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时英(1912年3月14日-1940年6月28日),原籍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镇。中国现代小说家,新感觉派(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的代表人物之一,笔名有伐扬、匿名子等。
穆时英中学时已表现出文学天赋。1929年17岁时考入光华大学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的说法,据顾云天在穆时英遇害后写的文章《悼穆时英先生》,见《国民新闻》1940年7月6日)。
穆时英从192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次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咱们的世界》;1933年前后,穆时英出版四部小说集:《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到香港任《星岛日报》,1939年返沪,相继在汪精卫政府主持的《国民新闻》任社长,并在《中华日报》主持文艺宣传工作。
1940年6月28日下午6点40分,穆时英下班乘人力车经过上海三马路福建路195号附近时,突遭狙击,右肩及右小腹各中一弹,因射中要害,失血过多,不治身亡;当时普遍认为是被上海潜伏的“锄奸”组织射杀,时年仅28岁。
穆时英在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将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同时亦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先驱者,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描绘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明昙花一现、畸形发展时的社会生活,但穆时英的早期作品表现的却是下层百姓的"草莽"生活,揭示了社会上贫富对立的不平等现象,如《南北极》、《咱们的世界》等,艺术表现手法悖反都市文学的高雅,充满了下层人民强悍、粗犷的生活语言,一度被誉为“普罗文学之白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