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观澜
王观澜(1906—1982),原名金水,字克洪,临海县城(今临海市区)天灯巷人。少时放牛、摆摊。后就读北山小学。16岁入省立第六师范预科学习,改名观澜,利用夜晚与假期为《台州日报》抄写稿件,半工半读。1925年,六师学生会成立,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冬,转入中国共产党,任学生党支部书记。
四一二-政变后,转入秘密活动。1927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9年初,转入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继入列宁学院、苏联红军总医院学习。1930年底回国。1931年1月,至闽西苏区任中共闽粤赣特委代理宣传部部长,主编特委机关报《红旗报》,并任闽粤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继任组织部部长,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先后兼任(上)杭武(平)县委书记、汀州市委书记。同年11月,负责筹备并主编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1932年,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在叶坪乡开展查田试点。不久,中央苏区全面开展查田运动,任指导委员会主任。1934年1月,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土地部副部长、中央土地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0月,在红一军团地方工作部工作,随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次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干部团地方工作团主任。越雪山,过草地,历经饥饿、病患,坚持带队前进,到达陕北。10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土地部部长、中央农委主任。1938年,王明、康生诬称观澜是“托派”,毛泽东进行干预,说王观澜经过我十年的亲自考验,这个同志如果不是好同志,我们党内就没有好同志了!次年,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不久,因肠胃病与严重神经衰弱症住院医疗。毛泽东到医院看望,并写了一封长信,鼓励道“既来之,则安之”,“让身体慢慢增长抵抗力”,与疾病作斗争。
解放后,历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兼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党内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发生原则争论,观澜亲至江、浙农村调查,如实向中央报告。毛泽东将其报告批转全国,并提倡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年代,又至河北省徐水一带视察,上 书中央指出“浮夸是万恶之源,欺骗是害人之本”。受毛泽东称道。
“文革”初,遭残酷破孩。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不久,被增补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国家农业部顾问组组长。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年逾古稀,仍积极至农村调查研究。1979年下半年,至陕北革命老根据地调查12个县。1980年春末夏初,还到上海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市作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