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蛰龙
蒲蛰龙 (1912—1997),广西钦州人。1912年生。193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同年考进燕京大学研究院生物学部,师从著名昆虫学家胡经甫教授。1937年回中山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46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兼做科学研究工作,1949年10月获哲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放弃美国优越、舒适的条件,偕夫人回国工作,先后在中山大学农学院、华南农学院、中山大学生物系、昆虫学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广东省农业实验场场长,华南农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南昆虫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教授、副校长、顾问,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被誉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在20世纪50年代末便开始研究和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取得巨大的成功,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为中国生物防治事业作出了开创性贡献。1962年他创立中山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在此基础上,1978年创建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1995年建立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世纪60年代起,他应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及在湘西黔阳地区做柞蚕放养等科学实验,并对危害粮、棉、蔬菜的斜纹夜蛾的核多角体病毒开展系统研究。20世纪80年代,与合作者首次发现赤眼蜂的三类病源,为世界各国应用赤眼蜂治虫方面提供有益参考。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专著6部,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并于198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最高荣誉奖“优秀成就奖”。
蒲蛰龙教授治学严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是中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
他是全国人大代表,国际有害动物、植物、生物防治组织东南亚分部理事,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中国昆虫学会荣誉理事,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名誉主席。
蒲蛰龙教授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199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他广东省杰出贡献科学家和南粤杰出教师称号。
1997年在广州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