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石辟澜,乳名尔平,又名海清、鸣球,笔名石不烂,1942年起化名余清,直到牺牲均用此名。1910年7月16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父亲石琢之,忠厚老实,善做手工艺品和布鞋,曾与几个兄弟合办小本鞋庄,不久因海外胶鞋业兴起的冲击生意凋零,卒之倒闭。迫于生计,弃妻儿、别乡井,到香港谋生。不久就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母亲蔡兰英,是一位贤慧家庭妇女,生二男三女,辟澜排行第二。7岁入潮州市文祠小学读书,聪颖好学,孜孜不倦,考试成绩总名列前茅,深得老师和同学赞扬。因家庭生活困难,曾辍学在家跟父亲学做布鞋,攒点钱帮助家用。亲友中知道小辟澜聪颖过人,智珠在握,让他停学未免太可惜,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众人的鼓励与资助下,石辟澜始得复入学堂读至小学毕业。14岁,潮州慈善团体报德堂为失学孩子创办一所古文补习学校,聘石辟澜任教师。
早在大革命时期,潮州市就有共产党的组织活动。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共产党员、黄埔军校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这里布下革命种子,亲自指挥东江各属潮梅各县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入潮州,在这里建立了“潮州七日红”人民政权。虽然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被镇压下去,但马列主义的革命真理却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青年时期的石辟澜就受到这种革命思想的熏陶,他目睹当时社会百孔千疮,满目疮痍,地主豪绅,横行乡里,贵族豪门,醉生梦死,广大贫民百姓在饥寒交迫中挣扎。于是,他下决心寻找真理,“拯斯民于水火”。
广州在大革命时期是全国革命的中心,也是广东政治、经济、文化的首府,是石辟澜向往的地方。1932年初,他只身来广州,寻求革命真理,走抗日救国道路。到广州后,他起初以卖文和做些小事,得点报酬解决生活费用;晚间就读于国民大学夜校政治系,学习革命理论。他与何史(连贯)、陈健等人组织一个秘密读书会,定期学习,讨论钻研,联系实际,抨击时弊。1933年石辟澜加入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后,更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推销进步书刊,张贴革命标语,散发革命传单和举行街头演讲等。他还在《星期三周刊》上发表了《通天孝子及其他》、《广州的经济救国与教育》、《明暗面》、《香港一瞥》、《澳门剪影》、《游港所感》等杂文,以犀利的笔锋,揭露和讽刺由统治者、绅士们造成的社会虚伪现象,一针见血的直刺社会弊病,激发人们勇敢地起来与丑恶习俗作斗争。
1934年1月,军阀陈济棠大肆逮捕“文总”领导骨干及其一般成员60多人,8月1日,他们惨无人道地枪杀“文总”领导人谭国标、温盛刚、郑挺秀、凌伯骥、赖寅仿和何仁棠六位爱国者。由于反动派的-,“文总”无法继续活动,部分领导人-转移上海,石辟澜机智地转移到香港。
石辟澜到港后,继续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他担任《大众日报》特约评论员。通过报纸这个宣传阵地,揭露反动统治下黑暗社会的丑恶现象,动员人们敢于起来革命,起来斗争,革劣除弊,建立美好的新社会。这期间,他以“石不烂”的笔名,在《大众日报》、《星期三周刊》、《论语》半月刊、《新生》、《救亡日报》等报刊发表了大量文章。他以其锐利的政治敏感,运用他擅长的巧妙笔法,尖锐地针砭时弊,唤醒民众。他的文章别具一格,不落俗套,诘屈聱牙,淋漓尽致,令广大读者叹为观止。“石不烂”的名字,在香江读者中享有盛名。
通过参加办报活动,石辟澜广泛与各阶层人士交往,建立友情,开展革命活动。他与周楠(洪飙)、唐章等人相结识,彼此志同道合,结为知己,共同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刚好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北平爱国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在共产党领导下,香港也在筹备成立“香港抗日救国会”。抗日群众组织推选周楠、石辟澜、唐章和《大众日报》一位记者出来做筹备工作,草拟章程和宣言等文件。《宣言》由石辟澜执笔起草。1935年12月,香港抗日救国会(简称“港救会”)成立,石辟澜与周楠、唐章被选为该会负责人。“港救会”成立后,以其鲜明的抗日救国色彩吸引各阶层人民群众,很快就形成了一个能号召千余人进行活动的救亡团体,显示了这个爱国的、新生的群众团体的巨大社会凝聚力。以石辟澜等人为首的“港救会”,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抗日救亡力量。
