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仙
马友仙,女,汉族,生于1944年,原籍合阳县马家庄乡保宁村人。8岁时,父病世,与母相依为命,家境贫穷。1952年考入咸阳市大众剧团,勤奋学习,长足猛进,1960年参加陕西省戏曲青年演员会获演员奖。1961年调陕西省戏曲剧院秦腔团至今,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秦腔团副团长;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表演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文联常委,陕西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陕西省企业、艺术家联谊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妇幼协会陕西分会理事,国务院授予其“有特殊贡献艺术专家”称号。
在著名戏剧艺术家马健翎、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正敏、著名导演史雷、韩盛岫、李文宇等专业教师的亲切指点和培育下,在著名戏剧作曲家肖炳,名琴师板胡演奏家杨天基、杨满元的配合帮助下,马友仙经过长期磨练和舞台实践,逐渐成长为誉满西北、蜚声中外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她所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迥异、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像《蔡文姬》中的蔡文姬、《谢瑶环》中的谢瑶环、《窦娥冤》中的窦娥、《十五贯》中的苏戌娟、《恩仇记》中的钱素云、《断桥》中的白素贞、《三堂会审》中的玉堂春、《红灯记》中的李铁梅、《淡湖赤卫队》中的韩美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她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独到的艺术功力,征服了西北地区广大的秦腔爱好者,观众称她是“秦腔唱腔艺术明星”、“旦角皇后”、“人民艺术家”。
马友仙天资聪颖,歌喉亮丽,素有“金嗓子”的美誉。她的音质清脆、高昂挺拔、纯净甜润;音色嘹亮、富有光彩;感情色彩浓郁,气质饱满而又具有强烈的穿透力,似珠玉附盘,若金钟撞击,既能在高音区中纵横驰骋,又能在低音区迂回婉转。她特别注重演唱技巧,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把歌唱技法融入秦腔的演唱之中,与秦腔优秀的传统声腔板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发音位置准确,吐字清晰圆润,旋律优美,节奏感强,抑、扬、顿、挫、快、慢、轻、重,掌握得恰到好处,很具特色,真正做到了字正腔圆,韵味十足,以声带情,声情并茂。马友仙在舞台的表演上,非常注重程式的运用,而又不拘泥于既定的程式手法,把戏曲表演的程式创造性地融进人物的情感之中,特别注意细节和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
辛勤的劳动和刻苦的耕耘,必然结出丰硕的果实:1984年获得陕西省戏剧调演一等奖;1987年她的艺术活动被《陕西戏曲演员集锦》收录;1989年在陕西省中年演员“农行杯”大奖赛中获得表演特等奖;1990年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活动中,被特邀演出《断桥》,轰动京华,后被邀请进中南海礼堂为中央领导同志演出。北京日报发表评论“古树苍翠,新枝茁壮”,被收录到“年鉴大事记”中,同时荣获全国青联第六届委员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1991年荣获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民族戏曲邀请赛特别荣誉奖;马友仙艺术资料被收入《走上文艺之路》首篇,并在《陕西日报》全文发表;1992年被评为发展文化艺术突出贡献奖,并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3年在陕西流派选拔赛中马友仙的艺术风格被誉为“马派”艺术风格,同年在优秀演员提案评选活中被评为优秀提案者;1994年在“金延安”首届老、中、青十佳演员评选大赛中,荣居中年组榜首,在第二届全国梆子声腔研讨会上被推选为最受观众喜爱的优秀演员,并以最多票数名列第一。
马友仙主演的秦腔,几乎毫无遗漏地被京、沪、甘、陕等地的音像公司灌制成密纹唱片或者录制成盒带出版发行,多达四十余种。为振兴秦腔十周年献礼拍摄的《马友仙艺术集锦》、他领衔主演的《断桥》、《三堂会审》、《窦娥冤》等,被戏剧影视界誉为水平高、品位高、质量高的戏剧艺术精品,其中由她主演的《断桥》还荣获了2000年全国电视戏曲MTV类金奖。她的著名唱段普及流行于西北五省区以及晋、冀、鲁、豫等地区,并且被专业演员和业余爱好者作为样板悉心学唱。由她演唱的革命现代戏《洪湖赤卫队》选段,被中央音乐学院选为民族声乐教材;还有广播剧《慧梅之死》也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选。她的演唱盒带在台湾、香港地区和美国、泰国陕西籍人中流传甚广,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