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半残
李半残是山东省有声望的老画家之一,离开我们已经近三十年了,他毕生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培养了许多美术人才,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李半残原名李粹笃,字子纯,笔名思健。清光绪三十年(1907年)出生在今莱城区辛庄镇东照林村一个农民家庭里。父亲李荣光上过几年小学,聪明过人,不仅写算明白,还擅长写字绘画。正月十五画花灯、白公事画扎彩,他比别人画的高明。每当作画,幼年粹笃总左右不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粹笃上有二兄二姐,长兄延笃字松年长他12岁,粹笃读初小四年级时,长兄已在省城一讲习所毕业,到济南聋哑学校当教员。二兄安笃读了几年小学已回家种田。父亲见粹笃上学有出息且爱好广泛,决心供他上学将来好成才。1921年2月考入颜庄高小,三年高小毕业,于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年制莱芜中学。四年中学在各科老师的培养指导下,粹笃得以全面发展。不仅主要功课学得好,音、体、美各科尤其学得好。音乐已学会识谱,唱京剧,亦能京胡伴奏。体育当上了篮球队长,班赛、校赛少不了他。美术更佳,已有小先生之称。先生教画,往往叫他先作画示范;先生指导作画,有时叫他帮忙。时任美术老师姓王(不记得名字),写意花鸟颇有工夫,求画者多,老师往往应付不暇。后来,王老师即指导粹笃代他画,然后老师题款加章赠人,这在同学中是个公开的秘密。
1928年2月粹笃中学毕业,考入济南爱美艺术师范学校。在这所艺术学校里,粹笃直接受教于画家瞿园初(-之父),瞿老师学识渊博,画路广泛,造诣颇深。虽跟瞿老师只学习两年,但所学较多,受益匪浅。几十年后他仍这样回忆:“当时,瞿老师是我最崇拜的老师,他的国画课讲得好、讲得精,善于启发、开发学生的思路;他指导作画如画龙点睛,笔笔点在要害处;他既教书又教人,引导青年读进步书籍,宣传忧国忧民的革命思想,这在当时知识分子政治上彷徨的年代是难能可贵的。”他在瞿老师身边也可以说是得意门生。
1930年1月,粹笃艺术师范毕业,回莱芜中学任教半年,是年暑假又考取了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山水画系(后改为北平美术学院)。时下,父亲已去世;两位兄长已有4个孩子,本人也已结婚,上有0,全家11口人的生活靠长兄教书、二兄种地来维持;再加上在外上学花销多,家中已欠债,日子吃紧。二位兄长想婉言劝阻,见一心求学的三弟执意要去,只好依从。抵押好地2亩带上120元抵押金作学费,步入国立北平艺专。时山水画系主任陈半丁、教授齐白石、花卉教授于非闇、人物教授徐衍分……各科皆由大家名流执教。学校教学严谨,目标是,最高学府培养一流学生。学校重视系统理论教育,以正确理论指导绘画实践;更重视绘画实践教学,强调只有多写多画,才会有真功夫真本领。
白石教授特别重实践,一再告诫学生:“作画之道贵在形神兼备,有形而无神,失之呆板;无形则神无所倚,然则形神安在?在乎熟尔,唯诸君师造化,勤练不辍,则传神之手生矣。”对大师的教诲,粹笃心领神会,努力实践之。上临摹课,白石等大师将历代佳作及自己的得意之作带入课堂,规定不得靠近,不得手摸,不得损坏,违者罚款。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之后,让学生临摹。先生要求愈严,学生观察愈细,临摹愈真切。指导学生到名山、大川、农村写生,则引导细细观察生活,品味揣摩自然对象潜在的规律,感受物象的差异和内在特征,去领味山、水、云、树、城乡风貌的神韵。通过写生进而进行多方面的创作。粹笃身出寒门,自知求学不易,生活特别艰苦,学习格外用功。这一时期,往往因家庭供给不及时而节衣缩食,到毕业时竟累计欠生活费200元,是长兄从西沟村油坊高息取出200元寄来方可离校。回家时与淄博的两名校友同行,来到济南,三人的路费全光,怎么回家呢?还是淄博同学急中生智,让粹笃画国画,他们到商号中去卖,解决了途中生活费和交通费。几年深造大有长进,深得白石和诸位大师的笔墨工夫。不管山水,还是花鸟,无论临摹还是创作都得到大师的充分肯定。同时,中画、西画、多种画无不涉猎,均打下坚实的基础。
