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尚云祥(1864—1937),字霁亭,山东乐陵县寨头堡乡尚庄人。自幼习武,精通功力拳,尤精形意拳,后为形意拳名家之一。有“铁脚佛”之称。其武功蜚声中外,国外有载,国内戏剧、小说、传记均有记载。
尚派形意拳,是以清末民国初期我国形意名家,山东乐陵人尚云祥先生传授与演练的形意拳而命名。他的弟子与女儿把尚派形意拳传遍全国,济南尚派形意是由尚云祥先生的弟子韩伯言先生所传授的一支,2012年被济南市政府批准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派形意探源
尚云祥先生自幼喜好武术,先学“功力拳”十年有余,后败于形意拳,因此他后来用了三年的工夫才寻得李存义先生学得形意拳,后来尚云祥又得形意大师郭云深先生指教,学习更是用功,不管春夏秋冬还是酷夏严冬都在北京的鼓楼下苦练,终成一代大师。
尚派形意拳济南传承人梅殿修介绍,尚云祥师爷刚开始想跟李存义学拳,李存义武功高,又有文采,能出书立传,外貌言谈也潇洒。尚师爷个头不高,又不大认字,所以李存义刚开始没有收他。为了学拳,尚云祥跑到李存义的老师刘奇兰家中,耕田种地,免费打长工。刘奇兰见这孩子挺招人喜欢,又赶不走,就教了他一套崩拳,尚云祥就一边干活一边练拳,练得很不错。刘奇兰对他说:“我年纪比较大了,收你也不合适,你找李存义学拳吧。”听到尚云祥说李存义不收他,刘奇兰就给李存义写了一封介绍信。从这以后李存义才收尚云祥为徒。
尚云祥曾为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看家护院,还捉拿过京城大盗康小八、清代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罪犯,曾随师父李存义抗击八国联军,为推翻清代皇朝建立共和在天津设擂一百天结交天下武林豪杰,他还在北京的朝阳大学、蒙藏大学等学校教授形意拳。
尚云祥两次奔赴山西向山西形意大师车毅斋、宋世荣请教,最后他将所学与山西等地的形意拳相互结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后人把他传授的形意拳称为尚派形意拳。韩伯言先生带入济南
韩伯言是尚云祥晚年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出身大富大贵之家,四九鼎革以后难免大起大落,一生坎坷。韩伯言先生将尚派形意带到了济南,先后教授了刘文慈、任怀珠、时延月、沈西刚、梅殿修、王法兴、乔-等形意弟子。
“那时拜师不同于现在,想跟谁学跟谁学,韩伯言先生之前是有老师的,他先拜孙成龙学习长拳,后来孙老师推荐他去北京找尚云祥学习形意,而尚云祥也是写信征得孙成龙同意后,才收韩伯言为徒。”梅殿修说。
1928年至1934年,韩伯言是朝阳大学的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师从尚云祥学形意,学成后回济南料理家族事务,总想着有一日家事告一段落,就能回来随侍师父左右。可是等到他三年后回到北京,与尚云祥同住一院的尼姑告诉他:你师父死了。韩伯言当场昏厥,醒来痛哭不止。随即他找到师母和师妹尚芝蓉,打算给他们在北京买一座宅子。不幸碰上战乱,一别再见数十年过去了。晚年的尚芝蓉对韩伯言的孙子韩愈多有指点、提携。
韩愈口述,徐皓峰、徐骏峰所著《武人琴音》一书讲的正是尚云祥的弟子韩伯言一脉的故事,书中提及韩伯言“文革”时期被批斗,他采用的方法是:你批你的,我站桩就好,一站一两个小时,站完批完,神完气足——这是一个修行者的境界,顺境逆境、不改初心。对于上门前来求绝传、秘招的人,韩伯言说:“功夫深了,身体要求舒展,结构要求改变,此时师父给掰掰按按,塌腰落胯立刻打到,就这么简单。是坐享其成,不是刻意追求。”学形意得知道关隘
韩伯言先生有很多武艺得到了尚云祥先生的独授,其中就有著名的“老猿挂印”。电影《一代宗师》中,马三凌空飞膝打死宫宝森的那一招就叫“老猿挂印”,宫老爷子说:“老猿挂印回首望,关隘不在挂印,而是回头。”马三当时没有听懂,以为师父动作慢了,最后被宫二用绝招“叶底藏花”擒住头才终于明白师父的用意。
“尚云祥先生独授给韩老师一套猴形十三式,我观看视频和国内的诸多比赛,发现全国除了我们济南尚派还没有别人用过。”梅殿修说。关隘也称关卡,是老辈练武者的交流方式。“关隘说透了,习武就很容易,如果老师都说不透,学生就更不明白了,能否点透关隘,就是名师和普通师父的差别。”说起关隘,梅殿修讲起了师爷尚云祥的一段亲身经历。
自从拜了李存义为师,尚云祥的功力突飞猛进,在武林中渐有名气。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听说后,特意到北京看尚云祥。郭云深说:“你拳练得虽好,但有些地方不知道关隘,你要知道关隘,才能有更大的突破。”指点之后,郭云深把自己的三个绝技——“大杆子”、“丹田气打”和“半步崩拳”传授给了尚云祥,尚云祥在北京的钟楼下苦练拳艺,一练就是十年,自己的买卖都赔掉了,只能到兵营中打扫卫生,混些饭吃好继续练拳。练形意拳特别(损布鞋,几天就会弄烂一双鞋,后来尚云祥干脆赤脚练拳。他练一趟拳,把地上的砖石都磕碎了,人们也为此给了他“铁脚佛”的称号。
此后,尚云祥的崩拳日益精进,得到同道中人的认可,郭云深有“半步崩拳打天下”的美名,尚云祥也有“半步崩拳打遍黄河两岸”的美誉。
上一篇:董芸
下一篇:华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