由于各地抗日救亡力量迅速发展,1936年5月,著名爱国人士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发起召开全国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代表大会。5月31日,全国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代表大会在上海租界秘密召开。石辟澜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并应邀在会上作了发言。他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精神,分析形势,阐述了文艺界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情况,表示拥护成立全国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以加强领导。他的发言有条理,有分析,有论据,又有建议,博得与会者的好评,被认为是“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报告之一。代表大会一致通过成立“全国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全救会”)。石辟澜被选为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执行委员会下设总干事会,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石辟澜任总干事会脱产总干事。
代表大会结束后,石辟澜留在上海全救会总部工作,负责组织联络,处理文件信函,管理经费收支,并参加起草文件等日常工作。“全救会”召开会议,总是由石辟澜负责联系通知,许多文件是由他起草或参加起草的。
1936年10月19日,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不幸逝世。“全救会”召开紧急会议专门研究,一致认为鲁迅先生是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战士,应该把他的葬礼办成民众性的葬礼。10月22日出殡那天,送葬队伍达万余人,形成一次大规模的抗日--。人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救亡歌曲。群众振臂高呼:“鲁迅先生不死!”“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努力民族解放斗争!”等口号。哀歌唱出伊怨凄楚之情,口号喊出民族复兴威力,人们化悲痛为力量。
在国民党政府制造“七君子”冤案的严重情势下,“全救会”原来处于二线的石辟澜、吴大琨、段群毅等几位年轻总干事不畏-,坚决斗争。他们勇敢地站出来营救“七君子”。在宋庆龄的领导下,他们把整个斗争重任担当起来,立即以“全救会”名义发表《宣言》和《告全国同胞书》,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爱国获罪”的反动实质,要求立即释放被捕领袖,并公开表明救国无罪,实现团结抗战。他们请全国各报馆、杂志社等新闻媒介转告各人民团体,呼吁当局应将“七君子”案件进行公开审判;要求各界人士、各公众团体主持公道,给予援助。他们还组织全国性的“救国入狱”活动,与国民党当局进行斗争。国民党内有些上层人士也出面营救。外国学术界各人也发电营救,其中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家杜威等。真正是“八月涛声吼地来”,国民党当局犯了众怒,处于“四面楚歌”之中。由于爱国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营救力量,加之“七君子”在狱中坚决斗争,迫使反动当局不得不于1937年7月31日释放了“七君子”。这是一个政治斗争的伟大胜利!石辟澜等几位年轻总干事已经成为全国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的中坚。这是石辟澜在短短37年的个人经历中,写下的光辉一页。
