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姚亚英(1878—1944),派名万宰,字名卿,观音桥乡袁家垱村人。其父有薄田数亩,自耕为生。因不识字,受人愚弄,乃决心让亚英入学读书。姚恪遵父训,发奋攻读,光绪年间被擢为拔贡。
光绪三十二年(1906),姚就读于荆州某校。毕业后,考入湖北方言专科学校,主攻俄文,课余之暇,他经常到图书馆阅读中俄书刊,并留心中国与邻国的边界之争,尤其对中俄边界问题,考证更详。民国初建,他从报刊上读到一篇报道中俄边界发生纠纷的消息,就立即在报上发表文章。文章以翔实的资料,系统而全面的论述了两国边界的历史与现状,受到北京政府的赏识,被召往外交部担任主事、佥事。后姚又被派往中国驻双城子(俄属)领事馆任领事。回国后,相继在陆军大学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俄文教官,历时十余年。
民国11年,宜都水旱灾害严重,姚闻讯,即函旅省同乡会设法赈济,于是由旅京湖北赈灾会、荆州筹赈会、宜昌征收局共拨付大洋6800元。
民国25年,姚因0患病辞职回乡。他十分关心山村的教育事业。鸾凤岭原有小学一所,因校舍朽坏停办。姚倡仪迁校重办,任董事长,带头砍伐自己的山林,修校舍,制作教具。学生入学不缴学杂费,学杂费用由鸾凤岭石灰窑营业税中提取。同时,姚又建议以姚氏宗祠的祠产办起姚氏小学,也不收学杂费,使当地贫苦子弟都能入学读书。当时,鸾凤岭开有多家石灰窑场,不少工人是文盲,姚出具纸、笔、墨,组织工人及邻近农民上夜校识字,并以身作则画图教字。
民国25年,暴雨及冰雹相继成灾,粮棉歉收,农民生活困苦异常。年底,农民自宰“年猪”,当地政府却要征收“年猪捐”。为此事,姚一面发动松滋、枝江、宜都三县交界地区的农民300多人,从松滋的皇经堂经宜都的观音桥,到枝江的明月寺三地的联保办公处,--;一面据情呈报省府,终使三县“年猪捐”得以豁免。
宜都观音桥佃农李世文,租种大地主刘希伯下田水种大斗贰石(合25亩)。因年连水冲沙压,收成无几,无法按量缴租,刘竟勾结联保主任张子才派枪兵夺佃迫迁,并令民伕将李的家俱抛出,姚目击其情,即亲向刘代李求情,刘不允。姚一怒之下,便于除夕前一日亲赴宜都县城,向县长面控刘为富不仁的罪行,使刘大出洋相,李也免除了年终流离的痛苦。
民国33年盛夏,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决定修筑从恩施到长阳的战备公路。饬命秭归、长阳一带的驻军派军工参加修筑。而三斗坪驻军竟转嫁负担,向松、枝、宜三县派征3000民伕,并须自备口粮,限期到野山关开路。当时战乱频繁,征派繁重,又值青黄不接之际,农民生活异常困苦。姚探知这次征伕的底蕴,并悉军部将领中有他早年的学生,便毅然冒酷暑启程,亲到三斗坪为民请命。经他反复陈情,军部终于收回了征伕的成命。这次跋涉,由于山路崎岖,酷暑奔走,致使他途中中暑,不久,与世长辞,时年66岁。
姚亚英逝世后,殡葬之日,三县边境的民众,二三百人自发地为他送葬,当时,有一幅挽联写道:
双城子替国保侨,功垂百世;
三斗坪为民请命,泽及万家。
上一篇:陈毅
下一篇:黎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