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裕(1429-1496),字好问,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耿九畴子,祖籍卢氏县城大庙巷,历任户科、工科给事中、检讨、国子祭酒、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他为人坦率耿直,谙习朝章,任礼部尚书期间,皇室、官府的祭享费用和官吏们的相互宴请酬酢,无不豪华侈糜,加上灾害频繁,人民负担沉重,耿裕逐一条陈,提倡节俭,被采纳,浮糜之风有所扭转。光禄寺掌管宫廷侍卫,以供费不足,请用太仓银两弥补,耿裕怀疑其中有弊,请皇帝诏令严格检查防范,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有很多番邦僧人在京师给宫廷官府做斋戒超度的佛事,他上奏皇帝,只留15人,令其余僧人离京返乡,而番僧却潜匿京师,不久又互相招引,斋醮之事复兴,耿裕极力谏诤,驱逐其大批离京。一次,吏部尚书依内宫的旨意,把管理工匠的李海升官,耿裕不顾几次谪官入狱之苦,挺身而出,以朝廷曾有"文人不经礼部推荐而得官者,秘交法司治罪"的明训,据理力争,但终未得到纠正。
他任监察官多年,从不因个人的爱憎,世俗的毁誉行事,必以被监察者的德政为依据,尽力做到奖罚公平。
他自奉淡泊,父子两世在京做大官,家业却十分萧条,声名功德为时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