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潜
陈志潜(1903年9月10日—2000年9月27日)出生于四川华阳,祖籍江苏武进。公共卫生学家,他提倡公医制度,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先后参与陶知行和晏阳初分别在南京郊区和河北省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农村卫生实验区建设。在定县创立了他构想多年的农村三级保健网,开展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抗日战争期间,他除组织领导战伤救护外,在四川省建立市县公共卫生机构80余处,并创办了重庆大学医学院。他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尤其是农村社区保健和公共卫生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书香门第1903年9月10日出生于四川华阳(今成都市双流县)。祖籍江苏武进,祖父辈早年入川经营小生意,遂在华定居。
陈志潜4岁时丧母,所幸继母马氏待如己出。父亲陈可大是清代的秀才,书法家,长期在仕宦人家教家馆。外祖父也是位老塾师,并为陈志潜的启蒙老师。从陈志潜记事起,家里就没断过重病病人。长年累月的药香也未能挽救他生母的性命,姐姐、弟弟、姑姑也长期患病相继夭折。与他感情笃厚的继母在支持他转入教会办的新式中学读书后不久,也患了重病,虽不断请中医切脉处方,病情却有增无减。万般无奈,最后由14岁的陈志潜陪着继母到当时法国驻成都领事馆附设的诊所,请西医诊治。诊所内精巧的器械,整洁的环境,医生细心的检查,显著的疗效,给他以深刻的印象,使他暗暗立下了学习这种新医疗技术,用以治病救人、济世助人的志愿。刻苦学习这时,上海《申报》有一篇评述中西医的文章,这位14岁的少年居然写信给作者——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李振翩,请求到长沙拜他为师,李振翩热情地回了信,建议陈志潜报考新成立的北京协和医学院。陈志潜遂即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信。不久,他收到一封全是用英文写的回信。他翻查着字典勉强把信读懂,信中写道:“协和医学院的教师大部分是外籍教授,课程全用英文课本,并一律用英语授课。入学考试也全用英语,包陈志潜诞辰纪念陈志潜诞辰纪念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英文口语。”读完信,他下决心要投考协和医学院。他的决心感动了家人,为了使他攻克英语关,继母拿出私房钱,托人到上海买来英文原版数学、物理、化学教科书,由粗通英文的舅舅每天来家辅导,还请来英文老师每周为他补习三个晚上,每星期天还要到一位英国传教士家强化英文口语。
经过三年寒窗的艰苦拼搏,17岁的陈志潜中学毕业了。1921年夏天,他随亲戚来到北京,投考协和医学院。
入学考试发榜了,自学成才的四川娃子竟名列榜首,和沿海城市的同学们一道迈入了远东医学最高学府的大门。在学习期间,他连续三年争得医预科奖学金,于1924年顺利升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本科。他的同班好友有朱章赓、钟惠澜、林巧稚、荣独山、施锡恩等。入了医学院本科,他继续享受奖学金,免交学费。他在课余兼任学生宿舍管理员并到院部会计室帮助工作,所挣之钱用于补充伙食和零用,直到1929年毕业。志向远大北京协和医学院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标准建立的。各科教授都是国际知名的权威。对陈志潜影响最大的是公共卫生学主任教授J.B.兰安生(J.B.Grant)。这位被誉为社区保健及社会医学的先驱和公共卫生学的思想家与实践家,出生在中国,对中国劳动人民缺医少药的情况十分了解。正是兰安生在教学中对中国农村保健问题的分析以及对中国实行公医制度的设想,使陈志潜产生了献身我国农村保健事业的志愿。
1925年的五卅运动给了一心埋头学习的学生们以极大的震动。在杨济时、贾魁、陈志潜、诸福棠等平时比较关心国家大事的同学的带动下,学生会迫使学校当局同意提前结束课程,允许学生们参加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爱国活动。崭露头角1929年夏,经过了8年的苦读,陈志潜临近了毕业。他对自己将来的道路早已作了抉择。他不留恋城市舒适的生活及优厚的待遇,在兰安生的支持和陶知行(后改名陶行知)先生的感召下,毅然与新婚的妻子王文瑾一道到南京郊区晓庄师范学校,担任了乡村卫生实验区主任。他在余儿岗开设了一个“夫妻卫生所”,自己当医生,妻子当护士,为农民防病治病。他自编了《农民卫生知识讲义》,给参加夜校的男女农民上卫生课,还带领并指导晓庄师范学校的学生实习,他为师范学校编写出版了一本《卫生教育讲义》,这对当时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的农村卫生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30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勒令解散了晓庄师范学校。这年夏天,陈志潜经兰安生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从师于著名的公共卫生学家M.罗森?(M.Rosenau)教授。同时,他还在麻省理工学院C.E.端纳(C.E.Turner)教授的指导下,进修健康教育学,于1931年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此后,他又到德国德累斯顿市健康教育中心,进修健康教育技术及方法学,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才赶回来报效祖国。
