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吴昆,又名吴先炎,1913年底出生于河南省新县箭厂河(原属湖北省黄安县)郑边村的一个贫苦家庭。父母给大地主吴惠存打长工,他给地主家放牛。长年累月,受尽地主的盘剥。
1927年,吴昆参加农民赤卫队,1929年,担任农民赤卫队第三大队第一中队的中队长。同年7月1日凌晨,吴昆参加“农民赤卫队”配合红三十一师攻打白沙关战斗。
白沙关是一座高山险关,地处鄂豫交通要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南宋抗金名将孟巩,曾在关上抗击过南犯中原的金兵。关上存刻有孟将军像的石碑一块。当时盘踞在白沙关上的胡、范、成、寇(指胡道纪、范建伯、成二辉、寇某某等四家大地主)地主武装拥有三四百人、枪,他们经常南窜入郭家河等红色地区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严重阻碍柴山保(今陈店、郭家河乡)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向北发展。因此,扫除这个障碍是当时群众的要求和革命发展的需要。
吴昆率领第一中队作为中路主攻部队,后面还有数千名红学会员与手持大刀、长矛的群众协助进攻。吴昆手持铳子枪带着中队猫腰一溜小跑,从筲箕凼、金家冲,直上擂鼓台,一鼓作气拿下白沙关外围阵地后,对白沙关正寨形成包围合击之势,地主武装成了瓮中之鳖。但寨墙工事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战斗持续了一上午,正午时分,吴昆领着一批敢死队员,头顶湿棉被和湿稻草,直达寨门下,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用0包炸开了寨门。随后,数千人怒吼着杀进寨去,歼灭了寨上的全部地主武装,拔掉了这个盘踞在鄂豫两省边界的反动堡垒,发展壮大了根据地。
1930年夏,吴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春,红军部队在商南长竹园休整改编。吴昆所在赤卫军被编入红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身高体壮的吴昆担任第三十二团第一营第二连连长。休整后,吴昆率领所在连参加了著名的苏家埠战役,共歼敌三万余人,俘敌总指挥厉式鼎、第五十七师代师长梁鸿思、第一三六旅旅长王藩庆、第一三七旅旅长刘玉林等五个旅长及11个团长和团以下官兵两万余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及军用物资,是红四方面军的一次空前大胜利。战后,吴昆被提升为营长。
1934年,吴昆率部先后两度爬雪山、过草地。在艰苦的征途中,他经常帮助身材弱小的战士扛枪,把马让给伤员骑。他鼓励战士要不怕困难,要看到希望,他常对战士说:“为了打出一个新天下,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受苦,我们累死饿死也划得来。”
1939年秋,吴昆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奉命返回鄂豫皖根据地,担任新四军第五师抗日挺进纵队第九团团长。为开辟鄂皖边地区,纵队命令第九团再次东进鄂皖边。次年3月,吴昆率团到达浠圻边之彭思桥地区。该地区除驻有圻春县地方汉奸武装部队外,还有五战区沈光武之第二纵队,该部是桂系直接指挥的河南地方部队,但受鄂东汉奸武装第十七纵队的歧视,他们都拟在-战争中削弱对方。根据了解到的这些情况,吴昆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决定利用敌军内部矛盾,确定拉沈光武,孤立最反动的第十七纵队的方针,以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3月12日,第九团开始在彭思桥以东地区围攻驻守圻春县的地方汉奸武装部队。战斗打响后,才发现其中有沈光武部一个中队。根据这一新的情况,吴昆指挥政工组对该部开展战场-工作,组织战士对他们喊话,并送信过去,说明新四军对沈部的态度,答应在包围中留一条路让他们撤退。正交涉间,沈部第二纵队两个中队前来增援。吴昆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坚决予以反击。经激战,俘沈光武之子沈训谟大队长以下50余人。吴昆与团政治部主任张文生一起亲自作沈训谟的-工作,向他们宣传中共的团结抗日主张,劝告他们不要受别人指使,要与抗日军队合作,指明当汉奸决没有好下场。沈训谟及被俘官兵深受感动,在吴昆面前一再表示,保证不再参加-内战。吴昆等团领导当即决定,释放沈训谟及一部分被俘人枪;同时,让守碉堡的沈部一中队从包围中撤走。沈部撤走后,吴昆率政工组加紧向困守碉堡的圻春县中队展开政治攻势。守敌见后援无望,乃全部缴械投降。
彭思桥战斗的胜利,是吴昆自抗大学校毕业归队后的第一个胜仗,也是吴昆正确执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根据敌情变化分别采取不同的或打或拉的策略,因而取得了军事上、政治上的双重胜利。彭思桥战斗的胜利,进一步丰富了战斗中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受到了师-的通报表扬。同时,第五师政治部还发出通令,号召部队学习第九团的统一战线工作经验。
1941年秋,吴昆回乡探亲时了解到:驻守黄安、麻城边界江朝二、两道桥一带的汉奸部队保一旅一部,经常在新四军根据地内制造血案,并在经扶县(今新县)卡房乡杀害中共安麻县委书记田东及工作人员10余人,搅得后方很不安定。吴昆知道此事件关系重大,当即辞别新婚不久的妻子,提前归队,把这一情况向师-作了汇报。师领导经过研究后决定集结优势兵力,向安麻边的保一旅发起反击。吴昆自告奋勇,亲自率团担任主攻。战斗发起时,阴雨连绵,河水猛涨,战士们利用绳索、绑带,互相攀拉,互相扶持,强行渡河。吴昆与其他参战的友邻部队一起将两道桥、袁家河、叶枫河、江朝二一线的敌军碉堡全部分割包围。然后断其水源,在开展政治攻势之后发起进攻。经三天战斗,重创保一旅,俘敌营长以下千余人,缴步枪900余支,轻、重机枪10余挺,巩固了后方根据地的安全。
