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年7月12日,生于今蓬安县河舒镇,1953年4月19日,在带领西北农学院学生赴天津芦台、汉沽外出实习的返校途中,因劳累过渡,突患脑溢血,逝世于西安市西北大旅社。
著名土壤化学教授蓝梦九,名锡龄,又名孟长
蓝梦九幼小时,就读于蓬安县河舒蓝氏私立小学。这所小学虽然封建色彩很浓,但办学认真,教师负责,对学生既灌输孔孟思想,但也给学生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好男儿志在四方”这样的道理,学校注意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蓝梦九在蓝氏小学读书期间,就萌发了报国的思想。毕业后,苦苦要父母送他去顺庆(今南充)继续读书,由于家中经济条件不好,为了供给他读书,全家省吃俭用,还卖掉了部分田产,才读完顺庆联中。毕业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农科,无钱缴学费,是担任农科主任的姑父周建侯(广安人)担保,才得以入学,在学校的费用,几乎就靠姑母给些私房钱和学校的津贴、师友的帮助,他一直自己干当时学生都不愿干的煮饭、洗衣等事。1926年(民国5年),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
蓝梦九毕业后,先去日本帝国大学研究农业化学三年。从日本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农学院、重庆大学农学院、南通农学院、四川大学农学院任教授,讲援土壤、肥料等课约7年。1934年至1937年,筹建了广西土壤调查所,担任所长。1941年至1944年,担任西北技术专科学校教授。1944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土壤胶质化学,并到欧美各国考察农业3年。1947年从美返国,担任国民党政权农林部专门委员,并兼任中央大学家学院教授。1949年,他坚决拒绝了当局送去的去台湾的飞机票。全国刚解放,因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土壤肥料课无教授开课,他离开条件优越的南京,前往地处偏僻的陕西武功,担任西北农学院教授。
蓝梦九一生的精力,几乎全部用在了土壤化学的研究和农业人才的培养上,“他富于钻研精神,而又能以科学观点来研究学术”。在艰难困苦的年代,在担任广西土壤调查所所长时,他亲自参加调查工作,为广西的土壤调查研究开辟了先路。在任教西北技术专科学校时,他亲赴甘、青、宁诸省盐碱沙地进行土壤调查,为改造盐碱沙地提供了资料,1949年到西北农学院后,他更加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调查研究,决心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祖国的实际来培养我们的青年一代,用以改造大自然,使土地为人民服务”。他拖着患有高血压的身子,和学生一起攀登海拔4000公尺的太白山,去印证威廉姆士关于土壤统一形成的学说,带领学生到宁夏的陶乐、平乐勘察盐碱荒地,为国营机耕农场建场解决实际问题。1953年3月22日,他又带领学生赴天津芦台、汉沽两国营农场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中,他不仅对所有学生的实习报告,逐字逐句详细修改(直到返校上车时,才停止工作),还为两个农场建立分析室和搞施肥试验作了周密的计划。他写的调查报告,农场作为学习文件,组织干部学习。不幸,正当人民期望他“化腐朽为神奇,为改造祖国大自然”之时,竟“堕天马于西极”猝然离世了。
蓝梦九,在教学和调查研究之余,鉴于我国土壤学书籍的缺乏,他潜心著译,先后出版了《土壤肥料实验法》、《土壤调查标准》、《土壤学概要》、《土壤微生物学》、《土壤胶质化学》、《土壤物理学》等著作六种,发表了研究报告近30篇,编印发《肥料学总论》、《肥料学各论》、《土壤腐殖质学》、《土壤化学》、《大众土壤学》、《土壤生成及分类》、《土壤调查学》等讲义七种,在国外一些土壤科学论著尚未系统翻译的当时,“对祖国的农业建设和土壤肥料的教学工作,都起了重大作用”。
蓝梦九主要生活在中华民国时期,“一生豪迈”,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和同志,30年代,在四川大学任教期间,他曾担任中苏文化协会成都分会理事,接触了一些进步人士和中-员,其侄蓝祥辉时为川大学生,亦因之而受到影响,参加了革命,在他支持下,投奔延安(1949随军赴广东,先后任过广东省粮食厅厅长,统计局局长肇庆专区专员,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在西北农学院,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很认真,他曾对该院去西北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的青年说:“你们要努力研究马列主义,希望你们回校后能帮助我学习马列主义”。
蓝梦九逝世后,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大)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称他的逝世“是农业教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是“祖国人民的损失,是农业科学战线上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