1937年八一三松沪抗战后,石辟澜以“全救会”执行委员兼总干事身份返粤,这时他已是一名中共党员了。他受党的委派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受到广州各界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分子-热烈欢迎。
在广州,石辟澜奉党之命,参加了由广东国民党当局倡办的“广东各界抗敌御侮联合会”,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这期间,他以特派员和督察员身份到各地巡视检查,向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组织发动群众,工作卓有成效。石辟澜还积极参加文化界的活动。不久,“广东省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成立,石辟澜被选为该会理事会理事,与杨康华一同负责宣传部工作。
1937年冬,石辟澜到抗战教育实践社去工作。这个社会团体由广东国民党省党部常委钟天心任常务理事会主席,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尚仲衣主持该社实际工作,中共地下党员叶兆南(孙大光)、梁威林等和一批进步人士也在其中工作,该社有社员1100多人,设社会部、教务部、训练部、出版部和编译委员会。石辟澜对社员和该社开办的各种学习班的学习、生活和实践,给予指导和帮助,做了大量的工作。该社还创办了一个宣传团结抗战的刊物《新战线》,石辟澜对这个宣传阵地花了不少心血,亲自撰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及其方针政策。他还应中山大学的邀请,经常到该校文学院讲授抗日教育课程。
1938年4月,石辟澜奉党的派遣,到第四战区政治部第三组(宣传组)工作。第三组组长是尚仲衣,石辟澜任该组秘密的中共支部书记。1939年4月,第四战区政治部-改组,原政治部主任李煦寰被调第十二集团军政治部,换来复兴社顽固分子丘誉接管政治部。丘誉推行-政策,第三组组长尚仲衣被解除职务。这时,中共广东省委指示:石辟澜的公开工作主要是在韶关创办省委机关刊物《新华南》。
《新华南》是党在华南地区的重要宣传工具和舆论阵地。它和当时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一样,肩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引导人民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使命。它的发行网遍布粤、桂、湘、闽、赣等省,被读者誉为“国民党统治下的一盏明灯”。
1940年6月,中共中央指示,为加强对沦陷区工作的领导,中共广东省委分为粤南省委和粤北省委,石辟澜被任命为粤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同年秋,石辟澜扮成商人,从韶关赴香港就任,与省委书记梁广、组织部长王均予等领导人共商部署全省工作,并与中共香港市委书记杨康华密切合作,组织发动党员和爱国同胞,开展抗日救国工作。
1941年12月下旬,中共南方工委指示:梁广带领一批党员留港,继续开展香港、澳门、广州等战区城市的工作;王均予、石辟澜、邓戈明(石夫人)转移到东江地区。石辟澜愉快地服从指示。稍后,南方工委副书记张文彬指示石辟澜、邓戈明到梅县。由于长期操劳,石辟澜肺病恶化,咳血、发热,身体十分虚弱。组织上要他治疗、静养。他化名余清,住在梅州市林美南经营的乌廖沙菜园里,以商人身份作掩护,在这里养病。但石辟澜没有停止过写文章,天天操劳,违背医嘱。在此期间,石辟澜得知父亲在香港病逝,赖亲友资助才能成殓的消息后,心中十分悲痛。
1942年5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和粤北省委被敌人破坏,南委组织部长郭潜被捕叛变,南委副书记张文彬、宣传部长涂振农,粤北省委书记李大林、组织部长饶卫华以及廖承志等先后被捕。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作出果断应变措施。决定石辟澜离开梅县,撤往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待机赴延安。1943年春,石辟澜绕道广西桂林,经贵阳达重庆,住在八路军办事处,不久与周恩来一起坐办事处汽车同往延安。
到延安后,石辟澜被安排进中央党校第二部学习。1943年秋,因肺病未愈,入延安干部疗养院疗养。1945年5月,中共七大闭幕后,他和妻子邓戈明一同到中央城工部领导下的大后方支部学习。
