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著作,据《论衡·自纪》篇记述,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四部。俗性贪进忽退,收成弃败。故闲居作《讥俗节义》12篇。又闵人君之政,不得其宜,故作《政务》之书。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年近70,作《养性》之书,凡16篇。主张“裁节嗜欲,颐神自守”。“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今仅存《论衡》一书。
在《论衡》中,建立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在自然观方面,批判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提出了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基础的元气说。以“天道自然”论,批判“天人感应”论。开辟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迷信思想分离的道路。在形神关系上,提出了物质、形体第一性,精神、知觉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后世无神论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在认识论上,提出了既重视效验,认为知识来源于感性经验,又强调“心意”即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唯物辩证观点。在历史观方面,坚持历史进化论,断言“周不如汉”。认为国家治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人民物质生活状况所决定的。在人性论上,认为人受气不同,禀性有善恶,但又强调后天环境教育对“性行”的决定作用。在伦理思想上,发挥了《管子》的唯物主义思想,从经济生活出-证社会道德的兴废,把衣食温饱放到首位,提出了“仓廪实民知礼节,衣食足民知荣辱。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的观点。但是在解释社会现象时,只是用自然界规律去直接说明社会现象的原因,如认为人的富贵贫贱由“命”决定,非人力所能变动;王朝兴亡由“期”、“数”、“时”、“历数”等超世间的力量决定等,因而陷入宿命论和历史循环论。又大胆地写出《问孔》、《刺孟》等篇,反对把儒家经典变成教条。
墓(1981年重修)在上虞滨笕乡乌石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