是宋后期将县迁往今庐江县城南1公里处,萧齐仍之,梁初亦仍之。天监末,改县为庐江县,增置湘州,又称北湘州,兼湘州、庐江郡、县治。入东魏,改庐江县为县。北齐天保三年(552年),废湘州,改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仍为庐江郡、县治。陈太建五年(573年)五月甲辰入陈,改县为庐江县。十年十二月乙亥,入北周。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庐江郡,存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南1公里)。义宁元年(617年),移于石梁东南。唐景龙二年(708年),才迁治今城关镇。
庐江县境在南北朝时侨置县有南、北始新等县,今已不留痕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边区政府设置也无筑城历史。境内最重要的古治所要数故舒国都邑、两汉的舒县治遗址,今名大城畈古城址。
大畈城遗址:位今县城关镇西南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的地方。遗址呈长方形,城墙残垣仍依稀可辨,有30米护城河尚存。内分东、西城,东西长0.5公里,南北宽0.4公里,总面积0.2平方公里。
〔疆域变迁〕
庐江县创建于梁天监末(约519年),定型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当时疆域较大,东至长江,南至潜山,西至龙舒,北至鹊渚(今肥西县三河镇)。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分合肥、庐江县地置舒城县,是本县的第一次大削疆。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析巢县、庐江县地置无为县,则是历史上第二次大削疆。这种疆域的态势在历史上保持较长时间。只在明永乐间,庐南以青竹涧至古埂72户由桐城县划入庐江县。民国12年(1923年),将原属合肥、庐江县共有的灵台圩划入庐江县。至民国间的20年、33年,还分别领有2524平方公里、2534平方公里。
现代是庐江县疆界变动较大的时期。最大的变迁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边区县分裂县境,余为疆界小型调整。
民国30年5月,皖中行署湖东办事处所建“庐一区民主政府”是庐无巢边区最早的抗日民主政权,辖今庐北及巢湖市槐林、魏家坝地区。31年3月,白湖地区成立中共白湖工委。次年春,成立白湖中心县委,属皖鄂赣边区党委。又在庐江东南和无为西南地区设湖西工委。6月,在北乡成立中共舒庐县委。8月,在南乡成立中共庐桐县委。33年6月15日,并舒庐县委、舒庐桐县委为“舒庐桐县委”。34年5月,又改为巢湖工委。这些边区党政合一的县级政权曾建立过基层抗日政权。10月初,随着新四军主力北撤,全为国统区,基本上恢复庐江县旧域。
解放战争后期,刘邓大军3纵8旅24团于民国36年9月11日攻克庐江县城,成立庐江县民主政府。12天后,部队转移,县城复入国民政府,庐江县民主政府随之迁往汤池、柯家坦一带。但在桐庐、湖西游击大队的开拓下,先后于12月成立桐庐(先后驻大凹口、戴家店、桐东项镇埠、汤家沟)、湖西民主县政府,属皖西行署二专区。37年2月,析桐城县东乡及南、北乡相连地区和庐江、无为县部分地区设湖东县(先后驻魏家坝、蜀山镇)。8月,分湖西县为湖西、庐江2个县,今县境分属桐庐、湖西、庐江3个边区县。湖东县原属庐江县地区后改属枞阳县,没有归还庐江县。具体为:桐庐县先后驻大凹口、戴家店一带,分辖店南的大凹口、黄泥河、罗昌河和砖桥4个区7个乡以及无南的昆山山、桐东的钱桥、陈瑶湖区。湖西县先后驻大小马槽、汤池、柯坦一带,分辖汤池、柯坦、白山、罗埠、盛桥5个区。分县后,湖西县据有庐城东及东北为新的湖西县(先后驻觉海寺、东岳和盛家桥),改属皖西行署四专区,先后辖白山、罗埠(又名邓岗)、盛桥、裴岗、北闸、新沟6个区,30多个乡。庐江县领庐城西及西北地区,仍属皖西行署二专区,下辖金牛、汤池、柯坦、城关4个区。民国38年2月,将桐庐民主县政府所辖原属庐江的4个区划还庐江县,经调整为金牛、柯坦、城关、汤池、矾山、沙溪6个区近40个乡。38年7月1日,撤销湖西县,除关河乡划入无为县外,其余划入庐江县。在此前后,将原属合肥县的戴冈、刘墩、北闸、施婆4个乡划入庐江县;将原属巢县沐集乡的金城、苍头、孙河、涧湾4个保划入庐江县;将无为县黄姑乡的周杨、殷渡、圩滩、鲍庄、棋杆、牌坊、秋叶、埒埂和坳石乡的西城9个保划入庐江县,使建国后的庐江县面积为2352平方公里,以后没有大的变化。
小变化有:1950年、1952年,将庐江县七里乡金城一社居南大圩201.4亩土地划归巢县。1971年6月,巢县槐林区坝镇公社的青山大队与庐江县盛桥七里公社下兆河大队调换土地,巢县以530亩换庐江县280亩。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庐江县历史悠久。近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位于城关镇西7公里罗埠河上游东岸(今迎松乡长店村)的大墩子、簸箕墩、李家墩组成的三板桥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属于龙山文化遗址。此外,还在位今城关镇南12.5公里的沙溪乡官山村沙溪东北岸三官殿遗址、东南20公里缺口村失槽河东岸的毕家墩遗址发掘出的出土石器、陶器等文物是典型的新石器时期遗址。
