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萧克(1907- 2008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
湖南省嘉禾县人,1907年7月14日生于嘉禾县泮头乡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受到古文训练,打下语言文学功底,养成心正、身正、纸正、笔正的书写习惯。7岁入私塾。1920年入高小。1923年考入县甲种师范。受到共产党员教师的教育,加入中国国民党,投身国民革命。1926年2月到广州,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宪兵教练所,毕业后任总部宪兵团中士班长。参加北伐战争,在蒋先云任团长的补充第五团当兵器员。1927年2月到叶挺部七十一团当连政治指导员。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任连长。起义军南征失败后,他历经艰难,在临武县找到党组织,任游击队长。1928年春参加湘南起义。率独立营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合,上了井冈山。历任红四军连长、营长、纵队参谋长、司令员、师长等职。参加开辟井冈山、中央革0据地的斗争,参加攻打长沙和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战斗。1932年10月任湘赣苏区红八军军长,按照井冈山红军的样板进行红八军整军建设和“铁军化”训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在策应中央苏区反“围剿”战斗中英勇作战,屡立战功,获得二等红星奖章,任红六军团军团长。
1934年8月7日,他和任弼时、王震率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征战80多天,1934年10月24日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会合,奉令组成红二六军团,投入创建湘鄂川黔革0据地的战略行动。红军在湘西广大区域建立了省军区、省政府、省委等党政军机关,树起苏维埃革命的红旗,有力地支持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1935年11月19日参与领导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长征。1936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与总指挥贺龙并称“萧贺”。后听从朱德的命令,任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军长。参加了红军三大主力(即三个方面军)在陕甘宁大会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O师副师长,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一二O师迅速由8000人发展到20000人。1939年1月,奉命建立冀热察挺进军,任司令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率部进逼平、津,开辟平西、平北、冀东、热南等抗日根据地,把北平包围起来,振奋了抗日军民的信心。1942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参与领导反“蚕食”、反“扫荡”、“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的斗争。1943年8月代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1944年赴延安治病、学习,出席了中共七大。
解放哉争时期,任晋察冀中央局常委、军区副司令员、华北中央局常委、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协助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战争。1948年5月兼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创办了一所正规化的军校,为发展解放军干部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4月任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参与领导向中南、华南进军。
1950年4月任军委军训部部长,负责组建了军训部机关,组织起草中自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在全军试行,制订全军训练大纲,筹建军事院校,开展正规化院校教育,普遍开展学技术、学文化,提高部队的军事政治文化素质。1954年11月以后,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战斗训练部部长,负责训练总监部常务工作。1957年底任部长、党委书记。1958年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1959年10月任农垦部副部长,主管农业机械化工作。“文革”中受到冲击和批斗。他坚持党性原则,抵制林彪-集团的倒行逆施。1969年12月下放江西五七干校。1972年1月恢复党组织生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在困难的条件下开展教育训练工作。粉碎“-”以后,任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副部长,致力于拨乱反正,重建高等军事教育,培养高级指挥人才。1985年国防大学成立后,他从军事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
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1987年分别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1980年9月在全国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增补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他是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仍健在的人民军队高级将领,也是唯一健在的红军军团长。在晚年致力于军事学、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和著述。主编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朱毛红军侧记》等书,发表了许多文章。1988年出版了历时半个世纪创作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荣获1984-1988年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他发起组织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任会长,主编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完成了一系列文化项目。《萧克回忆录》和《萧克诗》也已出版发行。他常告诫同志:“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语),“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诗句),并以“君不教君之过,将不教将之过,父不教父之过”为戒。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上一篇:唐天际
下一篇:雷忠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