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珮云
彭珮云
(1929- )
中共中央委员,国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人,女,1929年12月25日出生于南京市一高级知识分子家庭。1945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努力吸收新思想,积极参加进步-。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就读南京金陵大学外语系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曾任中共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负责人、党总支副书记。1949年北平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党总支书记。1950年3月调中共北京市委工作,先后任高等学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大学科学工作部大学组组长,负责联系高等院校党的工作。1964年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曾抵制工作组所谓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极“左”做法。1966年5月“文革”开始后,她被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点名,遭受公开批斗,下放江西干校劳动6年。1975年重返北京大学工作。1977年任北京化工学院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任教育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党组成员。
1982年起,任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教委副主任达5年,主管大学文科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对80年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政治工作难度加大的局面,她深入高校调查研究,努力探索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按照中央的指示,积极推进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改革,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支持建立思想教育学科,在全国62所大学建立了思想教育专业,设立硕士学制;加强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他们评定职称,以安定人心。提出思想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和团中央合作,组织高校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调查、科技兴农等活动,使之既增加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又有了将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机会。80年代后期,一些高等院校学生因各种原因闹事。她根据中央的指示和自己长期做学校党的工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配合当地党委做了较为妥善的处理。1987年中国科技大学领导班子改组,她任校党委书记,带领党委一班人,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该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1988年1月起,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达10年之久。计划生育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相当大。她深入城镇乡村调查研究,足迹遍及29个省、市、自治区;精心组织和主持起草了《八五人口计划》、《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草案)》、《九十年代计划生育工作纲要》等文件,经党中央和国务院审定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她从实际出发,在人口控制指标这一事关计划生育工作全局的重大决策上,鉴于原定的目标难以实现,及时向党中央提出了修订人口控制规划的建议,得到采纳;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正确路子,即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实现“两个转变”。这就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既定人口控制目标不变,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环变;计划生育工作要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由单纯抓计划生育向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全国人口出生率已由23.33%降为17.7%,自然增长率已由16.11%降为11.21%,跨进了低出生率(20%以下)国家的行列,平稳渡过了建国以来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较好完成了“八五”人口控制计划。
到国务院工作后,她还分工负责妇女儿童、卫生、残疾人等方面工作,都有新思路,并采取了新举措,如主持制定了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特别是作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为这次规模空前的国际盛会的0成功,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她代表中国政府就中国妇女发展问题作了重要发言,提出了组织妇女全面参与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妇女教育、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切实维护妇女权益、不断提高妇女参政比例、进一步完善妇女工作机构等主张,博得广泛赞同,为世界妇女事业作出了贡献。为了抓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她率领有关部委同志,一年之内六下镇江、四下九江,帮助两市建立了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和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新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并为把这项改革逐步推向全国摸索了经验。
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1993年3月任国务委员。在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上连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98年3月,在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不久,又当选为全国妇联主席。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