远古时期,这里居住着蛮夷民族。夏、商、西周时期,为古舒国地(都今城池埂)。古舒国据《春秋》僖公三年(前657年)“徐人灭(取)舒。”杜预注:“舒国,即今庐江舒县。”废舒为邑,后属楚国。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亡,舒邑属九江郡(治寿春邑,今寿县城关镇),今境内无设置。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九江郡属英布九江国(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张巷村)九江郡。高祖五年(前202年),改属英布淮南国(仍都六)九江郡(仍治寿春)。十一年七月,九江郡属汉,今境内设舒县(治今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属之。十月庚午,九江郡改属刘长淮南国(改都寿春邑)。文帝七年(前173年),九江郡归汉。十二年,改属刘喜的淮南国(仍都寿春邑)。十六年四月丙寅,改九江郡为刘安的淮南国(仍都寿春邑)。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除为九江郡(仍治寿春邑)。二年七月壬子,撤销江南庐江郡,分衡山郡东部及九江郡南部地区组建江北庐江郡(治舒县),属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庐江郡改属扬州刺史部。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汉,改舒县为昆乡。
〔东汉〕
复名舒县(仍治今城池埂),属扬州(先后治历阳、寿春)庐江郡(治舒)。建安四年(199年),庐江郡治迁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五年,曹操迁扬州治于合肥(今为市)。十九年,庐江郡一分为二,曹魏改治阳泉(今霍邱县临水镇)。
〔三国·魏国、吴国〕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撤销舒县,地先后分属吴、魏扬州庐江郡,后属魏扬州庐江郡,境内无设置。
〔西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恢复舒县,已改治今舒城县城关镇,境内无设置,属扬州(治合肥)庐江郡(改治舒县)。太康元年(280年),合二扬州、庐江郡为一,扬州改治建业(今南京市),庐江郡仍治舒县(今舒城县城关镇),今县境属舒县。惠帝末年,扬州改治寿春,余仍之。
〔东晋〕
今县境仍属舒县(仍治今舒城县城关镇),属扬州(改治建康,今南京市)庐江郡(仍治舒县,今舒城县城关镇)。咸和四年(329年),庐江郡改治阳泉(今霍邱县临水镇),余仍之。孝武间(373~396年在位),废阳泉县,庐江郡改治县(今霍山县上元街村)。义熙九年(413年)“土断”,扬州退出江淮地区,庐江郡割属豫州,庐江郡复治舒县。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今县境仍属舒县(治今舒城县城关镇),仍属豫州庐江郡(仍治舒县)。永初三年(422年)二月丁丑,改属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元嘉七年(430年)十月甲寅,改属豫州(治睢阳,今寿县城关镇)。十六年闰月戊戌,复属南豫州(仍治历阳)。泰始二年(466年)九月,庐江郡改属西豫州(治睢阳),今县境改设县(改治今城关镇1公里)、始新2个县。三年五月辛酉,并东、西豫州为豫州(治睢阳),属之。七年(471年),改属南豫州(治历阳)。
〔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齐代刘宋,今县境仍设县(仍治今城关镇南1公里)、始新等县,属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庐江郡(治舒县,今舒城县城关镇)。建元二年(480年),改属豫州(治睢阳,今寿县城关镇)。永明二年(484年),改属南豫州(治于湖)。四年,改属西豫州(即豫州)。七年,复属南豫州。
〔南朝·梁〕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代南齐,今县境仍设县(仍治今城关镇南1公里)、始新等县,属豫州(改治晋熙,今潜山县梅城镇)庐江郡(仍治舒,今舒城县城关镇)。天监末,梁武帝改县为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南1公里),增置湘州、庐江郡(均治庐江县)增析南、北始新县。
〔北朝·东魏〕
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反寿阳南下,今县境于三年入东魏,仍为庐江郡,改庐江县为县(仍治今城关镇南1公里),改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
〔北朝·北齐〕
