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郭鸣高(1774~1842) 乳名宪,字行祥,号怀莪,又号蔼士。德化县城西世科人。清代德化名进士,慷慨捐资助学者。他为官一生,薪俸所积,未为子孙多置家业,倾资助学,无私奉献,胸怀高洁,永为后人敬仰与垂念。
鸣高生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农历四月十九日。幼年好学,博览经史。逾冠,以文博得督学钱福祚赏识,选取入学第一名。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乡试中第75名举人,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会试中第177名二甲进士。钦点吏部主政,派充则例纂修,顺天府(今北京)乡试同考官。道光九年(1829)补授稽分司主政,十一年补授文选司员外郎,十二年考选河南道监察御史,十三年署理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掌陕西道监察御史。任内极力办好多件实事。如屡次上疏奏请增加台湾各县学额,广东乡试解额,严禁考试教官索贿受贿、0士子试卷费与代试舞弊等。后钦放贵州贵阳府知府,转授思南府知府,丁酉科监试,兼署贵东道。在任期间,勤于政事,积劳成疾。道光十九年(1839),辞官归隐。
鸣高13岁父母双亡,又两年祖父去世,由祖母陈氏铨官(1722~1801)抚育成人。因家境贫寒,在学期间经济困难,上省、京乡、会试盘费皆由族亲资助。他以亲身经历,念及德化学子多半出身于寒素之家,虽品学兼优者常无法修完学业,赴省、京应试路途遥远,水陆舟车,所需旅费巨大,难以支付,优秀人才常被埋没。因此,他仿效宋范文正公仲淹“置义田养济族人”等事例,倾出自己一生薪俸所积白银4000余两(折合银元5000余元),交由县里公正能干士绅办理置义田①,以每年收入资助全县学子赴省、京参加文武乡、会试旅费,使每科能有更多才学之士应试,以多出人才。为防止族亲侵吞义产,并规定:凡本族人不论亲疏均不得直接掌理义产,仅予监理之权;其次,全县所有赴省、京应试学子,不分地域、姓氏,均有享受资助的平等权利。后来,德化人民敬仰其盛德,于县署西南侧建“崇义祠”,以示纪念。祠宇落成,泉州传胪庄俊元、德化举人黄凤仪分别撰联称颂:
想当年,慷慨放怀,直欲希夫白老大裘、杜公广厦;
愿多士,联翩得意,勿忘负了黄槐秋雨、红杏春风。(庄撰)
贤太守志在遂初,昼锦时曾夸盛事;
乡先生古之遗爱,义田人犹说高风。(黄撰)
鸣高仕宦多年薪俸所积,年老退休归里,没有为自己子孙多创家业,而无私奉献置义田,授惠于全县世代学人。至民国期间,科举废除改为高中以上学生助学粮。全县凡就读高中以上者均可得其资助(念高中者每生年资助稻谷400斤,念大专以上者每生年资助稻谷1000斤)。以后几经匪患掠夺,义田总基数略有减少,但其每生年资助额仍照常维持。至1950年代初,县人民0清理公产时,所存义田数额仍甚可观。
鸣高还捐资于世科村本族“乾美堂”祠宇设立塾馆,延师教学,使族人世代子孙亦受其惠。民国初年,废私塾办学校,族人为纪念他的业绩,民国12年(1923)前后,将该经费假“厚乾堂”祠宇创办“鸣高小学”。至民国33年(1944),全县随乡镇区划变更设校,鸣高小学并入县立锦福乡中心国民学校(址设蒲坂),成为该校的分班。
纵观古今,当年范文正公置义田为养济族亲,而郭鸣高倾资助学,泽及德化全县士林,为德化世代造就人才,其无私奉献,品性高风,乃世人所未及,其精神、事迹、对联堪以永恒传颂。其崇义祠,-直保存至1980年代末,惜其后拆除别建,遗址在今县-大院东南隅。
鸣高卒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农历十一月十五日,终年69岁。生前著有《经史印示儿浅说》及《虫鸟吟诗稿》。
上一篇:郭瑞禄
下一篇:邓启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