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乙巳年三月(庚辰月)十三日(己酉日)甲戌时
张宗棠(约1865-1920),安徽省宣城县南湖乡陈村人。清末秀才,著名皖南花鼓戏艺人。
约清同治四年(1865)生,其父为贩山贷商人,兄弟两人,宗棠次之。
张宗棠幼年入塾读书,但爱好玩灯唱戏,善昆腔、高腔,并能吹笛度曲。
19岁进学中秀才。因屡试不第,曾教过学馆,亦随父做过生意。有一年,运一船山货经太平府(当涂)往南京,一路上“玩票-”卖完山货,又“玩到苏、杭二州”,结果一船货的本利玩得精光。
25岁时,在当地登台“-”,被学官发现,遭挨板子,被革掉秀才,赶出黉门。是年,其父做生意又遇盗,人财俱殁。张氏兄弟本不事生业,又嗜鸦片,衣食不周。
30岁上,兄弟两人拜师“下海”唱戏。张氏兄弟是“七大门”中唯一不是移民后裔的艺人,宗棠是当时皖南花鼓戏唯一的“文人戏子”,人称“秀才好佬”。且能双手书篆,戏剧艺术造诣精深。当时皖南花鼓戏艺人多不识字,演出剧目“词工”粗糙,故事情节、场次、人物各不相同,经常发生同台演出“对不上戏扣子”,不能连贯衔接。宗棠将当时流行的所有剧目加以修订,实行定词定本,使艺人学戏和演出具有统一的剧本。经其修改、编订的戏本有《荞麦记》、《天平山》等约20出;经其作过较大修订或编写的戏本有《荒年记》、《倒栽麻》、《珍珠塔》、《双插柳》等,数十年来都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传统剧目。
当时,皖南花鼓戏艺人的唱腔、吐字、归韵亦较混乱,有湖北方言、河南方言,宣城一带方言以及苏南、浙江一带的语音。张宗棠从群众语言和舞台演唱出发,将腔、字、韵予以规范统一,按湖广韵和群众最通行的语言,仿照“十三辙”重新厘订皖南花鼓戏的“十三字韵”。其足迹遍及宣、郎、广、宁等县及苏南、浙江花鼓戏流行地区,所到之处,授艺指导,艺人尊称他为“张夫子”。
张宗棠为人旷达、幽默、洒脱,一生写过很多诗,惜皆失传。曾因编唱清代十朝皇帝的《十代小唱》,自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直至宣统,每代大事和宫廷艳情秽闻,都绘声绘色加以描绘,因而被抓进大牢,险些杀头。出狱后不久,又增编民国、洪宪、张勋“三朝”,轰动一时传响四方。50岁时,班中艺友为其做生日,大家都在破庙中,围着“青砖席”、“稻草筵”,甚是热闹,其赋即席诗一首曰:清歌一曲唱乾坤,破庙如同小朝庭。
将相下来帝王上,-浓墨乐平生。
张氏兄弟皆一生未娶,晚年多病,宗棠在“过场”时跌进雪坑冻死,卒年约55岁。其兄不知所终。
(来源:安徽《宣城县志》)
上一篇:张广建
下一篇:张锡九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