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庚(1925.12-2003.2.6)浙江嵊县人,心理学家。
1950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心理系,同年入燕京大学研究部心理系攻读研究生,兼任助教,1952年毕业。同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后成立心理系)教师。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病理心理教研室主任,生理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并在医学院校兼心理学课程。曾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心理治疗和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副主编等。1985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奖。2003年2月6日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78岁。
陈仲庚在临床心理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中国杰出的临床心理学家之一,是北京大学现代临床心理学的奠基人。主要研究变态心理学,在精神障碍心理学实验研究方面也很高的成就。在临床心理、变态心理的理论和实验方面,对精神0症病人的认识过程、唤醒水平等均有研究,对病理心理结构的实验研究有较多成就;在人格特质研究方面,对内外倾向、社会赞许、感觉寻求等有深入研究,修订了艾克森人格测验,对我国语文中特质形容词的好恶度等作了实际分析,并积极提倡人格研究的实际应用;在医学心理学方面,探讨了精神致病因素的作用,以皮肤电反应的实验研究神经官能症病人的情绪特点及婴儿皮肤电反应的发展。七十年代开始作生物反馈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在国内具有开创性。
陈仲庚自五十年代起开设病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实验临床心理学、心理测验、人格心理学等课程。1978年,北京大学心理系创建,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认为必须强化专业的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注重资料建设,亲自主持建立心理系图书室,同时关注研究生培养。在北京大学心理系主持临床心理学教研室工作多年,培养了数十位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和硕士,有的已经成为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
主要著作:《变态心理学》(合著)、《变态心理学》(主编译)、《人格心理学》(合著)、《医学心理学浅谈》(主编)、《心理治疗与咨询》(主编)、《实验临床心理学》等,其中《人格心理学》获北方15省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有:《神经衰弱的皮肤电反射的休息曲线》,《神经衰弱的自觉症状》,《生物反馈研究概况》,《妄想型与非妄想型精神0症唤醒水平的探讨》,《音乐的心身反应》,《变态心理历史发展的四次变更》,《艾克森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北京地区儿童内外倾人格特征的研究》,《人格特征与高血压》,《试论人格心理及有关的某些概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