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周其凤(1947.11.20-)
湖南浏阳人。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7年11月20日生于湖南浏阳。1959年毕业于浏阳泮春完全小学,1962年毕业于浏阳三中初中,1965年毕业于浏阳一中高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化学家冯新德先生。1979年以优异成绩通过高教部留学生考试,成为北大首批赴美公派留学生之一,1980年1月赴美,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1981年9月获硕士学位,1983年2月获博士学位。同年5月回北京大学任教。1986年被聘为副教授,1990年被聘为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等职。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任、司长,2003年6月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03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秘书长。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先后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211工程” 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 、“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2004年7月由国务院任命为吉林大学校长。现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教育部化学和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合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等。主要成就:
一.较早系统地从高阻和极性效应两个角度研究了液晶高分子的取代基效应,发现了高分子液晶态稳定性液晶基元上取代基体积以及极性的影响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引用。
二. 最先发现并报道通过共聚合可以使亚稳态的单向性液晶高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双向性液晶高分子。该发现有助于说明液晶高分子单向性行为的本质,加深了对物质液晶的认识,对液晶高分子的分子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 最先发现并明确提出提高分子量可以使亚稳态的单向性液晶高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双向性液晶高分子。该原理已经被同行接受,并在数种液晶高分子体系的应用实践中获得成功。
四. 创造性地提出区别于“主链型”和“侧链型” 的第三类液晶高分子——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科学概念并从化学合成和物理性质等角度给出了明确的证明,突破了多年来统治国际液晶高分子学术界的分子设计思想和模式,而且拓展了学科的领域,深化了对液晶高分子乃至整个高分子的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内在关系的认识,并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该项成果受到美、英、法、德等国同行的重视。
此外,他还发现了迄今认为是最早人工合成的热致液晶高分子,以及高分子六方柱相超分子结构等。
获得的奖励和荣誉:1986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1988年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1988年获教育部“-青年教师基金”,1988年至1990年,获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1990年、1995年两次获中国科协与国家教委联合表彰,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津贴,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1997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化学创新论文奖,2001年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与他人合著教科书一本:“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s ”,合著学术专著一部:《液晶高分子》(与王新久合著);申请发明专利2项。
主要参考文献:
当代中国青年科学家传,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上一篇:陈文新
下一篇:唐才常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