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兼士
沈兼士(1886.7.12-1947.9.16)一名臤士、坚士,笔名兼士。浙江吴兴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
1905年自费入日本铁道学校,在日时加入同盟会。1908年在日本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清末毕业于日本东京物理学校。1911年回国后在浙江杭州、嘉兴一带任教。1912年与马裕藻、朱希祖等发起“国学会”,推章太炎为会长,同年至北京。1917年,任国立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编纂员。后改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与兄士远、尹默同任教北大,合称“三沈”。 1919年任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1922年,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成立,任主任。1926年任厦门大学文科国文系主任兼国学研究院主任。其后历任北京中法大学、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29年起在辅仁大学任职,是辅仁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曾任辅仁大学董事、文学院院长、代理校长、文科研究所主任兼国文系教授等职。曾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文献馆副馆长等职。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沈兼士在北平利用在辅仁大学任教的掩护,与同仁组织“炎社”,提倡民族气节,协助-青年到后方参加抗日。其间曾任“鲁迅全集委员会”委员。1942年因身份暴露离开北平到重庆。抗战胜利后,任平津区教育善后复员特派员,负责接收平津各学校及文化机构。同年兼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务委员。1947年,因脑溢血在北平寓所去世。
沈兼士主张对于古代研究应提倡考古,汇集遗编;对于近代研究,应调查方言,采集民谣。在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期间,他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将部分清代内阁大库档案划归北京大学,并主持成立档案整理委员会进行整理,开高等学府整理清代档案风气之先,为史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沈兼士认为建立汉语字族学是建立汉语语言学的必要条件。1933年主编《广韵声系》,历时十余年完成。他继承前人成果,把语义和语音的研究结合起来,致力于揭示汉语语根和派生词在语义上的联系,建立汉语字族学。沈兼士的《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从汉字形体入手研究汉语字族,他认为,利用右文研究汉字,可以探求一组同一声的形声字与其所从之声在意义上的关系,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归纳出汉语语根。探求语根及语词分化的形式,是“研究周代以来语言源流变衍之一种有效方法。”沈兼士在《声训论》中对汉字音符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义类相通、声类相同是声训成立的主要原因。研究声训义类,也同右文说一样,可以确立汉语的字族。同时,沈兼士在一些论文中具体研究了一些汉字字族。
此外,沈兼士对汉字的发展史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文字画”的学说,将发展史分为文字画、意符文字、音符文字三个时期,认为铜器铭文和许慎《说文》中的独体字都不是原始文字,而纪事的绘画才是文字的起源。沈兼士还对古代有无四声问题作了研究,认为汉语具有声调自古已然,古代字音的声调本来就是流动不居的。
主要论著有《广韵声系》(主编)、《段砚斋杂文》、《文字形义学》、《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等。主要论文有《声训论》、《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从古器款识上推寻六书以前之文字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