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侨
郑侨(1132年 —1202年),字惠叔 ,号回溪, 史学家郑樵之侄,汪应辰之婿,兴化县兴泰里龟岭(今仙游县象溪乡菜溪村北溪自然村)人 。 幼时聪慧,勤奋好学。乾道五年(1169年)殿试状元,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赠太师、封郇国公,谥忠惠,祀乡贤祠。善行草,着书衡,作有《书史会要》。
官至参知政事,赠太师,封郇国公。谥忠惠。善行草,着书衡。作有《书史会要》。因受家族传统和文化氛围的影响,郑侨自小就有雄心大志,他勤奋好学,先后在县学、军学、国子监学习。宋乾道五年(1169),他在京城临安考中进士。殿试时,孝宗钦点他为状元,他的名字一下子誉满京城,也传遍家乡。
他被孝宗委任为镇南军节度判官,协助知军治理地方。其时镇南因收成不好闹饥荒,他便提出十多项救荒措施,后来被定为法令,从而帮助百姓度过了荒年灾月。乾道八年(1172),他被孝宗任命为校书郎,又转著作佐郎兼国史实录院官吏部司封。过了不久,他向孝宗上疏,要求到地方任职,孝宗准奏,提举他为江南西路常平茶盐。
淳熙八年(1181),淮浙一带饥荒严重,孝宗思忖:若派一员“常平官”前去恐怕无济于事,必须选择一位能干的要员去赈灾。孝宗想来想去,认为只有郑侨能担当此任。这时郑侨还在家乡守丧,接到孝宗的诏令时,刚好服除,他立即赶回临安。见了孝宗,他首先劝皇上要“责躬求言”,然后请求调拨四万石大米赈济饥民。赈灾粮食运抵淮浙后,这一带饥民才赖以存活,且没有成为流民。
在当时,“淮盐赋入甲天下”,但年久积弊,竟亏负数十万缗。郑侨对盐赋进行了整顿,只一年时间便扭亏为盈,积累了三百九十万缗。此外,他还发动百姓疏通漕渠五百余里,为民办了一件好事。孝宗获悉郑侨的政绩后,龙颜大悦,欲召他为言官,可适逢郑侨丧妻。不久,孝宗诏他入京城为礼部郎中兼太子侍讲,淳熙十一年(1184),又迁他为中书舍人。
淳熙十四年十月,高宗崩于德寿殿。按古制,孝宗当衰服三年,但他想终止丧制,郑侨就参稽古今,力求至当。当时孝宗在德寿宫,百官五上疏表请孝宗还内听政,但郑侨说:丧不离次,这是礼,今虽不能如古,岂能以此请第听政为词?他奏请孝宗追复古制,缟素三年,而吊者不易服。孝宗很是偏爱郑侨,让他留为左庶子兼权给事中。
郑侨不但正直敢言,而且不避权贵。当时孝宗要为宫中婉容陈氏父升官,下诏书让郑侨起草,郑侨认为这是仗势迁官与用人唯亲,断然封还孝宗的亲笔诏书,不予办理。但他为孝宗所写的诏书,训辞有体,天下诵之。
淳熙十五年(1188),孝宗派郑侨为金国贺正使。郑侨到了金国,正值金主卧病在床,金国宣徽使为了侮辱宋国,就叫郑侨从东面阁门投书,郑侨持书站立于大门前说:“东上阁门,那是臣僚上章之所,我奉大宋皇帝书来,须从此门投进,辱命之罪,死不足赎。”争论一直到下午,金国臣僚知他志不可夺,便令归馆,及暮,又遣吏威胁,郑侨始终不屈服。金主无奈,只好以礼待他。不久他被召回,行至中山,便闻金主丧命的消息。
他回到宋国时,孝宗已禅位给光宗。光宗对郑侨说:“卿守节不屈,举措得宜。”并授他为侍讲,修撰实录,不久又升任为吏部尚书兼侍读。他常向光宗进谏,要“进德,孝敬,问学,亲君子,远小人,广言路,惜名器,修政重令,爱民节用”。
绍熙三年(1192),郑侨以显谟阁学士知建宁府。他“平决无滞”,减轻赋税,很受光宗称赞,接着移知福州,他又“简静致理,罢义仓和粜之需,减古田偏重之赋”。不久被调任建康知府。时建康久旱,粮食歉收,他“蠲赋招商,公私融变”,百姓被救活了很多。之后他进龙图阁学士。
绍熙五年(1194),宁宗即位后又召郑侨为吏部尚书,不久进同知枢密院事,庆元元年(1195),又进参知政事。他登二府,“愈益感奋”,“不市恩,不干举,不立党,不私好恶”,以“清静和平辅天子恭默之治”。庆元二年(1196),进知枢密院事,为收复失地,他积极选将练兵,参与军务讨论。庆元三年,他上疏宁宗恳请辞位,宁宗手诏留他,授资政殿大学士,复知福州。上任前,他向宁宗辞别,并奏请宁宗“平国论而无偏听,严边防而无轻信”,言辞极其恳切。宁宗十分器重他,后来要他再任建康知府,但他力辞不就,仍然请求致仕还故里,宁宗只得以原官提举洞霄宫。郑侨还故里后,再次上疏告老,于是以观文阁学士致仕。
嘉泰二年(1202),郑侨卒于故里,终年70岁,宁宗追赠他为太师,谥忠惠。他一生孝友端重,简淡无欲,所为皆有常度,故受知三朝,深见倚重。其父宋禧赠太师祁国公,兄万卿同举礼部,弟偶亦贡于乡。郑侨善草书,著有《书衡》三篇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