1932年,陈志潜经兰安生介绍,接受晏阳初的邀请,到河北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农村建设实验区任卫生教育部主任,同时还成为北平协和医学院仅有的两名中国董事之一,并任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讲师,负责辅导本科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农村卫生的实习。救死扶伤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侵华,定县卫生实验区被迫全部停顿。陈志潜当时还兼任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副教授及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城市与乡村卫生教育区主任,所以暂时回到北平。翌年,经沪、港,只身到长沙、贵阳参加战时救护工作。
1939年5月,他受命出任四川省卫生实验处(1942年改称四川省卫生处)处长。回到阔别18年的故乡,他看到成都依然只有教会办的少数医院和诊所,国民党政府多年来没有为人民搞任何卫生建设。当时,侵华日军正对成渝和平居民区进行狂轰滥炸,他到成都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数以百计的伤员组织救护、安置工作。他得到教会医院、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和自沦陷区迁来的齐鲁大学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师生的大力支持和合作,挽救了不少伤员的生命。建立医院陈志潜在日本投降前的几年中,为四川省的卫生建设工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利用担任四川省卫生实验处处长、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教授和战时救济工作负责人的身份和机会,为四川省从无到有建立起综合医院,传染病院,妇婴保健机构,护士、助产士和公共卫生人员培训中心以及供医学生和护校学生实习用的温江农村卫生实验区。他还争取到当时省政府领导的支持,为四川省大部分市、县,建立起市、县公立公共卫生机构80余处,这在当时全国各省中是绝无仅有的。
1945年,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北平协和医学院决定复校,聘请陈志潜为医学院董事,同时派他赴美国考察战后的公共卫生教育。1947年初,陈志潜回到四川,四川省政府决定要陈志潜为本省筹建一所由中国人自办的医学院。他便立即全力投入到重庆大学医学院的筹建工作中。当时,物价飞涨,时局动荡,课室、宿舍都需租借,这些都没有难倒他。他作为院长带领大家边筹建边上课,在克服重重困难中站稳了脚跟,并迎来了重庆的解放。后期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年,陈志潜应邀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参与制订了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会议通过了在全国普遍进行农村卫生建设的决定。当他看到自己多年设想的农村保健事业即将逐步实现,感到十分振奋。为了农村的防病、治病工作,他爬山涉水实地考察,就地防治疾病,做了大量工作。他曾带领自己亲手创建的重庆大学医学院的第一批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深入云南省西部芒市地区防治恶性疟疾和腺型鼠疫;到四川省广元地区防治麻风和梅毒病,并为当地中医举办学习班,用麻风病人实例讲授该?目蒲?诊断,破除了人们的迷信观念;到四川省安岳县调查棉农农药中毒的情况。
1952年,重庆大学医学院在院系调整中被撤销,并入四川医学院,陈志潜任该院卫生学教授。1955年,他又被任命为四川医学院卫生系代理主任。
1957年,陈志潜在“反右派斗争”中被错误地划为右派,不再兼任卫生系代理主任,只保留卫生学教授职称。1958年,在“上山下乡除害灭病”的活动中,他与学生一起到川北山区剑阁县农村进行工作。
从1970年起他开始进行尘肺调查研究工作,1974年被任命为尘肺研究室主任。
1979年,他应邀参加全国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座谈会,其后,赴加拿大、美国考察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1981年,他受聘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1986年4月,82岁高龄的陈志潜还到四川省卫生模范县——什邡县作农村卫生调查,对农村各级卫生组织的建制、管理、医疗条件以及卫生保健、卫生防疫、卫生宣传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对农村各级卫生组织的发展方向、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计划生育、药品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同年7月,他在烟台市召开的中国农村卫生协会成立大会上作了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且被推选为该协会的名誉理事,同年,任四川省农村卫生协会名誉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