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民,回族,1930年2月出生,法库县法库镇人。1938年至1952年,在法库县的小学、中学读书。1952年至1956年在东北药学院学习。
杨泽民,1956年东北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沈阳制药厂工作。1958年曾借调到东北制药五厂工作。1965年5月,被沈阳市科委调到沈阳市化工研究所,担任农用微生物与农用抗菌素课题组组长。1979年调到辽宁省药物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工作期间先后晋升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81年被选为辽宁省药学会合成分科学会学术委员。1989年被选为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分科学会委员、理事。
1958年至1965年,在沈阳制药厂承担糖精钠新工艺研究及糖精钠生产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取得成功。其中,糖精钠及综合利用产品“对一-酰胺”、“TSH发泡剂”等已先后投入生产。糖精钠产品及其综合利用研究成果,既变废为宝,又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64年1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糖精钠生产技术交流会上,杨泽民发表了题为《糖精钠生产与综合利用》的论文,受到与会者的肯定。
1965年至1979年,杨泽民先后完成的科研项目有“青虫菌”、“内疗素”、“九二0”、“井岗霉素”、“农抗769”等。其中农用抗菌素——“内疗素”,是国家科委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关于“内疗素”研究的论文,于1971年1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农业生防会议上发表后,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1979年至1992年,杨泽民研制成功“盐酸丁氧普鲁卡因”。其成果论文于1981年被辽宁省医学科学研究院、东三省生化系统学术年会评为优秀论文,1983年发表于《医药工业》,1984年收入《美国化学文摘》(CA)。其后又相继研制完成的科研项目“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已投入生产。其中,“鹅去氧胆酸”制备新工艺研究成果,通过辽宁省省级鉴定。完成的国家中药一类新药——“人工熊胆”研究,通过省级审评,已报国家卫生部审评,待发新药证书。1984年承担的国家级二类新药——“丙嗪(商品名为《奥沙新·诺德伦》)”的研究,完成后于1992年12月11日获国家新药证书。1987年,为了改进市场上“人工牛黄”不合理的组成成份结构,杨通过研究撰写了题为《第二代人工牛黄管见》的学术论文,于同年7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人工牛黄技术交流会上发表,1990年刊载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2年刊载于《美国化学文摘(CA)》。
杨泽民以其优异的业绩赢得了荣誉,多次受到表奖。1957年以来,曾多次获药厂(研究所)先进工作者称号。1959年,被共青团沈阳市委授予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称号。1962年,其主持完成的“关于糖精钠生产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获沈阳市五好产品奖。1977年,“内疗素”的研究成果获辽宁省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鹅去氧胆酸”制备新工艺研究成果,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于1986年获省药研所科研成果创收奖。1993年,关于“丙嗪”的研究,获辽宁省医药科学进步一等奖。
为表彰杨泽民在医药研制方面对国家做出的特殊贡献,国务院批准,从1993年起为其颁发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