1934年暑假国立北平艺专毕业后,他到惠民中学任美术教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回到家乡,他投笔从戎,到-山东省0第三巡回宣传队工作,毅然奔赴抗日前线。1939年农历五月初八在沂水县东里店(今沂源县)一次敌机轰炸中,左手和腿部不幸负伤,幸有一姓公名沛义的老人相救,并设法送往一家教堂医院治伤,待伤基本痊愈,于11月底,由一八路军在医院的地下人员名叫徐树华的同志帮助避开日本人的监视护送回家隐蔽养伤。康复后改名为“半残”,笔名“思健”。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在鲁中大众画报社、鲁中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等单位担任美术或美术工作。他出刊画报,常因战时美术人才少,稿件不足,为充实稿件,其间他以奋发、向众、辛木、思健等为笔名,发表了大量作品,以扩大战时宣传,显示革命队伍内部有人才。为了配合战斗任务,他还创作了很多反映现实斗争的连环画作品,还画过许多墙头壁画和舞台布景、年画等。
1949年李半残到泰安一中任教,直到1965年退休。1950年入党,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美术人才。同时进行了大量美术创作,以连环画、宣传画等多种形式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为宣传增产节约、抗美援朝、婚姻法、“三反”“五反”、三大改造、互相合作等做出了贡献。在教学上他是多面手,期间教过英语、体育等课。校长孙备五曾经戏言:“我们一中的体育老师都是半残。”他还向“八一”篮球队输送过队员,回校后对他说:“我用你教的单手上篮打遍了全中国。”退休以后,泰安地区女子队练球,见到李半残老师,队员呼“-,来一个!”队员传球他上篮,一连十余球连进投中,博得一片喝彩。
1973年泰山管委会返聘他到管委会为泰山作画。历时3年,他先以两年半分四季写生,不顾年老体弱,偌大的泰山踏遍每个角落;后以半年时间作画,他费尽心血,绘其形,皴其质,点其神,染其韵,几易其稿,最后绘制出鸟瞰泰山名胜图。这幅“五岳独尊”之巨幅山水画,曾先后8次出版印刷,每次16万份,是海内外游泰山者不可多得的泰山名胜图和导游图。1978年10月30日因病去世,终年71岁。
李半残的画路很宽,尤擅山水。所画山水用笔老辣,巍峨险峻,气势雄阔,匠心独具,最负盛名。1959年国庆10周年大庆,省文联举办大型美展,李半残参展作品为巨幅山水画《泰山新貌》,此画与于希宁之巨幅梅花并列,展于展室迎门显著位置。评委分组,于希宁任花鸟组组长,李半残任山水组组长,足见李半残在山东画坛地位之显赫。1964年出版《山东国画选》,共选用46位画家50幅国画,李半残的山水画当然入选,其国画泰山的题词是:“如泰山恒秀,似松柏长青。”晚年所作巨幅《泰山名胜图》更为他的传世代表作。半残画山水,确有与众不同的笔墨工夫,画石能显出质地之坚硬,画松柏则画出松柏之苍劲,这自然不是一日之功。20世纪60年代山东画院黑伯龙教授来泰安,曾经向李半残求教,他说:“画山水难,画泰山更难,我怎么也画不出泰山石之坚硬,泰山松柏之苍劲。”画家相遇,自然要切磋笔试一番。这一时期,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也来泰山,当时泰安地区文联安排李半残作为全权代表迎接并陪同登山,而后在岱庙以泰山为题现场作画表演,看了李半残所画泰山,潘大师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半残的花鸟画也颇具功力,风格俏丽而潇洒。其高超的笔墨技艺上追徐渭、恽寿平、八大山人,下承齐白石、陈半丁、于非闇诸家,造型准确,笔墨精到,既给人视角的愉悦,又能给人精神上的感动。20世纪60年代初,泰安有一家工艺美术社常派人来求教花鸟画技法。一次他边谈边作示范,寥寥几笔画了一幅兰草,未落款署名就让他们拿去,美术社将此画至于门头迎门墙上,不久即被慧眼相识。贵州书画院几名师生来泰山见到这幅未署名的画仔细观赏,说这寥寥几笔内涵丰富,不是一般工夫,询问老师尊姓大名,美术社只好以实相告,贵州画院师生竟然登门求教。半残画鹰大有白石笔法,堪称一绝,友人多有求赠。工笔画鸟形态各异,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也远近闻名。
半残作画不讲条件,有条件作画,无条件创造条件同样作画。战争年代钻山沟,哪有作画条件,但只要有笔有纸有水有砚就能作国画,鲁中大众画报刊登的许多作品就是他在山沟里创作的。兖州战役胜利结束后,他亲手为庆祝大会绘制了巨幅毛主席像,并与战友高兴地在像前合影留念。1947年继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之后,华东野战军要召开万人以上庆功大会,主席台布置要庄重严肃,并要悬挂毛主席、-像,画像的任务就落到半残同志身上。没有炭笔,半残以柳条燃烧自制炭笔,将宽白布用木框固定绷紧作画面,画出庄重严肃的巨幅领袖像,保证了庆功大会如期进行。1950年2月,山东省0在泰安为已故省参议会参议长范明枢老人召开追悼大会并举行移葬安葬仪式,家中仅找来一寸褪色遗照,仍由半残同志以上法画出范老遗像举办追悼会。
