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成灵,锦屏县茅坪人,苗族,1911年出生,1946年7月参与创建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戋现电离层中的E2层,1954年出任物理系副主任,1956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58年任武汉分院高空物理研究所所长,60年代主持创建武汉大学黄陵实验站。1976年组建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1978年晋升教授,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7年被武汉大学授予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993年3月病 逝。
矢志求学,初显超人才能
民国初年,龙咸灵家境清寒,他在家乡的学业时断时续,19岁才从天柱中学初中毕业,升入贵阳高级中学。他勤奋好学,刻苦攻读,各科成绩均列前茅。1935年高中毕业考取武汉大学物理系,并获得贵州省政府的奖学金。抗战初期,武汉大学内迁四川乐山。咸灵于1938年顺道回家探亲,被思子心切、不愿让他继续念书的母亲强留在家长达一年。在家的一年里,咸灵随父亲上山造林管林、下河放运木排,同时痴情地反复翻读他带来的课本和其他书籍。其一位房族前辈因感成灵的矢志求学精神,动员其母亲准允咸灵完成学业,并慷慨地将政府发放给他的抗日阵亡儿子的抚恤金借与咸灵,龙咸灵才赶回母校续修大学学业。1940年,咸灵毕业留校任教。因教材奇缺,咸灵自编教材讲义授课。1946年7月,举家随校迁返武汉,同时参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离实验室――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通过认真刻苦的观测实验,咸灵在世界范围内最先发现电离层中的E2层,并总结了客观存在的变化运动规律,于1948年公布于世。1949年,咸灵在美国著名学刊《J.G.R》上著文,确证电离层赤道异常现象,受到世界同行注目。其理论观点被载人经典权威教科书,初步显露了他在空间物理学方面的才能。
刻苦钻研,撑起武汉大学一片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咸灵在忘我工作的同时,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1952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继被提升为副教授。1954年秋在武汉大学教师中第一个加人中国共产党,并出任物理系副主任。1956年咸灵开始培养研究生,1958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高空物理研究所所长。其间参加建立“武汉观象台”,研制成功高频吸收仪,在国内首次提出在特定情况下电离层反射二次回波振幅分布规律公式。60年代初,主持创建武汉大学黄陂实验站,开展电离层斜向返探测研究。研制成功研究仪,首次在国内利用自己研制的设备进行电离层返回斜测法研究,并得出短波频率预报规律,研究了电离层远距离通信的信道特性,为远距离通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用参数。
文革初期,咸灵受到打击和破孩。先是自己被打成“美蒋特务”受到审查、批斗,继之是妻子被破孩致死,身心受到极大摧残。文革后期,咸灵虽然恢复了党组织生活,但却因曾被母亲强留在家的那一段所谓“历史问题”死无对证,未能完全脱帽。
文革结束后,1976年底,咸灵又接受组织安排组建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1978年咸灵晋升教授,出任空间物理系主任,兼电波传播及空间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测量及地球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当年,所著的《电离层返回斜测及信道特征》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继而完成的“FXZ实时选频系统”研究成果,解决了无预约频率情况下的高质量通信问题,其成果获得湖北省1981年科研成果奖。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不屈不挠,勇登科学高峰
1985年7月6日,咸灵与武汉大学校长一起接待中央有关领导,在座谈中,咸灵颇为新颖的南水北调方案,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如今也变成了现实。然而就在当天晚上,未料他回家后突然中风,从此他开始与疾病进行艰苦顽强的斗争。在此后的8年中前后3次中风,两次作胆管结石手术,一次肺气肿,但他不屈不挠,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来,投入忘我的教学科研工作。其间完成的《中低纬电离层及电波传播研究》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期间,龙咸灵先后为我国科技发展规划拟定了《关于电波传播学发展规划的建议》,在利用自制设备基础上获取国际上最低纬度日食观测高频多卜勒效应资料,取得日食对低电离层影响新成果;得出中、低纬平流层增温时中层冷却结论。同时,在“跨赤道电离层电波传播研究”、“核0电磁效应及其对通信影响”、“高速飞行器再人等离子鞘套中电波传播特性”、“毫米波、亚毫米波传播及其工程应用”等研究中,均取得显著成绩。先后担任过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电子技术科学专业组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电波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地及地理物理联盟全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固体地球物理学测绘空间科学卷和电子学与计算机卷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教学育才中,咸灵更是兢兢业业,成绩突出,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30名高级研究人才,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荣誉证书”,1987年被武汉大学授予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1993年3月26日,龙咸灵病重逝世。有关文章高度评价他“是我国著名的无线电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在半个世纪的教学科研生涯中,他组织领导建立了多个教学、科研实验台站,多种大型电离层探测设备的研制;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我国无线电物理和空间物理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国防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战线上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