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张敷,1934年9月出生,法库县法库镇人。1941年2月至1945年8月,在法库街第二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读书。1945年9月至1947年7月,在法库镇中心学校读书。1947年7月于镇中心完小毕业后,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法库中学读书,后因战争影响,时而辍学,时而回高小复读。1948年2月法库解放后,进入辽北省第六中学(1949年初改为辽西省法库中学)读书,直到1954年7月先后在法库中学读完初中与高中。1949年4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7月,考入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建筑系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1956年因高等院校调整院系而转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继续学习,于1958年7月毕业。
1958年9月,张敷被分配到山西省设计院(今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在该院先后任技术员、设计组组长、设计室副主任、设计所所长兼主任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兼总工办主任等职,现为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现担任的社会职务有:山西省标准化协会与工程抗震防灾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勘察设计协会理事、山西省注册工程师(结构)管理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抗震学术委员会与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筑物鉴定与加固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张敷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受到开除团籍与留校察看处分。1979年被改正、平反。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张敷一直从事建筑结构设计与技术管理工作。在长达40多年的设计生涯中,张敷亲自主持与指导过数十项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建筑项目的设计,并在工作中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20世纪60年代,采用了1/4砖双曲扁壳楼(屋)盖、现浇钢筋混凝土柱状薄壳、轻钢屋架、钢筋混凝土——钢组合式屋架等,研制成功折叠法生产钢丝网水泥夹芯板并首创包孕式天窗。20世纪70年代,采用了焊接球节点钢网架及预应力芯棒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振冲法处理地基、钢丝网水泥薄壳渡槽、迎泽宾馆西楼电算与541电厂悬吊锅炉框架平扭藕联分析等。上述项目均为设计院首次采用,而且,网架及悬吊锅炉框架设计等在当时尚无行业技术标准。20世纪80年代,在山西省科技馆大报告厅工程中,采用了四点支承双曲扭壳屋盖结构,其长悬臂边梁在山西省内首次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该工程的规模至今仍居全国同类结构的首位。张敷主持设计的山西国际大厦工程(地下3层,地上27层,高94.7m)一度成为全省最高的高层建筑。张在担任技术管理及设计指导期间,通过审查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解决了工程疑难问题。在柳巷开发区19号楼工程中,原设计为7层,后城市规划要求改为12层、局部14层,由于采用了补偿式基础,较好地满足了地基承载力与变形的要求。山西省出版大厦工程(地下1层,地上20层,总高近80m),采用人工挖孔桩地基,由于考虑桩箱复合作用,使总桩数减少近20%。太原电视台电视技术楼工程(地下1层,地上18层,总高近60m),将原设计的桩基改为振冲桩复合地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太原市建设银行工程(地下1层,地上33层,总高141m),由于正确把握概念设计原则,合理确定结构方案,使该幢位于8度抗震设防地区、IV类场地上的超高层建筑,电算一次顺利通过。
除承担山西建筑设计院的技术管理与业务建设工作外,张敷积极参加行业活动与学术交流活动,如指导实习生的毕业设计、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参加职称评审、注册工程师考试命题与评卷、工程质量检查与优秀设计评选、评标、科技成果鉴定、编审省内通用图集、编写教材及编制工程设计技术标准等。还经常参加省内重大工程问题的技术咨询与论证等活动。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建设系统开展优秀设计评选以来,张敷组织并参与设计的山西省科技馆工程,获1988年度山西省优秀设计二等奖,其中的大报告厅双曲扭壳屋盖结构设计于1994年获中国建筑学会首届优秀结构设计三等奖。主持设计的山西国际大厦工程,获1994年度山西省优秀设计一等奖。主持的日本琦玉县山西友好纪念馆工程基本设计与技术设计,获日本建筑行业最高奖——“全建赏”。参与编制的山西省《约束砌体结构房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获1997年度山西省建设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及1999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敷的主要论文有《山西省科技馆大报告厅双曲扭壳屋盖结构设计》(收入《第四届全国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山西国际大厦地基基础设计》(收入《高层建筑地下结构及基坑支护》);《锻锤基础的设计原理》及《聚氨酯涂料在冷却塔工程中的应用》,均在院刊《建筑设计通讯》上发表,并对外交流。此外,参加编写《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复习教程》第二编(约17万字),该书已第二次印刷。参与编制了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张敷是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特许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上一篇:霍庆发
下一篇:董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