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蒋瑞麟附:潘艳侬蒋瑞麟(1911~1973),艺名穷鬼日、半边玉、蒋玉郎。平南县大新安福人。
潘艳侬(1913~1965),艺名潘佐珊、佐珊珊。出生于广东番禺县。
蒋瑞麟家庭清贫,3岁为大安镇铁匠蒋三收养。他从小就与粤剧结下了不解之缘,9岁正式开始学艺,14岁时,广东粤剧“祝康年”班到六陈演出,由于他学艺心切便瞒着家人偷偷跟戏班到容县、北流,后辗转到惠州,参加了广东“二琼天”粤剧班。
蒋瑞麟在“二琼天”粤剧班苦心学艺。一晃多年,后到广州湾,拜潘大满(小武青艺人)为师,潘当时是颇负盛名的武生,他按科班要求精心传艺。蒋则勤学苦练,不久便成了崭露头角的人物。他戏路较多,既主演小武,又兼演丑角。师傅见他才艺出众,很为赏识,便将女儿潘艳侬许配给蒋瑞麟为妻。
潘艳侬个性文静、 好学。在粤剧家庭熏陶下,从小就喜爱粤剧。7岁开始学艺,16岁时便登台演出,担任了主要角色。她武功很好,少林功底扎实,翻跟头是她的绝招,尤擅轻功、踩沙煲,16个沙煲分作两行,她在沙煲上用脚尖交叉行走,身轻如燕,煲全无碎坏,观众无不赞绝。潘艳侬多演文武艳旦,也演泼辣旦。她的拿手好戏是《大闹棺材庄》、《僵尸拜月》、《毒玫瑰》。由于她的功底好,刚登场就吸引住观众。在一出戏中,头场打虎,她一出场就连续打了几十个翻斗才亮相,面不改色气不喘。凡演到此,观众都鼓掌喝彩。
蒋瑞麟和艳侬结婚后,恩恩爱爱,联袂登台,台上落力拍演,台下切磋技艺,表演技巧不断提高。抗日战争前,他们夫妇俩曾到海外及澳门演出,后回到海南岛和广东下四府巡回献演,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粤剧演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蒋、潘夫妇回到大安搭台演戏,演出的第一出戏是《乞米养状元》,随后参加大安庆群剧社活动。
1938年,蒋瑞麟和潘艳侬应柳州方面的邀请与粤剧界各艺人玉英英、朱笑珊等搭班演出、玉英英是潘艳侬的结拜姐妹;朱笑珊是蒋瑞麟的把兄弟,所以在演出中都配合得很好。其时,潘艳侬为正印花旦,玉英英为二花旦,潘的武功好,而经常向玉英英传授武功技巧。后来,他们先后到贵县、桂平、平南、北流、玉林等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蒋瑞麟表演洒脱、利索,潘艳侬刻画人物细腻、真切。
1948午初,蒋瑞麟与潘艳侬到北流,与当地名旦黑牡丹搭班演戏,演出剧目有《花王之女》、《白蛇传》、《僵尸拜月》等。当时北流有一个国民党军官欲霸占黑牡丹,蒋为抱打不平,得罪了那军官,有一天晚上正在演出,那军官指使他的打手包围了戏院,并投出手榴弹,当场炸伤数人,且把戏院里的剧照、服装、道具撕毁,蒋、潘二人-连夜逃走,从此改名为蒋玉郎和佐珊珊,同年冬回到大安组织专业性《琳琅》剧团,到各地演出。1949年蒋、潘夫妇又与玉英英在桂平组班,直到解放前夕才从大湟江口分手。
1949年解放后,蒋瑞麟和潘艳侬离开舞台,回到大安定居,并积极协助大安镇粤剧社搞好业余演出,悉心传艺授技带徒,培养粤剧新秀。他们对学员的辅导,十分认真负责,一招一式都从严要求。 在此期间, 他们还组织大安镇庆群粤剧第一个全女班,帮助她们排练了《一网打尽》、《兄妹救国》等一批现代戏和小型古装戏《打面缸》以及折子戏《抢伞》、《追夫》与排场戏《打董结拜》等节目。
1951年蒋、潘夫妇俩从大安迁回大新,但还经常到大安辅导业余剧团排练节目。1963年又从大新迁六陈,以行医为业。在大新、六陈期间,蒋瑞麟曾做过民兵营长、护仓队长、治保主任和业余文工团团长。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潘艳侬也很热心公益事业,夫妇俩始终不懈地对大安、大新、六陈的业余粤剧团进行辅导。1965年潘艳侬为振兴平南粤剧,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六陈。
1966年“文革”开始后,蒋瑞麟被当作封、资、修黑线人物,遭到残酷的破孩,身心受到严重的推残,得了肝硬化病。后来粤剧好友玉英英、朱笑珊接他到柳州医治,但由于病情恶化,于1973年在柳州逝世。
蒋瑞麟和潘艳侬一生从艺,他们夫妇俩对平南粤剧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上一篇:来家修
下一篇:李胜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