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拙(944~1001年),字藏用,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父李光赞曾任贝、冀两州观察判官。若拙初以父官补太庙斋郎,复举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参军。再举进士,擢为上第,授密州防御推官。太祖乾德二年(964),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嘉其胆识,改授著作佐郎。“故事,制策中选者除拾遗、补阙。若拙以恩例不及,上 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今陕西商州市)坑冶”【注:见《宋史·李若拙传》】。迁太子左赞善大夫。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知乾州(治今陕西乾县)。有同宗人李飞雄诈乘驿称诏使,事败露被诛,若拙受株连被削籍流放海岛。一年之后,复授卫尉寺丞,知陇州(治今陕西陇县)。四年,复旧官。在任以政绩显著,被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治今江苏泰州市),徙判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县)。经御史中丞滕中正举荐,召归御史台。不久改为右补阙。因宗室诸王出阁,他献颂词称旨,受皇帝召见,赐绯鱼,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又进言论边防事,太宗嘉之。又受命同掌水陆发运司。
雍熙三年(986),受诏假秘书监出使交州(治今越南河内市)。黎桓先不遵宋廷制度,见若拙至,即听命拜诏,向若拙献奇货异物。若拙按礼取,不受私贿,索原先被扣留的使臣邓君辩北归。使还,皇帝赞其不辱使命。迁起居舍人,充盐铁判官。
淳化二年(991),出任两浙转运使。因契丹南犯,他被改授职方员外郎,调任河北路转运使。五年(994),直昭文馆,迁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宰相以他办事太缓,改使职知泾州。至道二年(996),交州黎桓复犯边州,诏若拙出使,至则黎桓听命。三年(997)三月,太宗卒。若拙回朝时,真宗已即帝位,召见慰问,进官秩为金部郎中。召试学士院,改兵部郎中,充史馆修撰,不久知制诰。咸平初(998)同知贡举,因患病,改右谏议大夫。后奉命巡察河朔边防,知昇州(今江苏南京市)、贝州(治今河北清河县)。四年(1001)卒,时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