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山(1884~1955)原名治馨。陕西旬阳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入陕西陆军小学堂,三十三年(1907)毕业后考入陕西陆军中学堂。宣统二年(1910),已加入中国同盟会的陆小同学钱鼎,由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回陕,在军界发展同盟会会员,遂介绍王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王在陆军中学堂的学生和新军中积极宣传同盟会的革命主张,又与同盟会员中的骨干人物师子敬、焦子静、茹欲立等交往密切,共同进行反清斗争。
1911年10月22日,陕西同盟会联合新军、哥老会在西安率先响应武昌起义。王与陆军中学堂教官马晋三、同学牛策勋根据同盟会领导人的命令,组织学生军,担负起守卫藩库、进攻满城、维持城内社会秩序的重任。在保卫陕西革命政权的东西路战役中,王任炸弹队副队长,与队长宋向辰、参谋长杨叔吉等率部在西路乾州(今乾县)薛录镇与重重包围的清军拼死血战,给清军以沉重打击。返回西安后,又担负起西安城防的重任。
袁世凯派陆建章主陕期间,王奔走渭北各地,参加反袁逐陆斗争。接替陆建章主持陕政的陈树藩与王有同乡、同学之谊。但在陈投靠北洋军阀政府之后,王又与其他进步人士一起反陈,引起陈的不满,欲除掉王。幸得友人师子敬帮助,方免于难,-于1920年离陕赴沪。
1926年王返回陕西,以教书维持生计。刘镇华围攻西安期间,王经人介绍结识了杨虎城将军,再次涉身军界。1927年5月,杨率部东进参加北伐,王应邀随军,任军务处处长、第十军第二师参谋长,与直鲁联军激战于归德、徐州一线,后转至皖北太和休整。1928年4月,杨虎城赴日本疗养。毗邻驻防的方鼎英部不守诺言,与杨部发生摩擦。代理军务的孙蔚如派王据理交涉,求得了和平解决。同年秋,杨部移防山东,到达金乡县时,当地政府和帮会武装以未奉上级命令为由,拒绝军队驻扎,并包围了王率领的先头部队韩世本团,使王部面临刀兵相见的形势。孙蔚如又派王到红枪会驻地劝说,终于使其撤去包围,避免了武装冲突。由于王一山的努力,使杨部数次避免在困境中遭受损失,时人赞誉王有“折冲樽俎”之才。在山东,杨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王任师参谋长。
1929年12月,唐生智与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杨虎城奉蒋介石之命,奇袭了唐生智部的大本营驻马店,俘获了唐部官兵四五千人。此役,王协助杨亲临前线指挥,终于使唐军全线溃退。1930年3月,杨部改编为第十七师,7月又扩编为第七军及讨逆军第十七路,王一直任杨部参谋长。
11月,第十七路军进入陕西,杨被国民政府任命省政府主席,王为省政府委员。因工作关系,他与省府秘书长南汉宸有密切的交往,并盛赞南为人光明磊落,理财有方,是难得的人才。1932年春,日、美等国几个间谍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搜集情报,途经陕西被杨虎城部下扣留,查出密码本及其测绘的新、甘、宁等省地图,遂上报西安绥靖公署要求将其处决。绥署主任杨虎城时在三原休养,参谋长王一山为了国家利益,同意部下的请求。日、美等国为此事向南京政府提出交涉。南京国民政府屈从于外国列强的压力;加之蒋介石对陕政十分不满,正在寻找借口撤换杨虎城。王为了不使这一事件成为蒋介石撤杨的借口,遂以治境无方为由引咎辞职,独自一人承担责任,顾全了大局。嗣后,王改任第十七路军总参议。1934年赴上海治病,与进步人士杜重远及共产党人多有交往。
1936年,王应杨虎城电召返回西安。西安事变发生后,他以十七路军总参议身份出任陕西省政府民政厅厅长、代理省府主席。任职期间,与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密切合作。事变和平解决后,王辞职赴北平就医,后拟赴苏联考察,因经济困难未能成行。
卢沟桥事变后,王为摆脱日本人与汉奸的监视,经天津等地绕道香港回陕,携家移居城固县。1938年秋,返回西安赋闲,和共产党人宋绮云、杨晓初、李敷仁及著名进步人士杜斌丞等时有交往。蒋介石命陕西省政府主席熊斌请王参与军事决策,王屡以病重推辞,不与蒋介石政府合作。
1946年3月,国民党特务组织-反苏-,冲击七贤庄第十八集团军驻陕办事处,捣毁进步报纸《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营业部。王与张凤翙等进步人士联合发表抗议书,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1948年至1949年,他曾写信争取合阳县县长潘禹九及胡宗南部军长李振西起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被选为陕西省和西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这时他已积病在身,却一反国民党统治时期闭门家居的态度,积极参政议政,充分表现了对新中国的热爱。1955年1月1日病逝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