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陈范有 名汝良,以字行。陈一甫长子。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十四日生于天津。
1912年入南开中学,1917年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1925年,任启新洋灰公司工程部土木工程师。1933年至1945年,任公司协理。1933年受公司委派南下,在南京主持创建江南水泥厂。1945年抗战胜利后,组建江南水泥总公司,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1950年9月,水泥厂正式点火生产,所制水泥被苏联专家誉为“东方水泥之冠”。
在天津时,还担任过滦州矿务公司董事、副主任董事,开滦矿务局议董等职。解放后,被推选为全国水泥工业同行业联合会主任委员。1952年3月31日逝世于上海。
前不久,由陈克宽、陈克俭编撰的一本名为《“洋灰陈”四代人———中国水泥工业的先驱陈一甫、陈范有影集》在上海出版,从而揭开了中国水泥工业早期发展的一段独特历史,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关注。画册的主人翁———陈一甫、陈范有父子就是安徽石台人。
主创“启新洋灰有限公司”
在天津,上了年纪的人,一提起“洋灰陈”,就知道指的是陈惟壬(字一甫)一家。其父陈序宾(名黉举)为曾国藩所赏识,后推荐给李鸿章为行营支应(其业绩载入《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八)。长兄早卒;二兄陈惟彦(字邵吾),二品衔,军机处存记,曾任江苏候补道四品卿衔、湖南财政监理官、两江盐务;三兄惟庚(字西甫),庠生,直隶补用,直隶州知州署沙河县知县。陈一甫以父荫官直隶,花翎三品顶戴,曾任江苏候补道、北洋海防诸职、东海关监督、农工商部议员等职。洋务运动中后期涌现出的张謇和周学熙,时称“南张北周”,亦和陈氏家族渊源颇深。北方实业巨头安徽东至人周学熙,民国初年曾两度出任北洋0财政总长,是北洋实业的领军人物。陈周两家为三代世交,陈一甫是周学熙创办北洋实业时最主要的助手之一。南方实业巨子张謇之子张孝若娶陈序宾的孙女陈石云为妻,陈家和张家便有了一层姻亲关系。
“洋灰”英文是“Cement”(水泥),当时直译为“细绵土”。素有中国水泥工业摇篮之称的启新洋灰有限公司始建于1889年,原称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从英国手中收回时,因原资本亏赔净尽,企业已名存实亡。周学熙为了挣脱官僚资本的束缚,在此基础上,创办私人资本企业“启新洋灰有限公司”(这可能也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之一),成为我国第一家现代化水泥厂。陈一甫呕心沥血,极力辅佐周学熙,“募商款,增机械,制品日益精美,行销于南洋。”为“启新”的创办人之一,1919年,所占股份占第四位,为主要股东、公司董事,开始担任公司总事务所经理,后为公司驻天津办事处坐办。1927年周学熙不再担任总经理,陈一甫于1932年担任总经理。
由于经营得法,质量上乘,公司所生产的“马牌”水泥多次荣获殊荣:1911年意大利都郎(灵)博览会优等奖章;1915年巴拿马赛会头等奖状、头等奖章;1933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筹委会的感谢状。“启新”由原来的一个厂扩充到四个厂,1914年又兼并湖北水泥厂为分厂(华新水泥厂前身)。1906年至1914年间,销售量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92.02%。
