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郭翘然(1901~1989)
郭翘然,广东梅县人。中学毕业后曾在家乡丙村任小学校长。民国14年(1925)间在广州,先是进入广州法官学校,后转入广州法政专门学校(后改为广州法学院)读书。在这期间,曾目睹广州公社起义的壮烈情况,开始接近进步人士,关心国家政治。
民国19年(1930)在法学院毕业后,应当时任钦州县长的梅县人黄嵩南的邀请,先是在钦州师范学校短期任教,后与李伯球到钦州县政府工作,李任黄的秘书,郭任教育科长。
民国20年(1931),陈济棠以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执掌广东实权后,安排其老上司黄任寰出任独一师师长,郭翘然与李伯球便离开钦州来到广州,郭在独一师政治部任少校科长,李伯球则在集团军政治部任少校科员,郭李并组织“茅庐图书社”,吸收青年参加学习社会科学,曾请邓初民等来演讲。这时,由邓演达组织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后改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初建,并在南方扩展成员,郭通过他在中山大学法学院任院长的同乡郭冠杰介绍参加,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负责人、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执监委员联席会议秘书处主任。
农工民主党和蔡廷锴领导的十九路军有着密切联系,当时在独一师工作的郭,不论在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或稍后蔡在福建组织人民政府,都作了许多支持。
福建人民政府与瑞金根据地曾经互为犄角之势,当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十九路军被改编后,蒋介石发动对瑞金,后来是对井冈山红军的“围剿”。就在这期间,郭在政治部主办的报刊上发表了《今日的“剿共”问题》一文,指出“剿共”部队不能抓捕离不开土地和耕具的农民。此说不能见容于黄任寰。因此郭离开独一师,到广州由李洁之等主办的实践中学任校长。
民国25年至30年间(1936~1941),郭先后在余汉谋为司令长官的第七战区政治部和第十二集团军一五八师的政治部任上校主任、少将组长、主任秘书等职务。而在民国30年(1941),蒋介石不断派遣中统、军统渗入这些军事机构,郭因此辞去职务。
自从郭辞去职务后到民国34年(1945),他辗转于重庆和粤、桂两省与香港之间,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的支持下,为发展民盟南方支部的工作,先后在桂林、梅县、汕头城区进步知识分子和学生中建立了民盟组织,民国35年春,在广州建立了民盟广东省支部,总支部在香港,由李章达负责。民国37年10月平津解放,蒋介石悍然宣布民盟及其他民主党派组织为非法,民主党派主要成员和知名知识分子如李济深、沈钧儒、陈其尤、李章达、李伯球、黄药眠等都转到香港,郭亦在其中。
民国38年(1949)6月,在港的民主党派主要成员和知名人士被邀北上参加政协会议,留郭在港主持民盟的工作。1951年10月,郭被邀请列席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在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休息室单独约见郭,以了解广东情况,谈叙长达45分钟,并为郭签名和让记者拍照留念。1952年冬,郭参加在抗美援朝结束前的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担任第五总分团第一分团副团长,到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
至1954年,他先后任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人民政府委员、市参事室主任。同年7月,当选为广州市副市长,1955年被委派兼任市体委主任,主持兴建二沙头体育训练基地,并将广州业余体校从1间增加到5间,以培养体育后备力量,以及兴建流花桥广州体育馆。
1957年,郭被错划为“右派”,改安排为省政协委员、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77年与李洁之合写《粤军史实纪要》。这一长篇记述了孙中山1917年南下广东建立护法军政府和组建这支英勇善战军队的始末,内容丰富而翔实,可读性甚强。发表后,特别受到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士的重视,《美洲华侨日报》连续转载91天。
1979年夏,错划“右派”得到改正。同年12月,在第四届广东省政协第二次会议上,当选为省政协副主席。1980年被选为省选举委员会副主任,并被委任为广-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不久,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是年,郭已经是78岁高龄。
80年代初,曾经谈论了半个世纪的广梅汕铁路工程正式启动。年逾八旬的郭翘然,还于1981年至1983年间,多次与粤东在省的知名人士及地区负责人,奔走于梅州和汕头的崇山峻岭之间,选择一条不论从广东东南城乡经济发展,或在节省建筑经费上,都是最为可取的线路,作为广东委托铁道部第四设计院设计的建议资料。后来,设计院将这一资料作为基础,再加以翔实勘测,制作出建筑蓝图。
1987年间,广州为承办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而建造天河体育中心。郭以建国初期老体委主任的情怀,对广州举办这一体育盛事十分关注。为及时解决天河体育中心营建资金的衔接问题,他提出紧急建议,请省、市领导到现场研究,拍板解决了难题。90年代中期,他作为省政协的领导成员,对省民主大楼的建造极为关注,多次邀请有关工程人员到工地视察工程质量和进度。郭历任民盟一、二、四届中央委员,三、五届常委,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第七、八届广东省委会副主委,第九届名誉主委。1989年11月2日,在广州病逝。
上一篇:胡一声
下一篇:萧隽英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