武定八年(550年)五月,今县境属北齐,初仍旧制,设县(仍治今城关镇南1公里)、南始新、北始新县,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庐江郡(治县)。天保三年(552年),废湘州。
〔南朝·陈〕
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五月甲辰,收复庐江郡(改县为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1公里),仅设庐江1个县,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
〔北朝·北周〕
太建十年十二月乙亥,入北周,仍设庐江县(治今城关镇南1公里),属合州(仍治汝阴,今合肥市)庐江郡(治庐江)。
〔隋朝〕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今境内仍设庐江县(治今城关镇南1公里),属合州(仍治汝阴,今合肥市)庐江郡(治庐江)。开皇三年(583年),废庐江郡,改合州为庐州,复汝阴县为合肥县,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南1公里)属庐州(治合肥,今为市)。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庐州为庐江郡。义宁元年(617年),改治石梁东南。
〔唐朝〕
大业十四年(义宁二年)五月,唐朝代隋,改郡为州,庐江郡属杜伏威部,仍旧制。武德三年(620年),杜伏威降唐,改庐江郡为庐州,庐江县(仍治石梁东南)属庐州(仍治合肥,今为市)。贞观元年(627年),庐州属淮南道地理区。景龙二年(708年),庐江县改治今城关镇。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淮南道正式为一级区划(治扬州,今为市)。天宝元年(742年),改庐州为庐江郡。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庐江郡改属淮南节镇(治扬州)。二载十二月,庐江郡复名庐州。
〔五代十国·吴国〕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属吴国庐州(治合肥,今为市)。武义二年(920年),庐州属德胜军(治合肥)。后唐长兴二年(931年)闰五月癸丑,遥置昭顺军。
〔五代十国·南唐〕
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代吴国,仍为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属德胜军庐州(均治合肥,今为市)。
〔五代·后周〕
显德五年(958年)三月壬寅,改德胜军为保信军,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属保信军庐州(均治合肥)。
〔北宋〕
显德七年正月,北宋代后周,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仍属淮南道庐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庐江县改属淮南道无为军(治巢县城口镇,今无城镇)。至道三年(997年),改淮南道为路(治扬州,今为市)。熙宁五年(1072年),无为军改属淮南西路(治扬州)。
〔南宋〕
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北宋亡,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仍属淮南西路(治扬州,今为市)无为军(治无为县,今无城镇)。五月一日,入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淮南西路改治合肥。绍兴初,淮南西路改治巢县(治今巢湖市区)。乾道二年至五年(1166~1169年),淮南西路置司和州(治今和县历阳镇),后还治合肥。淳二年(1242年),无为军改听沿江制置使节制。
〔元朝〕
德元年(1275年)正月,无为军入元。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仍属淮西路无为军(仍治无为,今无城镇)。至元十三年(1276年)七月,庐江县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今为市)淮西江北道(改治合肥,今为市)无为军(仍治无为,今无城镇)。十四年,升无为军为无为路,仍治无为县。二十一年,改属江浙行省(治杭州路,今为市)无为路。二十八年正月,降无为路为无为州(仍治无为县),改属庐州路(治合肥)。十二月,庐州路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改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淮西江北道(治合肥)。至正十二年(1352年),改属淮南江北等处行省(治扬州路)淮西江北道(改治安庆,今为市)庐州路(仍治合肥)无为州。龙凤十年(1364年)七月,吴王朱元璋部再克庐州,升为庐州府,改属江淮行省(治庐州府)庐州府无为州。