半残同志是早期省美协会员、省文代会代表,作品多次出版和展出,慕名前来求教求画者较多,他从不厌烦,总是平易近人,以诚相见。求教者有去课堂求教,有到办公室求教,还有到家庭求教。求教的人有学生、教师、干部,有低身份,也有高身份,络绎不绝。只要时间允许,不论身份高低他都能有问必答,或亲自动笔指教,让求教者满意而归。这里还有个县长磨墨的小故事。1964年于光调莱芜任副县长,每到泰安专署开会,即到一中李半残老师那里拜望,还带上自己画的国画到家中求教。半残同志当面指教,于县长还要求动笔演示并主动磨墨。半残同志不忍心让县长磨墨,说:“不敢当,还是我来吧,别忘了你是县太爷呀!”于县长边磨墨边回答说:“在这里,你是先生我是学生,先生作画学生磨墨是合理分工。”说到这里二人同时哈哈大笑起来。当时任大众日报社美术的刘晓刚,在鲁中大众画报社时是半残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每到泰安必来拜见,更多的是求教。他求教花鸟画技法,半残在百忙中画出各种花鸟画技法,汇成一本取名《画谱》给刘晓刚寄去,刘晓刚如获至宝,予以珍藏。
至于慕名求画者更是应接不暇,上上下下、亲朋好友到处都有,还有领导、同学、亲朋介绍来的,半残从不心烦。他把求画者的名字记在小本子上,大有负债之感,早起晚睡挤时间画,过一段落,还一部分“债务”,他才感到轻松一下。至于一些深交、故友,如原山东省公安厅厅长薛锐、原-副部长邹鹏飞、原山东省副省长王新奎等,不光作画还安排子女挂号寄去。为作画每年投入不少,但从未收求画者一分钱。
半残一生淡泊名利,只讲奉献不思索取,更是他精神品质的高贵之处。
他淡泊名利。像他的学识和在美术上的造诣,省内屈指可数,本应在更高的层次上工作,而他安心当了一名中学教员。大众日报社成立,选美术,按说非他莫属,然而他先一步离开鲁中画报社当了中学教师,由他人担任。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山东师范学院,组织上曾要调他到师院任美术教授,当时的行署专员,他中学时的同学刘舜卿为了泰安需要将他留下。事后转告,他表示服从组织安排,未提任何要求。1957年他风雨同舟的老同事,泰安一中校长孙备五同志调曲阜师院任院长,如有到大学工作的要求,说一声也能办,他也未提要求。
他只讲奉献,不思索取。还是在鲁中画报社时,有的同事家属来找,同事出发了,他将自己的钱让她带回,解决家庭困难。刚到泰安一中时实行供给制,老师们工资收入很少。半残因向报社、杂志投美术稿件多,月月有稿费,可这些稿费很少带回家,大部分交到伙房帮助老师改善了生活。有一次开晚饭,半残老师的长子李根实见一个同事从伙房兴高采烈地跑出来,边跑边说:“今晚改善生活,蒜薹炖鱼块,不要票,是半残老师的稿费给大家改善生活!”在生活水平较低的50年代初,这可真算得上美餐一顿,然而这些家里人只是事后知道的。1950年10月美帝悍然发动侵朝战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发动捐献飞机、大炮,半残慷慨解囊捐款100元(相当于3个多月的工资),在一种百名教职员中他是第一名。1956年工资改革,他定为中教四级每月84元,退休后按80%每月67元。“0”后期,返聘他到泰山作画,仅补上退休差领原工资,他也不计较。三年艰辛,踏遍青山,绘制出的巨幅泰山名胜图,一版再版上百万份,仅给了他100份作稿酬,他仍不计较。
半残原配郑氏、继配许氏生有5子2女。家属子女户口1949年迁出,1959年又响应党的号召迁回农村。半残终日忙碌,无暇管教子女,管教子女的任务大部分落到家属身上。按照他的交往关系,安排子女算有条件,然而他不求人,不去花那份心思。他主张孩子长大成人要凭自己的真本事吃饭,他相信“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直到退休后,除四子代实考学出去当了教员,长女科实接班当教员,其他子女全在农村。
半残离世已二十余载,然而他那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精神,令人可敬可佩的高风亮节,永远留在人民心里。在他逝世20周年之际,当年伴随身边尔后长期担任大众日报美术的刘晓刚同志以《齐鲁老画家李半残》为题,撰写悼文,在齐鲁画刊上向读者介绍了他的生平业绩。我省出版的《山东名人录》把他列入山东名人,与万里、-、吴伯箫等同样载入历史史册。如果李半残在天有灵,也应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