1946年6月,蒋介石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石辟澜得悉党组织将派一批干部到蒋管区工作消息后,他和夫人向组织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6月,得到组织批准,石辟澜与邓戈明夫妇带着一个出生才4个多月的小女儿,从延安出发,经晋、绥、太岳、太行,到达冀鲁豫中央局,再经半年行军,于11月底到达当时全国内战的中心—冀鲁豫。石辟澜要求到基层去锻炼,组织便派他到南乐县(今属河南省)任县委副书记。南乐是个贫困山区,石辟澜深入到基层去,与贫苦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毫无做官的架子,很快就给群众一个好印象。县里的同志关怀他的生活,问他需要什么物品。石辟澜说:“不需要什么,都很好了。”因赶不上发新服装,身上那件棉袄又旧又破,县里给他补发一件新的,石辟澜坚持:“不必换,有得穿就行了。”县委会的同志知道他是南方人,吃不惯苞谷、红薯等杂粮,有时给他弄点白面,他坚决婉辞。
1947年6月,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洞察形势,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下,首先发起鲁西南战役,接着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创建大别山根据地。这时,石辟澜辞别妻子和未满周岁的小女儿余小青,踏上挺进巍巍大别山的征途,参加创建根据地的伟大斗争。
9月初,石辟澜随第六纵队十七旅开进新县、黄安,辗转到麻城,被分配到鄂豫区麻东地委工作,旋又到麻东县工作。他带一个工作队,到麻东的东水木,又到最艰苦的东木古城开展工作,住宿在河西新屋湾村。他深入群众,发动群众斗争恶霸地主张怡延,把粮食、财物分给贫苦农民,农民欣喜若狂,欢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革命风暴震撼了反动的统治基础。麻城反动头子郑家贤和熊家湾村恶霸熊存绪勾结,发动--。他们网罗地富反坏和流氓兵痞,于1947年11月4日清晨,直扑石辟澜驻地新屋湾村。这时工作队驻地只有石辟澜和他的警卫员严国民两个人。枪声骤起,他两人急往驻地的背后山奔跑。大批匪徒蜂拥而至。石辟澜体弱,原有肺病,又患疟疾,跑得不快。眼看匪徒越追越近,严国民正要开枪射击,石辟澜见这些人中不少是-而来的老百姓,如果开枪打过去,会误伤无辜农民,于是忙制止警卫员开枪。在这危急关头,石辟澜考虑的是人民群众的安全,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枉杀好人。刹那间,匪徒围拢到跟前。一个家伙用锄头凶恶地向石辟澜肩膀锄将过来,两人终于被捕。
匪徒将他两人捆起来,分别吊在两棵大桑树上,脚尖刚着地,边打边审讯:“你们昨天开什么会?”“你们的人哪里去了?”“快说,不说就杀你。”面对凶恶的匪徒,石辟澜怒目圆睁,坚贞不屈,一句不答。匪徒无计可施,凶狠拷打。凄惨之状令人目不忍睹。匪徒穷凶极恶,向群众狂叫:“快去拿菜刀、剪刀来,挖掉他的眼睛,剪他的肉。”群众中无人应命。人们同情余队长,但在此情况下,敢怒不敢言。趁匪徒去吃饭之机,一位老妈妈不顾个人安危,流着眼泪回家煮好糯米汤圆,端到余队长和严国民面前,要他们吃,但余队长流着泪,摇头不吃。
上午10时许,匪徒将他两个押到附近大山——金字岗上。面对匪徒的枪口,两人如天神般不可侵犯,正气忠贞,泰然自若。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俩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慷慨激昂的口号声震撼山谷,附近山村的老百姓听得清清楚楚,余音环绕在大别山贫苦农民耳际。
一周后,我鄂豫军区第四分区的部队打回来了,一举全歼武装土匪,平息了-。当地群众噙着泪水,将被埋在沙滩下的烈士遗体挖了起来,裹好入棺,按当地习俗抬进宗祠里停放三天,然后安葬在古城毛家冲尹家岗坡顶上。
新中国建立后,当地老百姓在原墓地上修建起烈士墓。1965年,在烈士墓基础上建起烈士纪念塔,高达十米,上 书“革命先烈余清同志严同志万古长存”。石辟澜烈士的一些遗物,在麻城县革命博物馆保存和展出。他的事迹在烈士纪念堂展出介绍。每年清明时节,当地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前来扫墓,学校老师讲烈士英勇事迹,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教材。
1993年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正式出版发行《石辟澜》一书,对他光辉的一生进行了崇高的评价。
上一篇:张牛眼
下一篇:吴敬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