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1915.10.6-2007.2.28)
幼名彭兆熊,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吉林长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
1915年10月6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县。1920年入长春教会小学。1928年入长春自强中学,1929年转入吉林毓文中学。1930年初中毕业,随父兄前往北平读书,同时考取北师大附中和汇文中学高二,选择入汇文中学,同年底休学回家。1931年以“彭桓武”名字考入大同高中三年级,同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毕业,同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周培源。1937年9月辗转至昆明,任云南大学理化系教员。1938年秋考取“英庚款”唯一理论物理名额研究生,同年9月赴英,入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玻恩。1940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41年到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考察,同年8月到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作博士后,在著名科学家埃尔温·薛定谔领导的理论物理所工作。1943年8月,重返爱丁堡大学,任理论物理系卡内基研究员,与马克思·玻恩合作进行场论、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1945年8月,应埃尔温·薛定谔之邀,任都柏林高级研究院助理教授。1947年归国,1948年任云南大学物理系教授,先后开设物性论、量子力学和高等电磁学等课程。同年当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并与王淦昌列名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所出百年来科学大事记。1949年,从香港转道北上,5月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普通物理、数理物理方法和量子力学等课程,同年底协助钱三强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0年,兼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2年4月,改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兼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同年院系调整后兼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量子力学,并带研究生。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同年以中国特派实习生的身份赴莫斯科学习核反应堆理论,1956年4月学成回国。1960年,赴英国出席皇家科学院成立300周年纪念大会。1961年到二机部九所任副所长,不久兼任第四技术委员会主任。1962年,兼任中国科技大学01系教授。1964年,二机部九所改为二机部九院,任副院长。1966年,参加首次氢弹装置原理试验,获得成功。1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0年,任理论物理所名誉所长,出任第一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统计物理与凝聚态理论学术小组组长。1982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分子反应动力学。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规划组长。 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物理学会与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2007年2月28日去世,享年92岁。
1945年,因关于场的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的一系列探索性工作与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Macdougall-Brisbane 奖”。1985年,以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主要完成者之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荣获第二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彭桓武早年从事固体理论、介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的研究,后从事核物理和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并从事反应堆和-理论设计和有关过程的临界安全工作。在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和激光等前沿领域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介子物理方面,1941年至1943年,彭桓武在爱尔兰的都柏林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的研究学者期间,与海特勒(W. Heitler)合作进行介子理论方面的研究,发展了量子跃迁理论,用以处理核碰撞中产生介子过程,得出了能谱强度,并根据它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此项研究成为物理学界著名的关于介子的HHP理论(以研究者Hamilton、Heitler 和彭桓武姓氏第一个字母命名)。在此理论中已经出现了后来被称为载逊(Dyson)方程的方程。
量子场论方面,1943年在爱丁堡大学作卡内基研究员期间,与玻恩合作进行场论研究,1945年发表《量子场论的发散困难及辐射反作用的严格论述》。同年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继续作场论中用生成函数方法表示波函数的研究。
在原子核物理和原子能技术研究方面,1947年归国后到1955年,彭桓武从事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原子核这一多体系统的研究,利用有关轻核的基态结合能、2H核的虚态能级以及核子—核子散射的周相等有关实验数据,探索核力的形式和处理核多体问题的方法。这一研究走在当时国际的前列。同时他注意研究解决工业生产中提出的实际问题,探讨了高温加热中钢锭的安全直径问题,为我国高温热处理第一个规程的制定提供了依据。1955年至1972年主要从事原子能理论研究,亲自参与并带领计算数学队伍解决了核燃料生产核加工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临界安全问题。运用强有力的理论手段把复杂的方程组予以简化,完成了原子弹反应过程的粗估计算,划分了反应过程的各个阶段,提出了决定各阶段反应过程特性的主要物理量,对掌握原子弹反应的基本规律与物理图像起了重要作用。
彭桓武从事理论物理的教学工作60多年,并负责培养青年学者进行原子能的理论研究和科技攻关的工作。他平易近人,功成不居,积极为年轻科技人员的发展创造条件,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理论物理人才和原子能科技工作者。
彭桓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著作:《核子力的探讨》、《理论物理基础》(合著)等,有《彭桓武选集》。主要论文:《电子的量子理论对金属的力学及热学性质之应用》、《量子场论的发散困难及辐射反作用的严格论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