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白英(1363—1419年),字节之。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山东汶上颜珠村人,后迁居汶上彩山。白英是运河上的一位“老人”(10余名运河民夫的领班,不是指上年纪的人),治水、行船经验相当丰富,十分熟悉山东境内大运河及其附近地势、水情。因治河有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被追封为“功漕神”,建祠于南旺。清雍正、光绪皇帝追封他为“永济神”和“大王”,受到人民敬仰。
白英自幼聪慧好学,早年以耕田为业,十分了解汶上的地理水势。相传明初运河水量不足,航运船只受阻,朝廷为此非常焦急。就在这时,白英挺身而出,承担了寻找甘泉、疏通运河的任务。他带领官兵沿运河而行,突然止步,指地跺脚,平地喷出一口泉水,很快涨满了运河,使航船顺利通过,解除了人们的疾苦。此虽系民间传说,但据史书载,白英不仅治水知识渊博,而且为人正直,不慕名利,老百姓热情地称他隐逸君子。
著名京杭大运河为历代漕运要道。明朝洪武年间,黄河在原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地)决口,汹涌的黄河水漫过曹州流入梁山一带,淤积400余里,切断了明朝南北水路大动脉的运河。南北漕运的瘫痪,使朝廷百官、平民百姓,无不为之忧虑。济宁州潘叔正奏请朝廷尽快疏通河道以解百姓之苦。工部尚书宋礼受命同督都周长、刑部侍郎金纯等带领济南、兖州、青州、东昌等4个府的25万民工,对会通河水系进行了大规模治理,但因会通河水源不足,没有根本解决漕运问题。
宋礼在治理会通河受挫后,便布衣微服出访,寻求治水方略。他来到汶上城北,适遇白英。白英对运河的治理,早已思考了10年之久,并对运河进行过勘察,掌握了山东境内运河一带的地理水情,及运河漕运受阻的主要原因。他见宋礼秉性刚直,真心诚意请教,便决定出山帮助宋礼治河。
白英根据会通河的地势水情,提出了6条治河方法。以汶水作水源,筑堤引水,西注运河地势最高的南旺,然后向南北分流。其中六份北流到临清,接通卫河,中间设水闸17座;四份南流至济宁,下达泗、淮,中间设置水闸21座,从根本上解决会通河水源不足的难题。
宋礼采纳了白英的建议,按照白英设计的图纸组织施工。经过民工历时9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开掘汶上济宁段运河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连,湖湖相依,汇成一派巨大水系。白英治水的成功,使明、清两代600余年间航运畅通无阻,尤其对当时的南粮北运发挥了很大作用,最高年运粮达500万石。有力地促进了明、清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治理运河工程告竣后,白英随宋礼进京复命,因劳累过度,行至德州桑园,不幸呕血去世,时年56岁。运河两岸百姓闻讯,无不为之悲痛,白英的事迹和英名永远留在运河沿岸人们的心中。
上一篇:何伟
下一篇:王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