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韦
陆志韦(1894.2.6-1970.11.21)
名保琦,浙江吴兴人。语言学家、心理学家、音韵学家,诗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07年考入东吴大学附属中学,1910年升入东吴大学,1913年毕业后任东大附中教师。1915年入美国范德比尔特(Van-derbrilt)大学学习宗教心理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生物学部心理学系学习,192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27年任燕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后升任文学院院长。1934年任代理校长,1936年升任校长。1937年免去校长职务。1941年冬,因支持学生抗日活动被日军逮捕入狱。1945年任燕京大学研究委员会主席兼校务委员会主席,1947年重任校长。1948年兼任国立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委员。建国后继续主持燕京大学工作,1952年院系调整,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汉语史研究组组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此外还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会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在心理学研究方面,1920年回国后首次将巴甫洛夫学说介绍到中国,同时引进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出新见解,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与潘菽合称心理学界“南潘北陆”。后负责燕京大学心理学系的筹建工作,使燕京大学心理系拥有较先进的科学设备,开设了国内仅有的系统心理学课程。致力于实验心理学、系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比奈测验等心理学工作,1924年和1936年两次修正比奈—西蒙智力测验。1934年美国进修回国后,由于抗战影响,心理学实验工作难以继续,转向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陆志韦在语言学方面研究范围甚广,从古音韵到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以及文字改革方面,都作过精心的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著。他注意将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国传统音韵学的研究,为音韵学研究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中古音研究方面,批评了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喻化”说,认为高氏理论只能说明三等字与一二等字的区别,与三四等的主要区别不相干,论述了广韵切上字与等韵的关系,追溯了三四等之分别等问题。论述了《说文》的“声”与《切韵》、《广韵》的关系,追溯《广韵》五十一声类在汉魏以前的发展过程。在上古音系研究方面,拟构了《切韵》的声母表和韵母表,拟音的特点是不言“喻化”,浊音不作送气。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说文》音和《诗》音。依据《古音说略》,根据个人见解给《诗》注音打谱。在近代普通话语音发展史研究方面,指出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所传的语音系统代表了当时或稍前的北方官话,宋代邵雍《皇极经世》的“天声地音”证明邵雍的方言在辅音和元音的变化上已经比早期等韵更近乎现代官话。此外还对其他古代音韵著作中所记的北方官话系统进行了分析、比较和论述。在汉语词汇和语法方面,对北京单音字进行了收集研究,提出了汉语语法的新见解。在文字改革方面,组织对北京口语材料进行分析,写成《汉语的构词法》一书,是对构词法和分词标准研究最深入的一部著作。
陆志韦还是一位感情丰富的诗人,被认为是把西洋格律用于中国诗的先驱,善于运用语气语调,音韵节奏。
主要著作:心理学方面:《教育心理学简编》(译著)、《社会心理学新论》、《高中心理学》、《中国儿童的无限制联想》、《遗忘的条件》等;语言学方面,专著:《古音说略》、《诗韵谱》、《北京话单音词词汇》、《汉语的构词法》、《汉语音韵学论集》等;论文:《证〈广韵〉五十一声类》、《三四等与所谓“喻化”》、《 〈说文〉、〈广韵〉中间声类转变的大势》、《释〈中原音韵〉》、《记邵雍〈皇极经世〉的“天声地音”》等。另有诗集《渡河》、《渡河后集》、《不值钱的花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