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李恺,生卒年不详,字克谐,号抑斋,螺城镇西北街人。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举进士,历授广东番禺县令、礼部稽勋司主事、兵部车驾司郎、湖广按察副使。
李恺入仕期间,官场上下,苛民营私,贪墨成风。他曾愤愤斥责:“今之为吏者,小民事至,辄开私门,以求盈筐箧,斤斤求民过失,而诃及微细,或专意殿簿,屈节迎送……”,疾呼“今之郡县牧令……平刑释冤,务省徭役,薄收赋税”。在番禺县,处理当地苗民赋税时,他就做到“安静不涅,如额不染,苗猷欢呼,筹千金为寿,却之”。苗民为表彰他的清风高洁,修“却金亭”以纪念。
李恺“操行端严,兼通谋略”。“宪楚时,苗寇横发至,调其三省不能诛讨。公抵任三月,谈笑而处,剿抚得宜,苗咸畏威而怀德,欲树铜柱以追伏波之烈,以忧未果”。
李恺以其“弛不羁”的性格和植善憎恶、刚直不阿的精神立身处世。嘉靖二十年(1541年)正月甲子日,天下微雪,群臣上颂称瑞,河南道监察御史杨爵独感愤直言,揭朝政弊端,结果遭廷杖交东厂刑讯。四月,九庙同遭火灾,世宗下诏大臣条陈政事得失,户部主事周天佐(字迹山)为杨爵-,要求宽宥谏臣,复遭廷杖,挞死东厂。李恺与乡人出资为之收埋,挥泪写下《户部主事周迹山罪录》一文,“叙其始末,以贻其家,复为诗十章以吊之”。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恺因不满朝政日非、邪佞当道而解绶退归,筑宅第于县城,过着“我有东山亩,飘飘自不群”的隐居生活。
李恺退归时,倭患尚未弭平。惠安的崇武、莲城、小岞、峰尾、獭窟因地濒海滨,在明初已筑城池防御,县治的筑城则迟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其时,提督军务巡抚都御史王思质莅闽,商议在长乐、福清、惠安三邑筑城防倭。一些士大夫不以为然,认为“时幸无事,遽不宜内自骚扰”。李恺“力是幕府之议,而慨然以身当其役”。在筑城施工中,李恺参与校阅基地,寒暑不避。石匠在悬崖峭壁采石受伤,“众皆哗然”。李恺矢志不移,“椎牛酾酒召犒诸从役慰劳鼓舞……故民喜于趋事,不知征召版杵之劳……”翌年,周长3256米,高6.3米的惠安石头城终于竣工。
惠安城筑成后四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数千人入闽,在劫掠福州、福清、莆田之后,于四月二十六日直逼惠安城。当时,邑中的大姓殷户十之八九逃难他乡;县令林咸又已解绶即将离境,接任孙节闻谍报,也先期托故避于泉州,县里只留有县丞、主簿、典史、训导等一般佐吏。县失主令,人心惶惶。李恺见此情况,毅然与赐进士李慎、举人张惟心、生员张宇、耆绅谢有功等,“集诸父老计曰:若我等亦去,则一城之生命残矣!城虽卑,人和足恃,恺与诸君倡义同守,上为国家全城,下为乡里保其室家,可乎?皆曰:诺!”又率众恳请林咸作主,表示“恺虽休废,敢为士卒先”。林咸深受感动,即与李恺等焚香祝天,誓与惠城共存亡,商议守战计划,民心略定。
为加强守城力量,李恺独捐颐老之金八百两,助募獭窟乡骁勇死士数十名守城。为鼓舞杀敌士气,他还各袖十金奖赏击杀倭寇有功的守兵;守军如有退避等情,即以军法行事。城池被围六昼夜,守军的粮食、燃料日见短缺,李恺慨然以自家粮米及牛羊数十头充公助饷,拆毁盛米的大粟桶充当燃料。连李恺夫人也不避艰危,走出府门,为守城战士烧饭做菜。李恺夫妇爱国爱乡、输财急公的精神,深深感动全城人民和守城战士,数百男女老少争相抱砖抬石上城,以助掷杀攀墙登梯的敌人。
其间,在城上、城墙根都有几次激战。倭寇以冲车、云梯、箭矢、火铳配合进攻,情势危急。李恺日夜随着林咸等,不避矢石,头戴斗笠,仗剑徒步,登城巡视督战,安定军心。曾有三箭从李恺身边射过,他毫不畏缩,照样喊杀助威。同时,李恺还“募死士入贼以金饵携其贼酋”。倭寇遭到顽强抵抗,损失空前,倭酋哀叹道:“攻福清一铳三毙而陷一城;惠城真劲敌也,前者死后者继,去福清远矣!”后见外援到,才在城郊各乡大肆杀掠一番逃离惠安城。三天后,倭寇又卷土重来,杀掠县郊各乡。李恺协助守城,林咸率领一支民兵出城追剿,直捣鸭山,单枪匹马冲入敌阵,连杀数十人,后被围中箭牺牲。
李恺在抗倭全城战斗中的突出表现,深受人们赞誉,广东参政郑一龙撰写的李恺《全城功德碑》赞道:“公慷慨有大节,才不尽用,居当桑梓而能立功后世,其尤芳云!”
李恺大约卒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前后,享年81岁。邑人送葬者达千余人,并为之立“保障亭”、竖“全城功德碑”,祀乡贤祠,以垂纪念。李恺有《介山诗文集》12卷留世,文章经铨选入《四库全书》。时人誉其“文追西京,诗步渊明”。
上一篇:康朗
下一篇:张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