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与参(1903年-1978年),又名敏,宁县九岘乡岳木川村人。著名中医、中医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
柯与参,7岁丧父,15岁丧母,孤苦伶仃,但生性聪颖,爱好读书。每天砍完柴,就到村里私塾的窗外听先生讲课。久而久之,被老师发现。经测试,他在背书、习字、答问等方面都超过正式学生。老师一高兴,就让他免费上学。柯与参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刻苦用功,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17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国文教员。不久,又调任兰州陇右学校校长。1926年,与参23岁时与母校校长杨汉公女结婚,夫妻恩爱,令人羡慕。不久其妻因病去世,给他以沉重打击。痛苦之余,柯与参挑灯夜读,发愤学医,立志为民解除疾痛。
1927年,柯与参开始行医。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专研中医”,从《灵柩》、《素问》到民间单方、验方都精钻细研。同时,还先后奔赴南京、苏州、上海、北京等地,求教于章太、恽铁樵、陆渊雷、施今墨等医坛名家,奠定了较厚实的中医功底,医术大有长进,求医者日益增多。行医中,他以“救死扶伤、解人痛苦”为己任,从不嫌贫爱富。遇到患者求医,他不分寒暑夜半,不避风霜雨雪,满腔热忱,精心诊治,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的生命。遇到贫穷患者,免费看病送药,不取分文。他在长期行医过程中,目睹劳苦大众的穷困和病痛煎熬,于是在住室墙上题写了:“不营商业不耕田,妻子啼号要吃穿;续命医方廉价卖,想来不是昧心钱”的诗句以自勉。
1931年3月,与参在平凉任国民军陆新编十三师军医。1932年3月任甘肃省图书馆主任。1933年被推选为甘肃省国医馆馆长和中央医馆理事。在此期间,他创办了甘肃省第一个中医学术刊物《国医日刊》,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推进和发展中医教育。他主张医术不存门户之见,善与西医合作,熔各家学说于一炉。“万卷虽多必择要,一方有效即穷源。”他在不断学习,反复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既能通明中医经典,又能深识李东垣的健脾、朱丹溪的养阴、张子和的“三法”以及王清任活血化瘀的理论真谛,形成辨证施治,临症自如的丰富经验。尤以对中医妇科、儿科及消化系统疾病见长。著名儿科良药“健儿素”就出自他的处方。
柯与参不仅是一位著名中医,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和爱国人士。他对于经史、诸子无所不涉,尤精古典律诗和书法,写得一手苍劲有力的欧体楷书。家藏文史、医书和历代碑贴1万余册,成为甘肃省屈指可数的收藏家。1945年,追求光明和进步的柯与参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多次以名医身份掩护0的地下活动,抨击-,受到特务机关的监视和-。
新中国成立后,柯与参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历任兰州市中医协会会长,甘肃省人民0文教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卫生厅副厅长兼中医学校校长。中华医学会理事甘肃中医学会理事长等职。并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0议甘肃省委员会第三、四届常委,民革甘肃省委委员。此间,他从未脱离临床与医学,先后在甘肃中医进修学校、省中医学校、省卫生厅离职学习中医班任教。结合数十年医疗实践,编写讲义教材,指导学生临症实习,深受广大师生爱戴和尊敬。1956年和1960年,他不辞劳苦,两次带领医疗队深入甘肃陇南、陇东的克山病区,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从中医理论上提出了“克山病属于痧胀范畴”的学术见解,与西医合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发表了《克山病治疗经验点滴》一文,受到国内医学界的重视。他钻研中医命门学说的气功疗法,也有独到见解。
粉碎“四个帮”后,柯与参晋升为甘肃省新医药学研究所的中医研究员,被任命为甘肃中医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
1978年9月,柯与参在兰州逝世,终年75岁。柯与参终生从医,为发展甘肃中医,培养中医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了纪念他的不朽业绩。甘肃新医药学研究所将他多年的论文、医案、遗稿,搜集整理成册,出版了《柯与参医疗经验答萃》一书。国家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主编的《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一书,介绍了柯与参生平,给予“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