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武焜南(1871~1957)字炎康,号去病,定远县城人。青少年时期,思想进步,品学兼优。清光绪年间,应皇太后六旬万寿恩科之试,考取拔贡,朝廷入册,受皇禄。他接受朝廷任命,出任安徽省咨议局局长。当政期间,目睹帝国主义列强肆意瓜分中国领土,抢掠财富,清廷腐败无能,嗣后他弃官进入北洋学堂学习。在校期间,他结识了同科拔贡许世英(曾任段琪瑞的秘书长,民国初派驻日本大使,后任国民党中央政纪委员会委员长)和柏文蔚、黄伯度、方振武等人,一同加入同盟会,奔波在广州、上海、南京、安庆等地参加各种秘密组织的会议。宣统三年(1911 年),他以安徽省代表名义,会同直隶省咨议局长孙伯兰、湖南省代表谭祖庵、湖北省代表汤化龙、山西省代表李素等人,同赴清廷咨政院,谒见伦贝子和皇叔载沣,请求朝廷召开国会,征询民意。清廷一再拖延。这时,各省革命党人已做好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待机行动。武焜南回到安徽后,便以加强江防和安庆防务的名义,向抚台朱家宝领取毛瑟枪450 支,充实扩大革命党人的武装力量。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水师,他亲自兼任管带(即舰长)。
同年10 月,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武焜南约童茂轩、侯行道、王运嘉等到安庆会见抚台朱家宝,晓以形势,喻以大义,劝其顺从民意,树起独立大旗,使安徽早日光复。
为了安定局势。武焜南与淮上军会商,将其组建的第一军分驻寿县、怀远、涡阳、蒙城待命。又与江西九江的黄焕章兵团长交涉,取回咨议局银子1.65 万两作经费,组成安徽省临时政府和临时省议会。民国元年(1912 年)1 月14 日,省议会在安庆召开代表大会,选举武焜南为议会长。在任期间,他与安徽督军柏文蔚查办了原驻安庆北门外的三营兵变事件,下令撤销了该团团长和营长的职务;提出安徽省禁烟措施,没收了英国商人贩卖的大量鸦片,在都督府门前当众焚毁。事后,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闻讯亲赴安庆,发表演说,对安徽禁烟的爱国行动大加赞扬。
民国3 年,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篡改约法,镇压讨袁军,实行--。“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转移到上海法租界盘龙路4 号。武焜南也相随转到上海法租界居住。他经常到孙中山住处请示有关0、讨袁、反军阀斗争等重大问题。袁世凯倒台后,武焜南应聘到济南任山东省政府高级顾问。民国13 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武焜南因长期奔波,积劳成疾,为未能参加大会深感遗憾。他在《自叙》中写道:“第一次代表大会安徽省光明甫先生参加,与孙中山、毛泽东同聚一堂,发表大会宣言。我因病在沪未能前往,至今尚以为憾耳!”
“七七”事变后不久,安庆沦陷。武焜南带领全家避居怀宁县淡家埠、郑家冲。民国29 年春返回原籍定远县严桥乡湾吴村定居。当时,严桥乡是日本侵略军、国民党军、新四军三角斗争地区,环境十分险恶。武焜南身处其间,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凡是抗日的军民,均与亲切交往。与日伪头目亦虚与周旋,遇到适当时机和必要的场合,总是劝他们说:“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有志气的中国人,不要作日寇的鹰犬来欺侮中国人,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应瞒着日寇,对中国同胞作适当的照顾。”这一做法得到了新四军的赞赏和广大民众的称颂。此时,他应聘为藕塘行政公署参议员,结识了刘少奇、黄岩、郑抱真等党政领导,经常商讨抗日大计。
民国30 年皖南事变发生。武焜南义愤填膺,在藕塘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强烈谴责国民党背信弃义,破坏国共合作的罪行,通电蒋介石说:“日寇侵凌,国难当头,蒋公应以挽救民族危亡为重,摒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团结抗日,勿使亲者痛、仇者快……。”
民国34 年,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蒋介石调遣数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并拖延和谈。解放区人民纷纷掀起抗议运动,谴责蒋介石的反动行径。武焜南在藕塘召开的路西行政公署军民大会上发表慷慨讲话,并代表路西5 县人民公开致电国共两党领导人。他致电蒋介石说:“八年抗战,人民力竭财枯,亟宜养生机,重整国家。公既为国为民即应俯遵民意、促和谈早日成功,千秋功罪,举世瞩目。”给毛泽东的致电写到:“公亮节高风,为国为民不避个人安危,亲赴重庆和谈,万望珍重,力促实现,早日凯归,全民瞩目以待。”
1949 年10 月1 日,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武焜南激动万分,致函祝贺。中共中央办公厅复函,并寄给他一张毛泽东主席照片。与此同时,他还分别给刘少奇、宋庆龄等领导去了贺电。1951 年,刘少奇亲笔给定远县人民政府批示:“武焜南是革命民主进步人士,应予长期照顾。”宋庆龄也两次复函。
1953 年4 月1 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聘武焜南为省文史馆馆员。1954 年,武焜南被选为定远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县人代会常委会副主任委员。
1957 年4 月23 日下午,武焜南因病去世,葬于县北泉坞山北麓。
上一篇:方绍舟
下一篇:高正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