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穆修(979—1032年),字伯长,郓州(今山东省郓城县)人。北宋初文学家,以散文著称。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穆修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幼时就好学不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推崇董仲舒、韩愈的道统,不专注于章句之学。10岁时即随父仕宦南北,过迁徙不定的生活。宋真宗景德末年,穆修旅居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应试不第。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赐进士出身。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调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司理参军。由于穆修才华卓异,不敷衍奉迎,故深得郡守赞赏,而通判却深忌之。当郡守因病告归时,通判乘机使人制造假证,诬告其罪,被贬为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参军。他在贬池州途中,暗自奔赴京师,叩登闻鼓诉冤,幻想宋朝廷为他平反昭雪、伸张正义,但他失望了,遂于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正月,至池州任所。后来,穆修的岳父出知池州,将其冤情上奏朝廷,恰逢原泰州通判死去,受谴于朝,穆修免罪得释北回,并迎母亲居京师。穆修家境素来贫寒,且上有0,下有稚弟,老少10口,仅仰其一身,所以穆修栖于京师,靠平日旧游周济,境遇极其不佳。其母死,他自负榇以葬,不请僧侣作佛事。大约在宋仁宗天圣三、四年(1025—1026年)间,穆修补颍州文学参军,后又徙蔡州,不久,病卒。他经过宦海坎坷,长期旷废,仅取得一个俯仰上司鼻息的小吏之职,这对他的卓异才华和早年的理想,简直是冷酷无情的嘲笑。
穆修“性刚介,好论斥时病,诋诮权贵,人欲与之交结,往往拒之”(《宋史·穆修传》)。宋仁宗天圣初,张知白知毫州(今安徽省毫县),当地一豪士出资造佛庙,张知白使人请穆修撰写记文,记文写成后,不书写那位豪士之名,豪士便以重金贿赂穆修,求载名于记,穆修投金庭下,遂促装去郡。豪士谢之,穆修终不受,且曰:“吾宁糊口为旅人,终不以匪人污吾文也”(《宋史·穆修传》)。有位宰相,器重穆修之才华,欲结识他,且将用为学官,穆修终不往见。通过以上所述穆修拒豪士贿赂、不记其名以及不拜见宰相两事,便可看出他耿直刚介、不献媚权贵的性格、情操。
穆修学识渊博,能诗善文。他继柳开、石介之后,提倡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比较朴实的古文,反对在当时广为流行的形式主义的西昆体,对宋代文坛起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他以自己的诗文创作,实践其文学主张,虽成就有限,无法与后来的诗文大家相比,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在较寂寞的宋初文坛上,穆修是值得重视的重要作家之一。《宋史·穆修传》云:“自五代文敝,国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在反对宋初形式主义的西昆体的斗争中,穆修极力提倡古文,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在《答乔适书》一文中指出:“夫学乎古者,所以为道;学乎今者,所以为名。道者,仁义之谓也;名者,爵禄之谓也。然则行道者,有以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有其道而无其名,则穷不失为君子,有其名而无其道,则达不失为小人。与其为名达之小人,孰若为道穷之君子?……学之正伪有分。则文之指用自得。”穆修强调道的作用,主张文为道用,重视作家自身品德的修养。他从道统观念出发,阐明了“行道者有以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的道理。他推崇韩愈、柳宗元,大力提倡韩、柳古文文风。如他在《唐柳先生文集后序》中说:“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国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专雄歌诗,道未及其浑备。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伟,制述如‘经’,能崒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非二先生之文则谁与?”从中可以看出穆修对韩愈、柳宗元的敬慕之情及其提倡古文的苦心。穆修一生虽穷困潦倒,但推行韩、柳古文,却不遗余力。《宋史·穆修传》指出:“修虽穷死,然一时士大夫称能言文者,必曰穆参军。”欧阳修对其开宋古文运动以救时弊之功,更为称赞。
宋仁宗庆历年间,祖无择将穆修所著诗56首、文(包括书、序、记、志、祭文等)20篇,编为《河南穆公集》3卷,传于世。
上一篇:虞舜
下一篇:刘桂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