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则仕
杨则仕(1909~1935),又名杨又仕,字优如,东平凤池村人。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政和县第一个共产党员和建松政苏区创建人。
杨则仕出生于农村中的一个小康家庭,父亲是一位乡村医生,兼做酱油买卖。他自幼聪颖好学,在凤池小学就学时品学兼优。1924年秋考入省立建瓯第五中学,在共产党员杨峻德同志启发教育下,他阅读了《向导》、《新青年》、《觉悟》等进步刊物,逐步接受革命思想,积极投入革命洪流,组织进步同学走上街头,搜查焚烧日货。他平时不爱讲话,可是,上街宣传演讲却能滔滔不绝地向群众讲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并且语音洪亮,感情激越。1926年11月,杨则仕当选为建瓯县学生联合会会长。1927年3月,由杨峻德、翁树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担任共青团建瓯小组组长。在中共建瓯支部的领导下,杨则仕于1927年秋,组织了五中学生开展反对当局撤换校长(中共地下党员)的-斗争。1928年3月,他组织学生会,并联合工会、妇女会,发动群众数千人冲入法院,对法院纵容包庇基督教牧师公开咒骂-,污蔑共产党的行为进行斗争。还将法院院长绑起来,戴高帽游街示众。杨则仕在这次斗争中始终站在最前列,理直气壮,驳得院长哑口无言,不得不低头认罪。
1928年8月,杨则仕奉党的指示返回家乡,在家里开办私塾,以教书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他邀集进步的同窗好友成立红色读书会,传播马列主义。利用课余,假日夜晚,深入各村各户,秘密召开群众座谈会,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建立红色农会。1929年3月,他在凤池村福主庙秘密主持召开政和县第一次农协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农协会会长。为了解决革命活动经费,他把节衣缩食省下的钱捐献给农会,还动员家里拿出部份粮食救急,甚至变卖家产支持革命。杨则仕十分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先后吸收农协会骨干杨则震、陈机水、杨则定、叶文诚、张顺礼、杨则镐、池大汉等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7月在凤池杨氏祠堂召开党员会议,宣布成立中共政和支部。在杨则仕的主持下,中共政和支部胜利地领导1930年初以凤池为中心方圆二三十里广大农民的减租息的“登门退佃”斗争和1931年夏以东平为中心建松政边邻地区农民破仓借粮度饥荒的斗争。当时,凤池恶霸地主勾结东平镇民团,以“严惩抢粮土匪”的罪名,抓走几个农会骨干。杨则仕闻讯后,一面直奔东平镇为被捕农协会员辩护,一面布置党员组织附近农民赶来助战。民团见农会人多势众,只好宣布被捕农民无罪释放。堂上,杨则仕义正辞严,把地主豪绅不顾农民死活囤粮发财的罪行一一揭露,迫使地主豪绅忍痛答应借粮。
1932年,杨则仕领导的农民革命由凤池一带扩大到水吉姜地和松溪的新浦一带。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他着手为创立新苏区而做好准备工作,抓紧扩大党和农会组织,共青团青年队、妇女会、儿童团也相继成立。八月,他派王华兴、范生仔等农会骨干到崇安苏区参观根据地建设,学习开展土地革命的经验,并通过各种渠道,在群众中广为传播。1933年10月,他根据上级党组织关于积极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从农会中挑选20几个立场坚定、勇敢精捍的骨干会员,建立全县第一支党领导的农民武装——凤池农会游击队。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他多次向闽北分区委要求派红军主力协助开辟建松政新苏区。1934年7月,黄立贵率领闽北红军58团进军东平,杨则仕领导当地农会、青年队等革命组织密切配合主力作仗,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创建了以凤池为中心,包括政和、建阳、松溪、浦城边界近500个村庄,拥有9万人口的建松政苏区。9月,相继成立建松政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和中共建松政县委,杨则仕担任革命委员会主席、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县委副书记。
1934年11月,杨则仕率苏区干部在闽北红军58团护送下到崇安参观学习。国民党军56师趁机攻陷建松政苏区。杨则仕家被洗劫一空。堂兄杨则镐被国民党兵用木棒活活打死,母亲被困死山上,妻子带着幼子逃往他乡。12月,杨则仕和红军58团回师东平。他化悲痛为力量,领导人民重建苏区。这时,国民党军队加紧对闽北苏区的围剿,杨则仕奉命带领建松政苏区骨干一百多人随同58团撤到崇安。1935年3月,敌军占领闽北苏区首府大安后,加紧对山里的红军进行-围困。红军战士粮盐紧缺,面黄饥瘦,饥寒交迫。杨则仕见此情景主动下山筹粮。在大安乡附近被敌人发觉,他坚持搏斗到弹尽粮绝,不幸被捕,解赴建瓯。在狱中,敌人对他软硬兼施,要他供出闽北党组织、红军人员和详细地点。他受尽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始终只有一句话:“我就是杨则仕,当过苏区书记。要杀就杀。何必多问!”使敌人一无所获。1935年3月的一天,杨则仕在建瓯朝天门外英勇就义。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大声高呼:“苏维埃万岁!”“共产党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