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王景生,1966年8月16日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一个干部家庭。父亲王典,中共党员,原为国防科工委干部,转业后任南阳市科委副主任;母亲张淑俊,中共党员,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严格的家教,革命的熏陶,使他从小养成了尊长爱幼、朴实淳厚、好学上进,艰苦奋斗的革命人生观。他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青团,翻开学履表,每一页都是赞扬的评语或优秀成绩,多次受到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奖励,少年时期已满怀一腔报国壮志。
1984年10月,高中毕业后的王景生满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应征入伍到解放军某部当兵。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他学习踏实、思想进步、训练刻苦、成绩突出,多次受到部队和上级领导机关的嘉奖。1986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到石家庄解放军陆军学院。王景生在党的培养教育下,1988年3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他从陆军学院毕业后,不留恋城市和机关,主动要求到基层锻炼提高。组织上根据他的成绩和表现,研究决定分配他到北京军区某集团军任少尉排长。从此,王景生以一个党员干部的标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任排长不到一年,就带出了一个先进排;任团支部书记,连队团支部被评为模范团支部。综观他的军旅生涯,感人至深的是他身后那行深深的脚印,更是那脚印里浸润的汗水。
1989年4月,王景生家里接连传来不幸消息:父亲病重,母亲住院。部队批准王景生休假探亲,回到故乡南阳。事业有成,未使他淡忘对家乡人民的深情,探亲期间他急匆匆处理了家里事务,顾不得与未婚女友花前月下,而是主动给家乡父老介绍部队科学种稻、连年创高产的经验和方法,然而,正在他利用探家机会为当地人民造福,还没来得及品尝初涉爱河的喜悦的时候,从电视里看到北京发生-逐的消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敏感和革命军人的强烈责任心,促使他提前六天返回了部队。
5月19日,王景生所在部队接到上级关于进京执行-任务的预备令。20日,部队集中收听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首都党政军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6月1日,部队接到进京的命令。6月2日,部队到京,当晚奉命徒步向天安门广场进发。王景生的分工是负责本连的后卫任务,他一路上除做好本职工作外,先后替六名战士背挂包、水壶和0弹药,还搀扶五名双脚打泡的战士同行,使全连无一人掉队。3日凌晨,部队进至距天安门几百米远时,遭到了砖头、石块、玻璃瓶等袭击。部队受阻无法前进。凌晨4时,部队奉命后撤,撤离中有些战友被冲散,他只好边救护边撤退,和另一位干部通力配合,先后收拢被冲散的战友83名,并带领这些战士安全回到驻地。
6月3日晚,部队奉命进驻前门东大街,王景生随同部队,冲破层层拦阻和包围,按时到达指定的位置。王景生始终站在最危险的哨位上,像铁塔一样岿然不动。战友们争相替换他,每次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在前门执行-的六天中,每人每天只能分得两个馒头,在吃住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王景生每天省下一个馒头让给饭量大的战士。战友们不忍心,他便着胸脯风趣地说:“瞧我这块头,73公斤呢,这都是平时吃出来的,现在正好少吃点减减肥嘛。”-以来,他天天如此,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睡过一个好觉。
-平息后,部队转入定点值勤。盛夏的北京,不是骄阳似火,就是阴雨淋淋,值勤哨兵头戴钢盔,脚穿皮鞋,全副武装,一站几个小时,无不感到头昏脑胀。在半个月的值勤中,王景生除了带班外,不顾自己的疲劳和伤痛,还先后九次替战友站岗。但是,谁也没有料到他在同身上的病魔作着顽强的斗争。6月25日以后,战友们经常看到他用手按压胸口,便多次劝他休息,他却倔强地说:“这些日子,战友们哪个不辛苦,又有哪个不劳累,我是党员干部,关键时刻能睡得着吗?”王景生明知道自己的伤痛在恶化,始终坚持战斗在执行任务的岗位上。
7月3日晚,上级-在大会上两次表扬了王景生。21时30分,他召开了队务会,讲评了当天的工作,部署了明天的任务。零时至4日,他带队值勤巡逻。4日,刚吃过早饭,王景生突然奉命去执行新的紧急任务。乘车出发后,疲惫不堪的王景生造成生理机能紊乱,猝死在执行紧急任务的军车上,时年24岁。
噩耗传来,王景生所在部队领导和全体干部战士,无不痛心疾首,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深情的呼唤:“排长啊!排长,你是一位难得的好同志,好战友,你是累死的呀!”是的,王景生在执行-任务时说的好:“当兵就是要随时准备上战场,就是要随时准备着为国为民光荣牺牲。”他的母亲得知儿子牺牲时说的更好:“景生是党员干部,在党和国家命运存亡关头,献出了宝贵生命,是无上光荣的!”
王景生牺牲后,他所在的集团军和北京军区做出决定,号召军区和全军指战员认真向英雄学习。为了表彰他的先进模范事迹,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主席-于1990年2月11日签发命令,授予王景生烈士“共和国卫士”荣誉称号。
(张文祥)
上一篇:齐慎
下一篇:王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