1925年有着专业技术,又有实践工作经验和指挥能力的陈一甫的长子陈范有进入启新洋灰公司任工程部工程师、经营科长。一开始,承担了修建塘沽于家堡水泥海运专用码头的任务,同时参与经营管理,为陈一甫出谋划策。1933年担任启新洋灰公司协理(副经理),独自设计建造了当时国内最大、最先进、产量最高的启新水泥厂八号窑。在厂内装备了国内一流的实验室。所生产的“马牌”水泥稳固占领东南亚市场。这些业绩确立了陈范有在董事会成员中的特殊地位。“洋灰陈”绰号由此叫起。八号窑经历1976年唐山大地震,现仍照常生产,足见当时设计施工之精细、工程质量之上乘。
捐建石台第一所新式学堂———崇实学校
二十世纪初,地处皖南山区的石台县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全县除几所蒙馆、私塾处,没有一所新式学堂。1918年,在外地师范毕业的孙梅轩和桂承之着手创办了当地第一所新式学堂———崇实学校。他们这一举动立即得到了远在天津兴办北洋实业的石台籍人士陈劭吾、陈西甫、陈一甫兄弟及在津、京、沪的石台县乡亲们的大力支持,纷纷解囊相助,并在天津成立了校董会,从此奠定了办学基础。
崇实学校先小学,后初中,再高中,规模越办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皖南各县均有很多青年前来就读。所需资金和设备也越来越需增加。为了充实学校办学资金,陈一甫父子将其家产捐赠充作办学基金。
新式学堂的创建,不仅使家乡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也使当地群众接受到大量时代信息。
永济桥———中国公路史上的壮举
说到陈范有,不能不提到石台的永济桥。
陈范有1923年北洋大学毕业后,曾渴望出国深造。而陈一甫则令其成婚后,赴石台家乡设计、督造永济桥。1923年陈范有受命回到石台家乡,邀其北洋大学美藉教授裴特森指导,并亲自实地勘测,收集各种资料数据,一直到设计施工,一竿子负责到底。其间食宿自理,分文不取。
捐资十三万余银元的永济桥于1923年7月破土动工,陈范有亲驻工地现场,组织指导施工,直到1925年春落成。永济桥桥长590余尺,十一孔,宽四车道,桥质为钢筋水泥结构,所用水泥为“启新”提供的“马牌”水泥,钢筋则为美国货;在桥的东西还各建一引桥,名为“兼济”和“同济”桥。这在当时可谓是我国最早、规模较大、设计先进的混凝土结构大桥,成为中国公路史上的奇迹。《清史稿》这样记载:“于县境修巨桥跨舒溪,亘六十余丈,便行旅。”
永济桥的建成,是陈范有将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成功尝试,为他以后主持建设、建造各项工程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使他声名大振。1928年,时任国民0交通部长的曾养甫辅佐张静江先生主持全国建设委员会,力荐陈范有任浙江省公路局副局长,陈范有以养亲故谆辞不就。
可惜的是永济桥在1959年修建陈村水库时,连同古老的石台县城淹没在烟波浩淼的太平湖中。
江南水泥厂———东方水泥之冠
为建厂征地惊动国民0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委员长的,“洋灰陈”可谓古今中外第一人。
南京市档案馆现存的陈立夫与陈范有、陈公博等为征地事往来的信件,向世人披露了江南水泥厂创业的艰辛。
1935年3月,240人的股东大会决定将240万应分股息作为新建厂股本,指派陈范有负责筹建江南水泥厂。地点选在南京近郊江宁县的栖霞山。因其地形险要,水陆交通便利,为国民0的江防要地,多个水泥厂曾多方设法购买,但均未获得成功。陈范有通过北洋大学同学陈立夫等人的关系,经蒋介石同意准予建厂。陈立夫还帮忙致函实业部长陈公博协办公司登记等手续。在征用过程中,陈范有周旋于当地土豪劣绅和-0之间,最终买下栖霞山东麓二千四百余亩土地作为厂址。
就在江南水泥厂开工生产时,日寇逼近南京,陈范有考虑水泥厂一旦完整落到日寇之手,生产出的水泥用于侵华军事工程,自己将成为千古罪人。便拆下关键部件藏匿起来,留下少数人护厂。
