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诚(1893~1947.2),字明允,开封市人。父赵炳勋,字捷堂,晚清时曾任建筑行业领班。1901年为迎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驻跸开封,他受官府指派,主持开封行宫的修葺工程。清朝末年与人合作,在南书店街开设天成永金店。20年代又独资在吴胜角街开设祥兴永酒馆,自制烧酒、酱腌食品及点心。1928年在开封去世,终年七十余岁。
1911年,赵维诚毕业于河南法政专门学堂。后随二哥赵维新(任乐亭县县长)赴河北乐亭,任乐亭县二科(财务科)科长。离任后,因迷上京剧,于20年代去北京富连成科班当旁听生,学习司鼓。当时郑剑西在科班里学操琴,由于年龄相近,又都来自河南,因而成为好友。两人学习成绩良好,认识不少科班学生。当时梅兰芳常去富连成科班示范指导,他赞赏两人的技艺,因此常约赵、郑去梅家观看排戏。有时他们也为梅兰芳吊嗓,赵维诚司鼓,郑剑西操琴,因此两人与梅兰芳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30年代初,赵维诚入河南赈务会做庶务工作。当时河南灾情严重。赵维诚与时任省政府秘书的郑剑西商议,拟请梅兰芳来豫进行赈灾义演。此建议得到赈务会会长杜扶东及省政府和支持,遂以河南赈灾委员会名义邀请梅兰芳来豫义演。1934年,赵维诚、郑剑西赴北平请梅兰芳,得知梅在上海,他们又赶赴上海请梅。梅兰芳答应待上海的演出合同结束即赴开封演出。消息传开后,一时轰动河南及一些周边省市,如西安、徐州、济南等地的不少戏迷都前来开封预购赈灾戏票。开封不少戏迷甚至借债买票。为这次演出,陇海铁路在演出期间还特别加开了临时专车。
1934年6月22日,梅兰芳来汴。先去拜访了旅汴江苏同乡会会长尤子松。尤住徐府街东头路北,是无锡人,与梅兰芳是江苏大同乡。接着梅兰芳又去三圣庙后街专访赵维诚,当时在场的还有郑剑西、赵维诚之子赵书年。梅与赵、郑叙旧,谈戏,又将从北平带来的3幅扇面题字后分别赠与赵维诚、郑剑西、赵维新。赠赵维诚的扇面画的是牡丹,上题"明允先生雅教,甲戌秋梅兰芳",这幅扇面至今保存在赵书年处。赠赵维新的扇面画的是兰花,上题"联甫先生正之,甲戌夏日梅兰芳",这幅扇面至今保存在上海赵抒音(书年之妹)处。郑剑西后人不知迁于何处,因此赠郑扇面情况不明。甲戌夏日,即1934年夏,这与梅兰芳来汴时间相符,甲戌秋则不符,不知是否当时写错无法再改,还是另有原因,而成一谜。梅兰芳在汴还与赵维诚在真如照相馆合影留念。梅兰芳后又去河南大学,拜访了他的音韵学老师邵瑞彭(字次公)。还去书画名家邹少和家作画谈艺。
梅兰芳在汴下榻西大街省会党政军俱乐部(今龙亭区政府院)。该院规模宏大,建筑考究,花木繁盛,环境优美。梅兰芳在此举行记者招待会,以签名近照赠到场记者。俱乐部门前经常车水马龙,人群拥挤。梅兰芳每天乘小汽车前往人民会场演出。汽车开得较慢,沿途有无数群众夹道观看。人民会场前更是人山人海,仰首跷足,争看梅大师仪容。与梅兰芳同时来汴的有姜妙香(小生)、刘连荣(花脸)、王少亭(老生)等。6月23日至7月2日,梅兰芳在汴演出10天,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洛神》、《宇宙锋》、《奇双会》、《凤还巢》、《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赵维诚每天都坐人力车去人民会场,负责演出事务及接待工作。赵书年亦每天同车随父去人民会场看戏。演出期间,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还在禹王台大摆宴席,招待梅兰芳一行。7月3日,梅兰芳一行离汴。
为配合演出,赵维诚在文化宣传社印制了10天的说明书(每天1份)。说明书32开本,20多页,内容有剧照、剧目简介,还有重点唱段文字,说明书后半部为英文说明。赵家原存有2套共20本,1938年6月开封沦陷后大都丢失,仅存《霸王别姬》、《宇宙锋》2本,2000年9月5日,经赵书年之手捐献给开封市博物馆,这2本戏剧说明书被评为国家近代一级文物。
