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汝谐:(1831~1919年),字弼臣,男,南溪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少时就读于蜀中名宿曾壁光、童棫、彭润芳门下。20岁时补廪膳生,所作辞赋名于县中。四川学政何绍基按试叙州府,对其诗文书画,大为赏识,赞誉他与嘉定府教授罗肃(南溪籍),宜宾进士赵树吉为“叙州三杰”。清同治六年,(1867年)中举。
自幼受其父包融芳影响,学诗文还兼习书画,后在翰林曾壁光门下,专攻书法,经过几年刻苦学习,掌握颜、柳、欧、苏字体奥妙。咸丰六年(1856年)去北京。在方宗镐教馆任塾师5年,结识一批名士,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书画,接受更多的书画理论,搜集北颜夔碑拓本100余种,朝夕临摹,勤学苦钻,试图创新。此时,他的“包体字”初露雏形,曾被推荐到皇宫书写窗心匾对。返乡后,立志创派,终年累月,刻苦练字,从不间断,终于新创具有独树一帜的“包体字”。四川峨眉山、城都青羊宫、杜甫草堂、新都宝光寺和四川省博物馆等处均有他的墨迹。日本图书馆也珍藏其条幅。光绪十年(1884年)应南溪知县雷尔卿邀请撰文并书《重修瀛洲阁序》。在泸州大书“体仁堂”三字,每字高达丈余,气魄雄伟,刚劲有力,均堪称“包体”杰作。
他“书名噪于遐迩,而画尤工绝”。每作一幅画,要构思弥旬,兴到时随笔作画,无论花鸟、山水、人物、竹石均佳。在北京时,侍郎李文田请他作画,还邀请在京名流学者观赏,名家认为画技超群,出手不凡。李文田亦评价其画“花鸟不减边鸾;山水类王石谷,而布景之浓厚过之;人物传神,虽长康复生无以异也;竹得东坡遗意,千枝万叶皆可寻源,石之奇峭,仿佛能出云为风雨”。
他目睹腐败的清廷,与英、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马关条约》,悲愤难抑,曾在诗篇中写道:“春冰辽阳雪不花,羽书西骛近京华。危城无守无张令,降表能修是李家。天网逃佘宁蹈海,国殇歌罢欲怀沙。问谁邦彦谁邦贼,可否天恩一例加”。著作有《南士遗吟录》、《谷叟诗文稿》、《西园记》和《读书日记》等。
同治七年,在龙腾书院主讲,以后到富顺三台书院主讲。改文圈点,一丝不苟,评语精当。跟他学习的400多人,乡试考中的就的三四十人。光绪元年,在盐源训导。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大力倡导教育。四川学政张之洞出巡,看到该县文化面貌一新,就称赞他说“公到此闻,无异东坡之滴儋耳,我国知届公已甚,然此间得公之力年余,亦良可观矣”。光绪十年,任资州学正兼内江训导,与知州创办艺风书院。他的弟子骆成骧,年30岁中状元,世人说:“非包办之力,不至于此”。光绪三十二年,任绥定府(今达县)教逾一年,因病还乡,光绪三十四年,被资州人士请去复任一年,先后在此任职23年。宣统元年(1909年),告老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