1941年春,三井洋行受日军部委托来江南水泥厂逼陈范有签订合作契约,遭拒绝。1943年7月,日军部便以山东张店(今淄博)制铝厂急需扩大生产飞机原料为由,无视董事会的坚决反对,组织日本技术人员和工人强行拆除、运走水泥厂的机器设备。到1944年7月,江南水泥厂被肢解殆尽。1944年2月3日,延安《解放日报》二版刊登了这一消息,在“敌‘没收’沦陷区工厂”的标题下报道:“栖霞山之江南水泥公司原为中国一大水泥厂,素赖南京电力公司高压电流进行生产。敌因要求该厂与敌合作经营,遭该厂拒绝……敌近以前线缺乏水泥,企图没收……乃用‘借用’名义向该厂接洽,并声称如不应允,即由‘国家’没收,以供军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行政院长翁文灏曾拟聘任陈范有为资源委员会委员,被陈婉言谢绝。1946年12月25日,董事会决定由陈范有(时任常务董事)兼任江南水泥厂总经理,并在上海成立江南水泥厂总公司。上海安达纺织公司总经理刘靖基(后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名誉副主席、上海工商联合会会长)等为常务董事辅助陈范有全面管理。
沪宁解放后,陈范有任中国水泥工业同行业联合会主任委员。为尽快生产出高质量的水泥支援国家建设,他致函南开中学的同学———周恩来总理请求解决供电问题。在周总理关心下,1950年一条66千伏输电线路架设完工。同年9月17日,历经十多年磨难的江南水泥厂终于开工生产。10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实行统购、包销。11月,第一批1000吨水泥发往甘肃油井使用的封油井水泥,不仅弥补了中国高标号水泥的空白,而且对抗美援朝和粉碎帝国主义的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当年生产出1.5万余吨水泥。1951年年产水泥15万余吨,1953年产量达22.6万吨,超过了原设计年产20万吨的生产能力。后来经过技改,最高产量达到60万吨。通过专家治厂和强化管理,江南水泥厂生产的“五羊牌”、“钟山牌”水泥因其优质、高标号、低成本而闻名于世,供不应求,被来华的苏联专家誉为“东方水泥厂之冠”。
一九三七,创办南京最大的难民营,随着“八一三淞沪战役”逐步降下帷幕,南京成为日寇的囊中之物已是早晚的事了。而1937年10月,江南水泥厂已基本建成,正在试运转,由于战事紧迫,1937年10月23日,陈范有写信指示厂领导:对外不宣布开机。并以工厂尚未建成、资产仍属供货方为由,要求供货方派员至厂保护其财产。
12月13日,日寇制造了举世震惊、骇人听闻的-。南京沦陷后,成千上万的难民四处逃亡,地处南京郊区的江南水泥厂成为避难场所。在陈范有和江南水泥公司董事会的提议下,在工厂中成立了由制造商德国人卡尔·昆德、丹麦人辛波与厂里留守的三十名职工组成的留守组,并委托卡尔·昆德任代理厂长,在厂区悬挂德国和丹麦国旗,实施“以夷制夷”方略。请昆德利用他的德国国籍的身份以及江南水泥厂重要的工业地位与日寇斡旋。陈范有则指示厂领导妥善安置难民,以骨肉之情积极给予难民各种救济和援助,有效地起到了保护难民的作用。在长达半年时间内,使三万多同胞免遭日寇-和蹂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遣返战败国侨民回国时,卡尔·昆德处境困难,陈范有等董事会负责人见到他的来信后,要求江南水泥厂领导给南京市0专门打报告说明原委,最终将他们一家留了下来,一直工作到1950年回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江南水泥厂被国民0看中,指定为遣送日本战俘回国的集中营,曾有投降日军一万余人住在江南水泥厂厂房内,其中最高军衔者为中将。日本战俘在此关押的时间半年左右。由难民营而成战俘集中营,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真理。
把自己的家业全部交给国家
1952年陈范有不幸逝世。他立下遗嘱,将自己和子女名下的1004500元股票无偿捐献给国家,还将自家楼房和北京、天津、北戴河、上海、南京等地房产上缴0,不给子女留下任何遗产,鼓励子女自强自立,做国家有用之才。
上一篇:胡璋
下一篇:陈一甫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