30年代初,赵维诚组织夷门国剧社。因与时任河南博物馆馆长的关百益关系良好,故社址设在博物馆内。1936年,赵维诚与卢问渠出面组织丙子剧社,社址设在南土街国货商场茶馆内,赵任社长,冯名焯任副社长。冯长于执锣,时任开封行营军法处处长,因公务忙,并不常去剧社。剧社大都晚上排练,多半在中山路大陆电影院演出。三四十年代,赵维诚用工整的字体写出34本京剧资料(存赵书年处),内容涉及剧目、曲牌、曲谱(简谱)、工尺谱、锣鼓经、走场等。
1936年5月17日,尚小云、毛世来、李亚芳一行七十余人来汴在人民会场演出。尚小云在汴期间曾拜访赵维诚,并在真如照相馆合影留念,照片存赵书年处。
1938年4月,赵家西迁,应时任郏县县长冯名焯之邀,于1938年5月至1941年初,任郏县二科(财务科)科长。1941年初,又应时任西安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军法处处长冯名焯之邀,任该军法处看守所所长。赵维诚在西安期间,认识许多京剧爱好者,还常去西安易俗社秦腔剧团传艺、说戏。1946年冬因胃病回开封。1947年2月在开封去世。
赵抒音,原名赵书英,赵维诚之女,1923年7月生于开封。曾就读于开封静宜女中(今开封八中)。1938年参加由商震将军领导的国民第二十集团军妇女救亡工作队,随军开展抗日宣传演出活动,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等抗日话剧。1942年参加实验演剧队。1944年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1945年主演了她的第一部电影《还我故乡》。1948年参演了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人民政权的第一部故事片《桥》。解放后赵抒音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1954年主演《妇女代表》(饰张桂蓉),1958年主演《谁是被抛弃的人》(饰杨玉梅),1959年主演《今天我休息》(饰刘萍),以及此后在多部著名影片中饰演的重要角色,如《聂耳》中的江婕,《李双双》中的大凤,《金沙江畔》中的金秀,《年青的一代》中的林岚母亲,重拍《渡江侦察记》中的老奶奶,《小城细雨》中的沈大妈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赵抒音戏好人好,艺德高尚,演戏从不争名夺利,不管主角配角,她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创作。1963年深秋,赵抒音因子宫肿块决定住院动手术时,接到《金沙江畔》剧组提前一个月到四川拍外景的通知,她不顾环境的恶劣,在红军经过的大雪山地区,坚持拍戏3个月,0完成了任务。1975年重拍《渡江侦察记》,在去皖南的火车上,因火车急刹车使她腰部受伤,行动困难,为保证拍摄进度,她打电报叫小儿子来外景地天天搀着她到拍摄现场,剧组人员十分感动。1982年,赵抒音应河南电影制片厂之邀,参加该厂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小城细雨》的拍摄,为家乡的电影事业出力尽心正是她多年的心愿。1982年11月10日,《小城细雨》摄制组来开封,在龙亭公园、大相国寺、搪瓷厂、马道街、和平街、新丰胡同拍外景,受到开封人民的热情欢迎。拍摄期间,赵抒音回家看望了兄嫂等在汴的诸多亲友。她从影56年,演出故事片44部和电视剧4部,塑造了40多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中国妇女形象。她还参加了多部外国影片的配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