1944年春,日寇发动河南战役,新四军第五师在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河南”的战略方针指示下,决定从主力部队抽调部分兵力与处在抗日前沿阵地上的淮南支队三个连和信应独立第二十五团四个连等部组成豫南抗日游击兵团,黄林为兵团指挥长。
7月29日,豫南抗日游击兵团以淮南支队两个连与独立第二十五团三个连作为先遣部队,率先挺进淮北,以侦察情况建立立足点。由已先期调任淮南抗日游击指挥部任指挥长的吴昆具体负责指挥这次行动。
吴昆奉命率部来到淮河岸边后,采取声东击西战术,在渡河前首先袭击了淮河东面正阳县的陡沟、梅黄等地,吸引了伪军对其左翼的注意。当晚,吴昆率部在陡沟西之沈湾、邱湾一带突然北渡淮河,插到信阳、汝南、正阳、确山交界处的熊寨、李凹、梁庙,一举击溃伪第十四纵队阮勋部的抵抗,又在王大堂地区击溃土匪百余人,拯救出被绑架的群众20余人,并将缴获的牲畜和其他财物归还给群众,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8月初,河南的伪军李品仙令其驻信阳、罗山、光山、潢川一带的第五十军阻止淮南支队北上。根据侦察得来的情况,正阳县常备队系国民党特务武装,暗中勾结日寇,-抢劫,无所不为,民愤极大。游击兵团决定先歼灭之。该常备队队部及五个中队600多人住在胡冲店,东北距正阳、西距明港日、伪军据点均15公里左右,东面和南面还有伪军。在这么复杂的情况下,吴昆提议采用奔袭战术,速战速决。这一提议得到兵团-的肯定。于是,部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8月29日晚,吴昆率部沿淮河西进,在距京汉铁路附近之淮河镇渡过淮河,转向东北急进,通过几十里的急行军,突然将胡冲店包围,并迅猛发起攻击。在守卫西寨门的排长(中共党员)配合下,打开寨门,经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将该敌全部歼灭。战后,部队集结在张杨店地区休整改编,信应独立第二十五团改称挺进第二团,淮南支队改编为挺进三团,吴昆任团长。
1944年9月豫南抗日挺进兵团到达淮南,于梅黄镇配合地方武装击溃伪军张嵩山和程耀德部的狙击。10月中旬,吴昆率部队在沙河店至驻马店公路上,伏击日寇运输部队,缴获药品五万多件。随后,兵团以竹沟东南之确山郭仙冲为中心建立了路西的豫南抗日根据地,较好地完成了师-安排的战略任务。
10月下旬,吴昆率部在郭仙冲作短暂休整期间,了解到伪军残部张明太纠集500多名匪兵盘踞在竹沟东南爬头寨一带,勾结敌伪,横行霸道,是“确山竹沟惨案”祸首之一,血债累累,民愤极大。兵团决定歼灭该匪。在当地群众配合下,迅速攻下外围碉堡,集中火力猛攻爬头寨。吴昆身背大刀,亲率敢死队攀登山寨。在猛烈火力掩护下,敢死队一举攀上山寨,经一昼夜激战,除匪首张明太带少数匪徒跳崖逃窜外,其主力全部被歼。并拯救出被掳上山寨的妇女数十人。战斗胜利后,群众欢呼,人心大快,连60多岁的老人也亲自送饭上寨,慰劳战士们,并提出要见一见亲自带头攻寨的那位勇猛无比的“白虎团长”吴昆。
1945年4月初,遵照中共中央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吴昆率三团随豫南兵团一起从确山郭仙冲出发,向豫西南挺进,先后攻下信阳西北沈阳台,夺取泌阳东之马谷田、祝林店、草店、四望山等广大地区,与大悟山为犄角,遥相呼应。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向中原军区大举进攻。吴昆率部随第三五九旅一起突破敌之重重包围与-,越过京汉线,跨向陕甘宁,把部队胜利带到延安。次年春,吴昆再次离开延安,返回大别山区,同李先念的新五师取得联系后,继续坚持大别山地区的对敌斗争。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8月底解放新集,吴昆调到刘邓大军第十五旅第一○五团任团长。
1948年春,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刘邓大军主力已奉命向淮海地区集结,吴昆所在团作为后卫部队掩护野战军辎重队疏散转移。驻潢川、光山的国民党军得知这一情报后,遂以两个整编师向新集扑来。吴昆率团在浒湾四面山一线构筑工事予以狙击。战斗开始后,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不停顿地向第一○五团阵地发起冲击,吴昆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不时提醒战士:“身后就是父老乡亲和我军的大批军需物资,决不能让敌人过去糟蹋;我们多守一分钟,后方就多一分安全。”战斗持续到第二天中午,四面山到处硝烟弥漫,炮火连天。为退敌,吴昆带着两名警卫战士从团指挥所到前沿阵地指挥抢修工事。赶到前沿阵地时,又遇敌之进攻。吴昆端起一支冲锋枪就朝敌军打了过来,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部,吴昆倒下了。闻讯赶来的团政委戴克明把他抱在怀里,吴昆只说了句:“阻住敌人……”但永远地合上了眼睛,他牺牲时年仅34岁。
团长牺牲的噩耗传开后,全团战士全都哭了,边喊:“为团长报仇!”边狠狠地狙击来犯之敌。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坚持到天黑,完成了掩护后方物资转移的任务。趁着夜幕,战士们背着团长撤出了阵地。
战后,吴昆被战友们安葬在他战斗过的四面山下的一片翠柏林里,永远守护着这用鲜血染红的河山。
(吴昌录)
上一篇:王息坤
下一篇:吴迪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