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李忠贵,1956年出生在云南省富宁县郎恒乡吞亨村一个壮族农民家庭。
1972年12月,李忠贵从富宁县卫生培训班毕业,回到郎恒乡卫生所当医生。不久,富宁县发生了大范围的疟疾,病魔像无情的阴云笼罩着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的壮乡山村,死神像一根绳索拴着数千群众的生命。李忠贵的父亲也未能幸免,正卧床不起,但他不是在家照顾父亲,而是背上药箱翻山越岭,走村串寨为群众防病治病,挨家挨户地指导服药,反复检验服药的效果。一位小女孩高烧不退,昏迷不醒,李忠贵守候在身旁为她打针服药,整整熬了三天三夜,直到脱离危险。他一心一意地为病人解除痛苦,不论晴天雨天,白天黑夜,只要有人生病,他随喊随到。几个月下来,他负责的地区疫情大为好转。
1977年1月,李忠贵应征入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担任部队卫生员。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他冒着生命危险,奔跑在阵地和战地救护队之间,抢救伤员20多名,战后部队党委给他记二等功。1979年9月,他被提升为排长,并选送到大连陆军学校深造。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他勤学苦练,严格要求,各门学科均取得优异成绩,两次受到学校嘉奖。毕业分配到黑龙江边防六团后,他克服困难,扎根边防,在冰天雪地的北部边陲奋斗了七个春秋。
1987年12月,李忠贵转业回到富宁县,县安置办征求他的意见,他爽快地回答:“我是共产党员,由组织决定,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就这样他刚刚脱下军装又穿上警服,被分配到新华镇担任民警。分管城区56家旅社、马店的管理和办理流动人员登记。有段时间,这些地方违法犯罪事件不断发生,李忠贵白天黑夜深入调查了解,制定出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使旅店的0、0、-和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治安状况大有好转,使工作走向正轨。他心系人民安危和社会安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一手抓防范,一手抓打击。对危害社会的不法分子,他从不轻易放过。一名不法青年私藏自制火药枪,身带作案凶器,经常在县车站一带抢劫、扒窃,危害群众,闹得当地群众和过往旅客惶惶不安。李忠贵只身一人守候三昼夜,终于将罪犯抓获,从其住处搜出火药枪、大刀、宝剑、匕首和-0凶器,为民除了一害,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1990年9月,在“严打严防”专项斗争第二次抓捕行动中,局里决定,组织力量对六名批捕在逃、多次漏网的-团伙进行统一搜捕。23日凌晨,李忠贵所在的小组负责抓捕两名案犯。他们以迅速动作向罪犯住处包抄,李忠贵一马当先冲到罪犯住宅后,堵住后门,罪犯听到狗叫起身打开后门,妄图再次脱逃。刚一开门就被李忠贵擒获。听说另一名罪犯逃到一公里外的亲戚家里,李忠贵又带几名干警赶去,将睡梦中的罪犯擒获,顺利地完成了抓捕任务。1991年5月,城东四公里处的冷库大山集体山林发生火灾,刚端起饭碗的李忠贵听到广播后,丢下碗筷,同干警们一起一口气赶到山上,同群众一起将山火扑灭。灭火的人群刚离去,突然半山又燃起火苗,李忠贵发现后,又立即转身冲上陡峭的山坡,将火扑灭,最后一个离开。
1991年6月12日晚上10点多钟,四名歹徒在富宁县新华镇益群旅社抢劫旅客钱财后逃离现场。新华所接到报案后,立即行动。晚11点左右,所长简元康、干警施永宏在受害人的指认和旅社服务员的协助下,在县汽车站附近首先抓获了案犯赵直龙。经突击审讯,赵犯供出了参与作案的另外三名罪犯的姓名和住址。县-立即抽调-队、治安巡逻队的11名干警配合新华派出所组成行动小组,兵分三路追捕。
6月13日凌晨1时,李忠贵和四名战友在副所长刘胜昌的带领下,押着赵犯直奔城郊者半村抓捕绰号叫“老飞”的案犯。在赵犯指认下,干警们围住“老飞”的住房。敲开了“老飞”的家门,借着昏暗的电筒光,看见一张十分熟悉的面孔,原来“老飞”就是连续三次被判有期徒刑的抢劫罪犯廖炳福。此犯凶险狡猾。场地太窄,廖犯的两个哥嫂和三个小孩都在旁边。如果当场制服,一旦发生意外,会伤及无辜群众,后果不堪设想。刘胜昌示意李忠贵等几名干警设法将廖犯引出家门。当廖犯被诱到门口外的晒场时,干警施永宏手中的电筒直射在廖犯的脸上,没有料到这个亡命之徒裤包内藏着早已扭开盖的手榴弹。正当刘胜昌上前搜身时,廖犯举着的双手突然放下来,迅速伸进裤包。刘胜昌大声一喊:“他有手榴弹,按住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忠贵以闪电般的速度扑向罪犯,紧紧按住他伸进裤包的右手,并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后面的战友。一声巨响,伴随着廖犯一声绝望的恶嚎,手榴弹0了。李忠贵和他的战友都倒在血泊中。
片刻,受伤的干警终于苏醒站了起来,但李忠贵再也起不来了。干警们以最快速度将李忠贵送进县医院,还未抬上手术台,李忠贵于凌晨3时10分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李忠贵为了千家万户的安宁,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了他宝贵的生命,永远离开了亲人。但他的英名和祖国山河同在,他的光辉事迹永远记在人民心间。为表彰他的英雄事迹,国家-授予他“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张树德)
上一篇:黎天才
下一篇:陶绍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