不久,废江淮行省,庐州府改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仍属江南行省(仍治今南京市)庐州府(仍治合肥)无为州(仍治无为县,今无城镇)。八月,废江南行省,庐州府直隶中书省,庐江县改为庐州府府属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庐州府改属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南京,后改称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仍旧制。五月,庐江县改属南明弘光政权滁和镇(驻庐州府)庐州府。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入清,庐江县仍属南直隶庐州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庐州府(治合肥,今为市)。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庐州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庐州府改属庐凤道(治凤阳府,今凤阳县府城镇)。雍正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庐州府改属庐凤颍道(治凤阳府)。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庐州府改属安庐滁和道(治安庆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庐州府改属皖北道(治凤阳府)。
〔附太平天国〕
咸丰三年(1853年)冬,太和军攻克庐江县城。次年正月,城陷。二月,复克之。八月三十日(10月21日),复陷。九月二十七日(11月17日),第三次复城。六年八月二十日(1856年9月18日),清军攻城;二十三日,城陷。七年正月初四(1月29日),再次克复庐江县城。十一年八月,清军再次陷城。太平天国建政期间,庐江县属安徽省(治安庆郡,今为市)庐州郡(治合肥,今为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庐江县(仍治今城关镇)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改属安徽省安庆道(治怀宁,今安庆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16年8月,属安徽省政府。17年8月,废道,庐江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庐江县属安徽省第三区(首县为合肥县,今市区)。10月10日,庐江县改属第二专区(专员驻芜湖,今为市)。27年7月,庐江县改属第五专区。10月25日,庐江县改属第三专区(先后驻六安、立煌)。11月10日,第三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29年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4月,庐江县改属第一专区(专员驻桐城县,今市区)。34年11月,庐江县改属第九专区(专员驻巢县,今巢湖市区),直至38年1月12日庐江县解放。
〔中国共产党建政·抗日战争期间〕
中国共产党在民国34年(1945年)初,有关边区县湖东县属皖江行署巢无专区。10月,新四军主力北撤,全为国统区。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期间〕
民国38年2~8月,境内分别为桐庐、湖东(先后设魏家坎、蜀山镇)、湖西、庐江等边区县所分领,初属皖西行署。38年2月,调整区划,今县境分属庐江、湖西县,改属江淮行署。4月15日,湖西、庐江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巢湖专区。7月1日,撤销湖西县,并入庐江县,再经调整,庐江县基本恢复原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庐江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巢湖专区。庐江县民主政府改称庐江县人民政府。
1952年3月28日,撤销巢湖专区,庐江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湖专区。
1956年7月17日,庐江县人民政府改称庐江县人民委员会。
1958年7月30日,庐江县改属六安专区。
1965年5月21日,庐江县改属巢湖专区。
1968年4月13日,庐江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0年4月19日,庐江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庐江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至今未变。

上一篇:第二节 巢湖市
下一篇:第四节 无为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